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導】貓眼電影估值83億去年僅賺2萬多,如何賺錢便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不知道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內心經過了多少反覆的思索,最終決定跟另外一個姓「王」的男人——美團網CEO王興牽手。在宣布收購貓眼股權後的投資者交流會上,王長田說:「這是我做的最大的一個決定。」。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23.83億元現金+1.76億股的光線傳媒股票,王長田以這樣巨額的金額,獲得了「貓眼電影」這家在線電影票務平臺57.4%股權。與此同時,貓眼這家國內佔比最大的在線票務平臺的財務數據也得以露面:去年淨利潤僅為2.38萬元,這一數據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
近兩年爆發式增長的在線票務產業,與其他網際網路細分市場一樣,激烈的補貼大戰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但光靠補貼並非長久之計,若融資不再持續,這些估值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透支了想像的在線票務平臺,如何賺錢便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估值高但盈利差
王長田如今拿到手上的這隻「貓眼」,儘管是一家大家都豔羨的行業裡的領頭企業,但其盈利能力很差的現狀也真實擺在眼前。
貓眼的前身是美團網旗下的電影業務,成立於2012年。去年7月,貓眼電影為美團旗下全資子公司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今年6月,王長田宣布控股貓眼,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王長田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利用新貓眼的平臺,跟光線進行合作,有可能改變中國電影的格局。我們要在中國未來的電影市場、娛樂內容市場上成為領導者。這筆收購使得我們的目標大大向前邁進。」
不過,儘管王長田滿懷希望,但光線傳媒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對於一切以收益率說話的資本市場而言,貓眼短期似乎並不能為王長田賺到錢。
光線傳媒公告中,貓眼2015年度以及2016年1~3月的營業收入一項,並未披露數據,而從淨利潤來看,2015年貓眼實現淨利潤2.38萬元,2016年一季度淨利潤8.08萬元,從這些數據與其超過80億元的估值來看,併購並不能增厚光線傳媒的業績。但光線看重的顯然不僅僅是盈利,更多的是搶佔了在線票務平臺這一重要的資源。
外界並不意外的一個事實是,貓眼、微影時代、淘票票等幾家在線電影票務平臺目前均未進入持續盈利的狀態,仍然處於搶佔用戶數的階段,而在線電影票務平臺之所以能夠發展得如此迅猛,背後一個最核心的原因也來源於瘋狂燒錢。
燒錢短期不會結束
過去兩年中,各大在線票務平臺通過票價補貼這一燒錢方式,迅速擴大在線票務市場份額。以2015年春節賀歲檔為例,僅僅在大年初一那天,貓眼、微影、百度糯米、格瓦拉等就推出了9.9元至19.9元不等的特價票。
根據大眾點評公開信息,2015年春節賀歲檔期間,大眾點評全國半數以上的電影場次都可以享受9.9元票價,另外一半場次則可以給到用戶30元以上的補貼優惠。
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3年在線票務收入規模為48.64億元,不到其他票務收入169.10億元的三分之一。但經過兩年的發展,2015年在線票務收入就已經達到了317.60億元,而當年其他票務收入僅為123.10億元。預計2016年在線票務收入將進一步增長,達到472億元。
藝恩研究總監付亞龍向記者表示,票價補貼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售票平臺自己進行補貼,一方面是發行方進行補貼。票價補貼一定程度上對提升在線票務用戶數、整體觀影習慣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電影產業發展較快、越來越多的觀眾接受了網際網路的便捷性,也是在線票務發展迅速的原因。
目前市場已經形成了微影時代、貓眼、百度糯米、淘票票等幾家獨大的局面,儘管燒錢的程度較此前有明顯克制,但這種模式短期內仍然沒有改變。科技文化領域知名投資人曹海濤表示,目前各大在線票務平臺都在打價格戰,這也類似於各大外賣平臺的模式,通過燒錢、貼錢來獲取用戶,這個模式短期內是不太會改變的。
「網際網路+電影」怎麼玩?
