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弟弟,建國後因家中太困難,兒子只好綴學務農

2021-01-10 大虎論史事

偉大領袖毛主席是一位偉人也是一位人情味很濃的人。建國後,每當親人有了困難,他慷慨解囊,從自己的工資和稿費中給予幫助,但更多的是給以啟迪,培育志氣。而毛主席的親屬也從不願意用主席的光環打扮自己享受特權。

毛澤連一家是開國領袖毛主席在韶山最親的親戚。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與毛澤連的祖父毛恩農是親兄弟,毛澤連的親姐姐毛澤建烈士曾過繼給毛主席父母做女兒。「澤」輩兄弟共10個,毛主席排第三,毛澤連排第九。

毛澤連有個兒子叫毛岸平,他是毛主席的侄子,跟岸英、岸青一樣都是「岸」字輩。1949年建國後,毛澤連進中南海見到了毛主席。一見面,毛澤連激動地握著毛主席的手,話未出口淚先流:「主席三哥……」

毛主席激動地說:「你是澤連潤發九弟吧?」「我是潤發呀!」毛澤連聲音顫抖著,「我這次和表弟一同來京,是代表家鄉人民來看望您的。」「好!好!」毛主修激動地說。毛主席又感嘆地說:幾十年不見了,都有些認不出了。我很想念你們,也很想念家鄉。你們來了,真是太好了!

兩人談話良久,吃過飯後。得知毛澤連患眼疾幾乎失明卻沒錢醫治時,毛主席派兒子毛岸英和秘書田家英將毛澤連送到協和醫院,治好了眼疾。

毛澤連離京回韶山時,毛主席要他帶信給房兄毛宇居,堂弟毛澤榮,並給毛澤連的母親帶了一些衣物、藥品和錢。知道弟弟家生活困難後,毛主席鼓勵他們自力更生的同時還每年用自己的稿費資助毛澤連家裡200元錢,還親筆給毛澤連寫過兩封信。1954年、1956年,毛澤連經主席同意,又兩次進京醫治眼疾,都受到毛主席的熱情接待。

1958年前,毛澤連夫婦倆自力更生,含辛茹苦,省吃儉用,加上主席每年資助的200元錢供養了3個孩子的生活和上學。後來,國家遇上3年困難時期,毛主席自己也簡餐減食品,因而停止了對毛澤連的資助,苦難時期,毛澤連家的生活過得十分清貧。1961年,毛澤連的長子毛岸平考上高中,因無錢就讀,只好綴學務家,當了3年農民。毛澤連則一輩子守在韶山,耕種田地。

