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勒比海上,有一群被稱為「珊瑚園丁」的人,他們為保護珊瑚而努力。海面上呈現出的斑駁色彩幫助他們定位,翠綠色的水面意味著沙底,寶藍色的意味著海草,靛藍色則意味著珊瑚礁,這些靛藍色的區域就是他們每日工作的地方。
珊瑚園丁通常會潛入水下七、八米深的地方,去「照料」那些尚未成熟的小珊瑚,他們隨身攜帶的工具很簡單,剪刀、魚線、塑料箱,以及身上背的氧氣罐就是全部裝備。在海底,小珊瑚碎片被懸掛在繩索上,就像人們晾曬兒童的小襪子那樣依次排開。
珊瑚園丁們要做的就是看護小珊瑚不被破壞,當這些小珊瑚長到跟人的手掌差不多大時,珊瑚園丁會將它們收集進箱子,隨後「移植」到礁石上,事實上這個過程與育苗有些相似。被「移植」到礁石上後,珊瑚園丁還需要用魚線輔助固定,以便珊瑚的灰巖骨架自然生長並附著在巖石上。
珊瑚生長得很緩慢,每年的增長速度在幾釐米左右,所以當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加勒比海地區經歷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後,珊瑚的破壞問題變得嚴重起來。
先是1980年的颶風艾倫,堪稱加勒比海地區有史以來最強的颶風之一,12米高的海浪衝擊著岸邊,基本上摧毀了礁石,被破壞的珊瑚無法重新自然生長,可以說是加勒比海珊瑚遇到的最嚴重的一次打擊。不久後,一種神秘病菌更是殺死了加勒比海地區95%以上的黑海膽,過度捕撈、化學物質排放、海藻過度生長也讓當時的海洋情況雪上加霜。
那時85%的珊瑚礁遭到破壞,牙買加等國不得不重視環境的修復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重啟,也隨之開始了珊瑚救援,時至今日,珊瑚以及熱帶魚開始慢慢恢復重現。
牙買加作為一個加勒比海上的島國,其名字本身就是「水和樹木」之意,牙買加人依海為生,海洋對於他們有著特殊的意義。珊瑚礁庇護著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因此有「海洋熱帶雨林」之稱,自然也成為牙買加人守護的對象,如果珊瑚遭到破壞,就意味著魚類受到威脅,以海產為生的牙買加人就面臨著無魚可捕的困境,從而陷入生活和生存的巨大壓力。
雖然只有2%的海底布滿珊瑚,但是珊瑚卻關乎著海洋1/4物種的生存。小丑魚、鸚嘴魚、石斑等許多魚類,都要在珊瑚礁的角落和間隙中產卵並躲避獵食者,鰻魚、海蛇、章魚、海蜇、海龜等等也常常在珊瑚礁周圍活動。魚類和珊瑚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魚類依靠珊瑚礁獨特的分支結構躲避危險,同時一些魚類也能夠幫助珊瑚抵擋掠食者。
珊瑚園丁只是牙買加珊瑚礁保護和恢復計劃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禁漁區的設置也避免了過度捕撈,以幫助魚類能夠生長到生育年齡,漁民在得到補償後也願意減少捕魚頻率並縮小捕魚範圍,雖然還是有少數人違規捕魚,但也因為高昂的罰款而有所收斂。多種措施的共同作用,讓海洋研究者們表示,珊瑚和魚類在加勒比海地區正在逐步恢復。
對於牙買加人來說,如果失去了健康珊瑚礁和良好的海洋環境,可能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切,其實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你對牙買加的珊瑚保護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讚、評論,每天一點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