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生命
遠離有毒水母
不認識就來認識認識
海洋中約有2000多種已知的水母,大部分水母都有毒,水母的觸手和口腕上有大量刺細胞,內含毒液,成分主要是類蛋白、多肽和多種有毒的酶類。如果我們不小心接觸了這些有毒的水母,它們的刺細胞可以刺入皮膚,引起皮疹、紅腫等症狀,嚴重時可致死亡。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六種水母。
第六毒
- 黃金水母 / 海蕁麻水母 -
Sea Nettle Jellyfish (Genus: Chrysaora)
海蕁麻水母(黃金水母屬)是一類有著傘狀金色頭冠、長長飄舞觸鬚的水母的總稱,目前已知15個種。比較著名的有顏色金黃至褐色的太平洋蕁麻水母(也叫太平洋黃金水母)、深紫色至黑色的幽冥黃金水母、它們的樣子非常優美而夢幻,體型很大,頭部直徑可超過一米,絕大多數個體的傘徑也都有半米左右,觸手可長達5-6米。這些水母遊泳能力不強,除了能擠壓傘冠產生一點推動力外,基本只能隨波逐流,它們以其他水母及甲殼類動物還有浮遊動物為食,因為不能去追逐獵物,它們會將觸鬚散播成一張網,能觸及到的範圍內的食物都會被它抓住送入嘴巴。人類不小心觸碰到它們雖不會致死,但也會有強烈的腫痛。
△幽冥黃金水母,圖片來源於Vincent Levesque
△紫紋黃金水母,圖片來源於Monterey Bay Aquarium
第五毒
- 獅鬃水母 -
Lion’s Mane Jellyfish (Cyanea capillata)
獅鬃水母可以說是水母中的巨無霸,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水母,顏色為黃色-棕褐色,體型越大的顏色越深。它們觸手密密麻麻樣子像極了獅子脖子一圈的鬃毛,因此而得名。它的頭部直徑能達到2米,傘冠分為8個瓣,每個瓣上有70-150條觸手,總共最多有1200條觸手,觸手上布滿有毒的刺細胞,可長達50米。數據可能不足以表明獅鬃水母有多大,那來看一看潛水員在它旁邊的對比圖吧。
獅鬃水母出現在較冰冷的海域,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極海域都有它們的蹤影,較少在人類活動的地方出現,這絕對是件好事,因為獅鬃水母的毒性足以致人死亡,它們觸手上的刺細胞內有毒針和裝有毒液的囊可以在觸手纏住人的時候刺入皮膚,會出現皮疹、紅腫、刺痛,甚至呼吸困難、昏厥、休克甚至死亡。獵物靠近時,獅鬃水母的刺細胞迅速射出毒液,被刺蜇的獵物往往會麻痺而死。然後,獅鬃水母就用觸手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並用傘狀體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特殊的酶,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在腔腸內消化吸收。
第四毒
- 海月水母 -
Moon Jellyfish (Aurelia aurita)
海月水母屬於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旗口水母目。目前世界各海洋均廣泛分布。
海月水母是一種典型的漂流水母。
海月水母無色透明,呈圓盤狀,直徑約10~30釐米,身體98%是水。浮遊時,外傘向上,下傘向下。下傘中央有1個方形的口,口的四角各有1條下垂口腕。4個馬蹄形的生殖腺呈粉紅色。
口腕上有許多刺細胞,可放出刺絲麻痺小型無脊椎動物,再將它吞入口中,經口道進入胃。胃較大,突出形成4個胃囊。食物被消化後,由輻管輸送到全身,不能消化的殘渣,仍由口排出。呼吸和排洩均由與水接觸的體表進行。
和很多水母一樣,海月水母在水面的形態就像水螅體和水母體的交替。雄性水母排出精子後,會經由雌性水母口部進入傘狀的生殖器官和卵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母體口部排出。受精卵在水中漂浮一段時間後,形成浮浪幼蟲;幼蟲的身體表面有無數的纖毛用來遊泳。它們是浮遊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浮浪幼蟲附著到堅固的基質上以後,發育成水螅體。當營養充足時,水螅體通過出芽(無性繁殖)產生碟狀體,進而發育為成熟的水母體。
第三毒
- 僧帽水母 -
Portuguese Man o' war (Physalia physalis)
僧帽水母也被稱為「葡萄牙戰艦」,名字它們來源於漂浮在水面上立著的部分像是戰艦或僧帽,特殊的身體構造使它們漂浮於海洋表層,地理分布主要受洋流和風影響,分布於大西洋熱帶海域,有時會被風浪帶上海灘。
它們的「帆」通常在9-30釐米長,能達到15釐米高,僧帽水母的身體結構非常有趣,它們其實不是一個單一的水母個體,而是一個由三種水母體和四種水螅體構成的集合。每個部分各司其職,分別負責食物攝取、防禦、繁殖等不同功能,而在水面上的部分就是負責漂浮的「浮囊體」,這個浮囊體連通一根虹吸管,可以調節內部氣體容量,在遇到威脅時可以迅速放氣,沉到水面以下。
△水面下長長的觸手,圖片來源於Roger Hardy
△與手機尺寸的對比,圖片來源於SWNS: South West News Service
這個看起來非常夢幻的水母每年夏天在澳洲能造成上萬例人類蜇傷事件,它們觸手上布滿了有毒的刺細胞,可以瞬間麻痺獵物,當皮膚碰到它們會感到劇烈疼痛,也會出現紅色蜇痕,嚴重時毒素會滲入淋巴結甚至神經系統,造成發熱、頭暈,呼吸困難甚至休剋死亡。如果有一天在海灘上遇到死掉的僧帽水母也不要無所畏懼去摸它,那些斷掉的觸手,或者已經死亡的水母在幾天內依然有毒素存在,一樣可以蜇人!
第二毒
- 伊魯康吉水母 -
Irukandji Jellyfish
伊魯康吉水母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水母之一,整個身體大約只有1立方釐米,但它們卻是一種劇毒的箱型水母。目前已發現16種伊魯康吉水母。加上它們身形嬌小,又幾乎透明,在海水中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一不小心碰到就遭了秧。它們主要分布於澳洲周邊海域,曾在三個月內就有五名遊客死於這種小小的劇毒水母毒素。
伊魯康吉水母的幼體毒性遠弱於成年,成年水母的少量毒液就能讓人頭痛,噁心,肌肉嚴重痙攣和血壓升高,只能用抗組織胺和抗高血壓等藥物來控制身體的發炎反應,被稱為「伊魯康吉症候群」。
第一毒:毒王
-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 -
Sea Wasp Jellyfish (Chironex fleckeri)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可是當之無愧水母中的「毒王」,也有了海黃蜂之稱。它們生活在澳大利亞、紐幾內亞、越南和菲律賓海域,喜歡夜伏晝出。它們的觸手在正常情況下是收起來的,大約有15釐米長,在捕獵時可伸長至3米,箱型水母最致命的就是這些觸手,上面布滿了的有具有神經毒素的刺細胞,人的皮膚觸碰到它們的觸手就會變成——
提醒: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被觸碰到後就會立刻激發刺細胞內的「毒針」,帶著毒素刺向皮膚,會造成劇烈疼痛和蜇痕,如果過多的神經毒素被注入人類皮膚,會造成心臟和神經組織損傷,沒有得到及時救治,2-5分鐘內就會死亡。
所以,小夥伴們,珍愛生命,遠離水母。
特別鳴謝▽
海洋生物學者 Vivi 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