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完成5千米級海底光纜海試,達到設計壽命最大25年要求)
5月8日下午5點,承擔我國首次開展5000米級海底光纜海試的福海號海試船,經過30天的連續作戰,完成各項測試任務後,順利返回常熟市亨通港務碼頭。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江蘇亨通海洋光網系統有限公司投入3000萬元,組織國內外的13名專家所開展的最大深度5000米級海底光纜海試,先後開展了從500米級到4000米級,最後到5000米級海底光纜海試,全面驗證了亨通所開發的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海底光纜技術與性能。
正在把停靠在亨通港務碼頭海試船上的海纜導入生產車間。 本文圖片均為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圖
負責此次海底光纜海試的江蘇亨通海洋光網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貴林認為,這是我國在國際上海底光纜領域開展的一次難度最大的海試,選擇海試的環境也是較惡劣的日本海黑潮海域。該海域最大特點是水流急,一小時流量6500萬立方米,對海纜施工的張力控制具有極大挑戰。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海底光纜的技術水平和今後承接超長距離、高速率的海底光纜工程以及提供海洋工程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
孫貴林說:「此次,海底光纜海試,我們不僅有從事國內海底光纜研製的專家,也有海洋工程領域以及國際權威機構的專家參與,通過在不同深度對無中繼型海底光纜和有中繼型海底光纜的全面測試,數據證明我國的產品已完全能夠達到國際公認的海底光纜設計壽命最大25年的要求,顯示了我國光纜產業參與『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實力。」
我國為何如此重視海纜的研發與應用?亨通電力產業集團總經理李自為說:「海底光纜是保障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信息溝通的重要橋梁,也是『稜鏡門』之後保障信息通信安全的重要手段。其次,與海底電纜相比,海底光纜通信容量大,能有效防止電磁波幹擾,保證信息傳輸過程中的穩定性;與人造衛星相比,海底光纜有很多優勢,海底光纜的信噪比較低而且在通信中感受不到時間延遲。因此,海底光纜系統作為一種高質量、低成本、大容量的傳輸手段,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