黔鴨首次入圍!天柱騾鴨「登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2021-01-16 眾望新聞

多彩貴州網· 眾望新聞訊(記者 張文莉)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貴州省首批獲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產品名單,貴州的「天柱騾鴨」成功入選,這是貴州鴨首次獲得此殊榮。

天柱騾鴨是什麼品種?騾鴨的「騾」字從何而來?

天柱騾鴨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的特產,以三穗麻鴨為母本,天柱黑番鴨為父本的雜交商品代,天柱騾鴨克服了純番鴨公母體型懸殊大、生長周期長的缺陷,表現出較強的雜交優勢。具有耐粗易養、生活力強、生長快、體型大、肉質好、營養價值高、抗病力強等特點,一般55-60天活重可達2公斤以上。

騾鴨又稱半番鴨,是用棲鴨屬的番鴨與河鴨屬的家鴨雜交產生的後代,因雜交屬於屬間雜交,其後代般都沒有繁殖能力,類似於家畜中馬和驢的雜交後所生的騾子,故稱為「騾鴨」。

肉質鮮美徵服你的味蕾

天柱騾鴨是番鴨與麻鴨的雜交一代肉鴨,屬於貴州省優良地方畜禽特產,肌肉豐滿,蛋白高,脂肪低,膽固醇低,胺基酸含量豐富,肉質細嫩、口感好,多食無油膩之感,是製作烤鴨的上好材料,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的歡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飲食要求。

說起血漿鴨,大概吃過這道菜的人此時都已垂涎三尺了,血漿鴨作為天柱的傳統名菜,其原材料就是「天柱騾鴨」,濃濃的血漿包裹著的每一塊鴨肉、紅紅的辣椒、嫩嫩的子姜,香香的鴨肉中帶著微微的酸辣味道,每一口都讓你欲罷不能,回味無窮……對於當地人來說,它已成為了逢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餐桌上必不可缺的一道美食。

一方水土育好鴨

天柱騾鴨是天柱縣農村家庭中常養殖的家禽之一,鴨肉美食也是大家都比較喜愛的美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孕育出了品質不一般的好品質。

天柱縣生態環境條件好,無公害汙染,有利於發展生態養殖業,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和勞力優勢,建立了優質騾鴨養殖基地,大力發展優質騾鴨生產,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有極好的發展前景。

同時對於帶動天柱縣及周邊地區發展優質禽產品生產,提高禽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天柱騾鴨前景廣帶動致富頂呱呱

長期以來,天柱縣農民群眾有養鴨的習慣,天柱騾鴨養殖具有投資小,成本低,資金周轉快(60-90天即可出售),飼料轉化率高,設備少,鴨舍要求簡單等特點,近年業很受養殖戶的青睞,養殖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天柱騾鴨是低耗高效的「短平快」養殖產業,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活資源,人力資源等優勢,可有效地增加養殖農戶民收入,放牧、半放牧與圈養結合,養殖出的騾鴨鴨肉產品質量有保障,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好。

稻田養鴨,鴨子在稻田中吃草捕蟲,又能除草和減少蟲害的作用。水稻收割後鴨在稻田覓食遺谷,有利降低飼養成本,鴨糞肥田有利水稻增產。

養殖戶通過養鴨可獲得良好的收益,據記者了解,每戶年均出籠商品鴨約2000隻,可獲利潤28元/只,戶均收入4.6萬元。而且飼養周期短,投資回報率高,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貧困戶脫貧好機遇。

目前國內肉鴨消費逐步增加,同時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外市場對肉鴨製品的要求急劇上升,鴨產品國內外市場前景廣闊。