在線票務平臺儘管備受資本追捧,但一個現實問題仍然擺在它們面前,「賠錢賺吆喝、燒錢圈市場」的做法始終不能長期持續下去,這種商業模式最終的可行性取決於在補貼停止時會發生什麼,探索出一條賺錢模式顯然迫在眉睫。
易觀智庫分析師黃國峰表示,目前在線票務平臺確實沒有成熟、清晰的盈利模式,儘管目前這些平臺各個發展軌跡是非常多的,但沒有足夠支撐財務收入的大的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會賠錢、貼錢,經營這些在線票務平臺公司的成本還是來自於融資。因此,在線票務平臺還要去探索一些新的盈利模式。未來可能有一些大的收入來源於電影項目的投融資,也可能會有一些投資性收入,例如華誼兄弟收購銀漢科技等公司股權。在線票務平臺投資收入也是個可以期待的點,能夠投資40家、50家公司,他們的戰略布局能力是值得考慮的。
與此同時,黃國峰還認為,目前四大在線票務巨頭已經誕生,這個行業跟其他網際網路領域的發展路徑應該類似,因此最後可能就只剩下一兩家巨頭,而且可能還會出現相愛相殺的階段。
曹海濤則表示,從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路徑來看,像京東是做電子產品起家的,已經將近十年了,都還沒盈利,但是現在已經打造出了京東生態圈,包括物流、金融等,從獨立購物公司變成了生態圈體系。而美團、大眾點評等吃喝玩一體化的網站現在還沒轉變為生態圈,還在吸引融資,還在努力往生態圈方向走。未來在線票務平臺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逐漸將市場消費習慣和行為進行整合,包括與第三方平臺、發行公司、演藝公司等合作,整合之後轉變這樣的模式,避免繼續燒錢。
據大眾證券報報導,目前國內主要在線票務有如下幾種運營方式:貓眼電影未來以上遊業務為重心,打造貓眼娛樂媒體平臺;微影時代拓展電影全產業鏈;百度糯米由電影切入,打通餐廳、外賣、酒店等場景串聯營銷的戰略,構建「電影+餐飲」場景O2O生態;淘寶電影一方面藉助天貓商城進軍衍生品市場,另一方面從B端切入服務影院市場,並與全球影視公司開展電影合作。
光大證券在《在線票務:電影縱向一體化布局的制高點》中對在線票務產業形態的發展做了如下描述:「2010年起,經歷過拓展影院渠道、燒錢搶奪用戶兩階段後,2016年在線票務行業滲透率已接近80%,目前發展到第三個階段,即橫縱向擴張差異化經營。」
換句話說,想要參與如今的在線票務平臺競爭,跑影院、燒錢票補已過時,挖掘用戶需求,行成差異化競爭才是王道。
對於收購貓眼電影後的 「網際網路+」玩法,王長田認為,「百度連接的是人和信息;阿里連接的是人和商品;騰訊連接的是人和人;新美大連接的是人和服務。光線從某種意義上提供的就是服務層面的商品,且投資的大部分公司都是同一領域。與新美大之間更加廣泛的合作將由此展開,包括利用現有的貓眼提供新的服務,如網絡視頻業務(買票後直接在貓眼看電影)等。」
光大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15年中國電影440億票房中約有50億左右來自於在線平臺和電影發行方給觀眾的票價補貼,其中領先的票務平臺貓眼、微票兒、百度的票補規模均在10億元級別,加上平臺營運成本,是在線票務行業的主要虧損來源。因此,靠售票賺錢已經不可能。對於單部影片來說,決定票房成敗的兩大核心因素為影片在電影院中的排片比例和每場上座率。前者決定產品供給,後者意味著消費需求。
理想能否照進現實?
然而,二級市場對此次的合作似乎「不買帳」,5月30日復牌當日,光線傳媒報收11.46元,跌幅9.69%。
2014年,貓眼電影作為《心花路放》的聯合出品方和唯一的在線預售平臺,預售一周售出100萬張電影票,創造4000萬元預售票房。最終幫助該片取得11.67億高票房成績。這是貓眼電影首次在電影這個垂直品類上進行拓展而後內部孵化出來的產品。
此後,貓眼電影更是通過預售票佔據了《捉妖記》首日票房1.71億中的40%。而光線傳媒年報顯示,2015年全年投資及發行/聯合發行15部影片,總票房約55.7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77%,佔據了國產片票房總額的20%以上。
作為第三方發行渠道和營銷平臺的的貓眼電影,攜手光線後,是否會影響與其他公司的合作?此前華誼收購在線票務網站賣座網,此後該網站便一片沉默,光線收購貓眼會否重蹈覆轍?貓眼未來建立的「深入介入電影的其他環節」又是什麼?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光線傳媒,公司投資者關係部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公司收購貓眼,看中的是其整個團隊的執行力和數據資產。至於公司日後的運作模式、發展方向等,「目前還不清楚」。
有趣的是,光線傳媒在收購貓眼電影的公告裡還有這樣的話,「標的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並且標的公司此次估值採用協商定價模式,不存在業績承諾。」
(中經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