相關焦點

  • 毛主席父親毛順生:一生精明能幹替父還債,對兒子嚴苛卻父愛如山
    在建國之後,毛主席曾返回自己的家鄉,並從韶山帶走了一張照片,而這張照片就是毛主席和母親的合照。而父親毛順生在毛主席的童年記憶中,一直扮演著一個嚴苛的父親的角色,並且這個記憶十分的深刻。後來,毛四端的兩個兒子分了家,毛四端舉債買下的五間上屋場的房子和十五畝地分給了毛恩普,當時買房買地的帳還沒還清。也就是說,毛恩普在分家之後,同時背上了父親欠下的債,其數額有數百兩之多。為了存活,毛恩普還把自家的十五畝土地典當給了別人,但這並沒有償清債務,反而是毛家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後來,體弱多病的毛恩普不堪辛勞,早早讓兒子毛順生當了家,這債又轉給了毛順生。
  • 建國後為何辭掉軍職,被稱為「教育家」?
    在攻打豐都的時候,他右眼不幸中彈,為了保護神經,他拒絕了用麻藥。南昌起義結束後,他被派到了蘇聯學習。去外國很簡單,但是想要適應就比較困難了。前前後後用了兩年的時間,他才掌握語言。在外國學習的這段時間,劉伯承獲益匪淺。劉伯承作為一位猛將,參與過很多大戰。有意思的是,他不願意提起過往,因為每當提起當年的一些事,他總是會想到一些破碎的家庭。
  • 他是毛主席的老師,曾撕毀毛主席的作業,死後毛主席為他題寫碑文
    從1914-1918的五年間,袁吉六先生一直教授毛主席的國文課,對毛主席影響頗深。在袁先生的指點下,天資聰穎的毛主席「改變文風」,不久就能寫出像樣的古文了。袁先生則常常在毛主席的文章後批上「孔融筆意」「昌黎手法」等評語,並發給學生傳看。袁吉六先生對少年時期的毛主席格外器重,十分關注他的學習。袁先生嗜書如命,他的書籍輕易不借給別人閱讀,唯有毛主席例外。
  • 建國後此人已經73歲,毛主席卻親自下令抓捕,擒獲後立馬槍斃!
    建國後此人已經73歲,毛主席卻親自下令抓捕,擒獲後立馬槍斃!羅克紹也是湖南人,出生在湖南茶陵縣,是當地一個土豪,因為豐衣足食他也是一個地痞無賴經常穿著大馬褂拿著鳥籠在街上四處無所事事的轉悠,在鬧革命的時候投奔了國門當,蔣介石在當時讓他擔任了茶陵寧岡等三地的團防指揮,成為茶陵縣最大的反革命武裝團伙頭目。
  • 「叔叔家沒兒子,我弟弟出生後,爸媽果斷把我過繼出去」
    文|文兒有沒有兒子,對一個家庭來說真的很重要嗎?或許,現在的年輕父母覺得無所謂,但是老一輩人傳宗接代的思想卻很難扭轉。關鍵是,老一輩人種下的因,卻讓年輕人嘗了苦果。我一個朋友,前段時間被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不贍養父母。
  • 毛主席與賀子珍失去的5個子女
    舅舅、阿姨,我想說:雖然你們已經成為記憶,但永遠是我們家的成員。毛主席與賀子珍失去的5個子女  長女毛金花  1929年,外婆在福建長汀生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外公的第一個女兒。她被起名「金花」。一如媽媽的「嬌嬌」,這又是個「金貴」的名字。紅軍隊伍又要開拔,這位姨媽沒過半個月就被送給當地老鄉撫養。一年後外婆再託澤民外公去找時,聽到的消息是女嬰死了。
  • 邢燕子不進城裡到農村 1958年就務農
    於是她選擇了回到老家務農,這發生在毛主席號子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前10年,更顯得難能可貴。當時正是農村遭受天災人禍最困難的年頭,國家需要樹立一個「發奮圖強,紮根農村,大辦農業」的青年典型,號召青年們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她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邢燕子的事跡經媒體報導後,當時在全國產生強烈反響 ,群眾給她寫的信是用麻袋裝,其中不乏求愛信。
  • 董慶喜:他的前半生很苦,他的後半生會甜
    董慶喜16歲輟學,回家務農,照顧家裡老人;家境貧寒,他為了省錢供兩個弟弟上學,直到40歲才結婚;他迎娶同村寡婦範春蘭,同時「接手」了妻子的婆婆、大伯、一子一女。面對困難,董慶喜表現出堅韌不拔的品質,面對生活,他不拋棄不放棄,充滿了希望。「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我遇到的困難不算什麼,咬咬牙就挺過來了。」董慶喜說。
  • 他是毛主席的小舅子,17歲被自己人槍斃,主席知道後只說了一句話
    賀敏仁,毛主席妻子賀子珍的弟弟。賀敏仁人雖小,但聰明機靈,長得十分俊俏。由於他的名字「敏仁」與「美人」音相近,所以戰士開玩笑叫他為「美人」。賀子珍有兄弟姊妹5 人:哥哥賀敏學,妹妹賀怡、賀先園,弟弟賀敏仁。
  • 這位開國少將是什麼身份,毛主席、朱老總一起給他母親祝壽
    開國上將賀炳炎大家都很熟悉了,大名鼎鼎的「獨臂將軍」,唯一一位被毛主席特批不用敬禮的將軍。其實,賀炳炎的嶽父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就是姜齊賢。在紅軍中,思想進步的人都想入黨,姜齊賢自然也不例外,但他總覺得自己是國民黨軍俘虜,沒有資格入黨,心裡很糾結。毛主席有一次和他聊天,得知他有這個心結,就笑著說:「誰說在國民黨軍隊待過就不能入黨了?你看朱老總、賀老總,他們都在舊軍隊待過嘛!如果你願意,我來當你的介紹人吧。」