編輯:唐海鷹

編審:鄒婷

籤審:譚莉 吳迪

相關焦點

  • 騾鴨人工輔助配種的方法與技巧
    騾鴨的來由  番鴨與一般家鴨之間可進行雜交,是不同屬不同種之間的遠緣雜交,所得雜交後代稱之為騾鴨,一般有較強的雜交優勢,但沒有生殖能力。騾鴨具有生長快、肉質好、產肝性能好,耗料少、抗病力強,飼養成本低,產出效益高等特點,深受養殖戶的歡迎。
  • 崑山「張浦黃桃」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定
    日前,在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上,「張浦黃桃」順利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評審,成為崑山市第1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張浦黃桃」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面積217.3公頃,覆蓋10個行政村,年產量4000噸。  黃桃是張浦鎮的傳統特色農產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
  • 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揭曉 "三亞芒果"入圍
    其中,「三亞芒果」入圍「2020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榜單,位居第21名,品牌價值33.72億元。  2020第六屆中國果業品牌大會以「品牌助力扶貧攻堅 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主題,旨在持續總結交流果品行業質量品牌建設經驗,集中展示品牌建設成果,向全社會推薦優秀的果品品牌和品牌企業。
  • 衝鴨!下午5點直播帶你吃鴨!
    今天下午5點-7點#百縣百品央字號#暨#小新帶貨#第五場走進華僑城集團定點幫扶縣——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我們將在美麗的苗鄉侗寨為您直播帶貨「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三 穗 麻 鴨 小新將與華僑城集團扶貧縣掛職幹部
  • 人稱「騾鴨」,無法繁殖,一斤賣15,經濟價值高,農民一年賺10萬
    一、騾鴨特性其實並不是每種鴨子都讓人擔憂的,今天要說的騾鴨就是如此,它在農村家庭中不是太常見,採用的是公番鴨以及母家鴨進行雜交而形成的後代,因此它也有半番鴨的稱號。不過因父本和母本血緣關係比較遠,以至於它無法進行人工的繁育,這也是名字騾鴨的由來,跟騾子一樣無法繁育。
  • 臨武鴨:煮熟的鴨子飛得更高
    在十三年的時間裡,臨武鴨不僅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認證,而且藉此機會打造出了「臨武鴨」這塊金字招牌,迅速崛起成為湖南地方名優特產的典型代表,也成為湖南省內外消費者非常喜歡的休閒食品品牌。■記者 吳林   通訊員 黃雪    品質    好吃的鴨子從源頭開始    作為中國八大名鴨之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臨武鴨勾嘴厚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稱之為「家禽之珍品」。    「好吃的鴨子從源頭開始。」
  • 海南新增萬寧金椰子、文昌馮家灣花螺兩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海南萬寧金椰子、文昌馮家灣花螺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截至目前,海南省共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39個,涵蓋熱帶作物類、水產養殖類、畜禽養殖類、中藥材等。近年來,海南省高標準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對三亞甜瓜、興隆咖啡、屯昌黑豬、五指山蜘蛛實施保護,打造農產品地理標誌精品工程;推進「三品一標」企業入駐國家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海南重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創新實施「優質農產品出口免於出具檢驗檢疫證書和備案」監管模式,為特色產業發展和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助力全面鄉村振興,打造代表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的亮麗名片作出積極貢獻。
  •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獲批 涉食品、農產品、酒類等275種地理標誌...
    摘要:11月23日,中歐雙方籤署的《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在歐盟理事會獲批,據了解,第一批酒類、茶葉、農產品、食品等100個地理標誌將於協定生效之日起開始保護。
  • 農產品地理標誌及文昌椰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和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資源,以提高本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農產品地理標誌作為地域特色農產品的代名詞,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或證明商標保護和管理,已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
  • 「文成楊梅」獲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溫州累計9個農產品入選
    溫州網訊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2020年第二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公告,我市特色農產品「文成楊梅」榜上有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第378號)公告發布2020年第二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根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對符合條件的全國178個農產品實施登記保護,並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 貴州中藥材新增6個「國字號」農產品地理標誌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對貴州省31個農產品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其中有6種來自中藥材,它們分別是:黔西南州的興義山銀花、興義生薑,安順市的板當苡仁米、鎮寧小黃姜,黔東南州的黃平白及、凱裡生薑。至此,貴州中藥材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數累計達56個。
  • 三亞甜瓜等6個海南農產品獲頒國家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在「2019年海南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發布會」上,向外界發布三亞甜瓜、瓊海油茶、陵水聖女果、陵水荔枝、保亭益智、五指山蜘蛛等海南6個特色農產品,獲得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登記,海南省目前已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達到34個。
  • 城口這五種農產品上榜《重慶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地圖》
    說起城口地理標誌產品 你會想到什麼 近日 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推出 《重慶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地圖》
  • 莆田市仙遊縣實施文旦柚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
    摘要:莆田市仙遊縣深入推進文旦柚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提升度尾鎮名優農特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打響區域特色品牌,助力脫貧攻堅。
  • 青田田魚、慶元香菇入選農產品地理標誌
    近日,農業農村部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規定,對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序和條件的178個產品實施登記保護,特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其中,浙江有23個產品入選,包括我市青田田魚和慶元香菇。  青田田魚產自世界農業遺產「田面種稻、水體養魚、魚糞肥田、魚稻共生、魚糧共存」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青田縣的著名特產。
  • 中國首次對三江源頭大規模科考 建國家地理標誌
    中國首次對三江源頭大規模科考 建國家地理標誌 2008年09月06日 18:15 來源:新華網   此次科考活動將歷時45天左右,總行程約8000公裡,探尋並確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地理位置,準確測定其坐標和高程,建立國家地理標誌,並對這一地區進行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的監測與研究。  飲水思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是中國最著名的三條大河,其中瀾滄江還是國際河流,國外稱做湄公河,其發源地均在青海省南部高原。
  • 「鳳臺淮王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新年伊始,淮南市鳳臺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傳出喜訊,該中心申報的「鳳臺淮王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這是迄今淮南市唯一獲此殊榮的水產品。「鳳臺淮王魚」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水中活化石之稱,1992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吉祥物。
  • 地標品牌專題丨開篇:關於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2019年,胡老師受農業農村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委託,開展「中國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化研究課題」。日前,胡老師團隊一行赴北京與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地標處處長孫志永深入交流課題研究情況,並與中國首部地理標誌紀錄片《源味中國》導演及團隊深入溝通中國地標農產品的影像化傳播。
  • 農業農村部: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已達3090個
    新京報訊 11月28日,第六屆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推介會在重慶舉辦。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並講話。會議指出,發展地理標誌農產品對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弘揚農耕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已達3090個。
  • 「民勤茴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通過終審
    近日,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2020年第3次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上,由民勤縣香辛料產銷協會申報的「民勤茴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正式通過農業農村部最終評審。2019年,「民勤茴香」通過歐盟有機認證;2020年,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民勤縣「中國茴香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