  • 感謝毛主席,他是報紙上唯一的好人
    多登揣著大秘密回到家,這消息把每個人嚇壞,想到那個嚴肅的幹部讓大家明天去開會,消息的真實性似乎得到了印證,大家都壓低聲音說:「不要亂說!不要告訴別人!」但消息像風一樣,立即刮進全部落人家的窗子裡。嘎瑪這天在山上為公社看護牛犢和羊羔,天黑回到家,奶奶告訴他,明天他要和仁青代表全家到鄉上開會,「聽說毛主席死了。」她壓低聲音說。嘎瑪嚇了一跳:毛主席?他怎麼會死?
  • 他非常受毛主席的重視,被譽為算命先生,看人非常準
    在共產黨中有很多的能人異士,都是非常有本事的人,我國的開國上將楊至成也有一項特殊的本領,就是識人定論,他非常受毛主席的重視,被譽為算命先生,看人非常準。楊至成從小就靠母親單獨撫養長大,雖然家貧,母親卻堅持讓他念了書,畢業後他在重慶加入了軍隊,跟隨部隊一起參加了北伐,後來考到了黃埔軍校,在共產黨最危難的時候他加入了共產黨,跟隨部隊一起上了井岡山。剛開始他被任命為連長,毛主席知道他是黃埔畢業後覺得很委屈他,就將他提拔為留守處的主任。
  • 毛主席青年時代的求學之路,曾想實業興國,開肥皂廠當企業家
    1911年春,剛從湘陰東山小學堂畢業的毛主席來到了長沙,繼續自己的求學之路,在長沙他考上了湘鄉駐省中學。 10月份,辛亥革命爆發,毛主席懷著一腔熱血加入了湖南新軍,成為了一名列兵,半年後,由於所在部隊解散,不得不退伍另尋出路。
  • 毛主席生前為何四次拒絕把自己頭像印上人民幣?毛主席說出原因
    毛主席頭像被印上人民幣,其實時間很短,從1987年第四版人民幣算起也就只有30年時間。但是關於是否要把毛主席頭像印在人民幣上,從建國前的1947年就開始提及了。作為毛主席本人,是十分堅定的拒絕的。所以前四次提議都被毛主席當場否決。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後,第五次提議,才被通過實行。那麼,毛主席生前為何四次決絕把自己頭像印上人民幣呢?原來是有這些考慮。
  • 他是最後去世的十大元帥,毛主席說他是厚道人,彭德懷稱他是驢駒子
    1899年,聶榮臻出生於四川江津吳灘場,雖然從小家徒四壁,吃穿困難,但聶榮臻父母仍盡全力讓兒子讀書。8歲時,聶榮臻到外祖父唐遠謨開辦的私塾讀書,15歲又轉到離家15公裡的永川縣陳食高等小學。在那裡,他接受了開闊眼界的新式教育。1917年,18歲的聶榮臻考入江津中學。1919年,通過重慶商會會長汪雲松的運作,他與廣安鄧希賢(後改名為鄧小平)等熱血青年一道,登船遠赴歐洲。
  • 他砍斷手指寫下血書激勵學生發憤圖強,毛主席說:他永遠是我先生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教育家他叫徐特立,他曾經用「抽刀斷指」的方式教育學生挑起愛國救亡的重擔,毛主席在他60大壽的時候寫信致賀,稱徐老「今後還將是我的先生」。那徐老有什麼特殊的教育方式呢?他的教育方式在當時可以說是轟動一時,學子們無不佩服徐特立先生。1909年,長沙修業學校的課堂上,徐特立慷慨陳詞,歷數洋人欺侮中國人而滿清政府則對外屈從、對內殘酷鎮壓的事例。
  • 董必武1975年去世後,毛主席一天沒吃飯,循環聽《賀新郎》
    當工作人員向毛主席匯報這個消息後,毛主席一下子愣住了,久久不語。 據毛主席的醫護人員藍桂英回憶說,那天毛主席一天都沒吃飯,也很少說話,一直在循環聽南宋張元幹寫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而且,毛主席還把這首詞的最後兩句「舉大白,聽金縷」,改成了「君且去,休回顧」。
  • 這位開國上將大字不識幾個學過武術入過少林,毛主席親自為其改名
    1905年他出生在河南信陽新縣田鋪鄉河鋪村的許家窪,自小因為家貧而給當地的武術師傅當雜役來賺錢養家餬口,所以一直耽擱沒有上過私塾和學堂,1913年只有八歲的許世友離開了許家窪去了少林寺開始了艱苦的學武生涯,並且學得了少林的十八般武藝,成為了一名武僧,因在16歲時打死了地主的兒子而無奈離開了少林寺。
  • 毛主席大他九歲,卻常稱他為「柯老」,是戲稱還是尊稱?
    建國後,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兼南京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1958 年5 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當時,可謂權傾一時,威震一方。南下後,柯地位升遷很快,加上他不苟言笑,走路蹣跚,背又有點駝,人們又改稱他為「柯老」,連毛主席在中央開會時也對他戲稱「柯老」,從此「柯老」就成了對他的尊稱。其實那時他只有五十多歲。柯慶施於1954年秋由江蘇省委調上海,接替陳毅主持中共上海局工作,至1965年4月去世,前後整整10年。
  • 毛主席學英語很努力,幽默地寫便條給斯諾:「三塊肉餵你馬吃」
    自1936年第一次訪問延安後,1939年,斯諾再度來到延安。與上次不同的是,他為毛主席帶來了一份禮物—《西行漫記》,裡面詳細記錄了上一次訪問延安時的所見所聞,對中國革命進行了讚揚和謳歌。毛主席看到斯諾的禮物後,非常高興,當即派人回贈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一句話:「三塊肉餵你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