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克(湖北人民廣播電臺 430022)
在我國,廣播頻率專業化和節目對象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廣播新聞頻率如何定位自己的發展戰略,強化其核心競爭力,不僅關係到新聞頻率自身的發展,也會對廣播這一傳統媒體的未來發展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深入研究廣播新聞頻率的發展戰略並在實踐中進行積極的探索,是當務之急,也是著眼未來之舉。
一、強化 「喉舌」品質,實施公信力策略
廣播頻率專業化的實施,使我國各級電臺都形成了各自的廣播頻率系列。目前,我國各級廣播電臺一般都有5個以上的專業頻率。新聞頻率、經濟頻率、交通頻率、音樂頻率、生活頻率、體育頻率、兒童頻率等等大量湧現。但無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還是各省市級電臺以及地市級電臺,在眾多的頻率中,都不約而同地將新聞頻率作為主頻率——即將新聞頻率作為支撐自身主流媒體地位的核心頻率。這是有道理的。廣播電臺從誕生之初,就是作為一種新聞媒體進入公眾視野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頻率之外的廣播頻率都是依附於這個「母體頻率」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一家廣播電臺的整個頻率系列中,無疑應該也必須把新聞頻率作為自己的主頻率或核心頻率。
但是,種種跡象表明,新聞頻率在與其它頻率的競爭中,優勢似乎正在喪失,聽眾大量減少,社會影響力不斷下降。而有人在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時又得出了如下結論:這主要是因為新聞頻率承擔了「喉舌」功能而造成的。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
廣播聽眾產生分化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頻率專業化的第一個效應就是對聽眾市場的細分。他們從原來定向或被動收聽一家電臺的單一頻率的廣播,到有多種選擇的可能,這是可喜的社會進步,其中許多人不再收聽廣播新聞頻率而收聽其它頻率,用不著大驚小怪。而廣播新聞頻率如何將流失的聽眾儘可能多地吸引回來,如何把廣播新聞頻率打造成權威的主流媒體,才是問題的關鍵。目前至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關注大政,樹立權威。廣播新聞頻率一定要進一步做到迅速準確地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生動深刻地宣傳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人民廣播過去是這樣做的,將來還應該這樣做。新聞頻率要銳意改革進取,調整傳統運行模式,及時掌握和了解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有關動態,報導大事,宣傳重點,解讀難點,做到「權威發布,公正評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要信息提供者」。唯其如此,廣播新聞頻率才能強化其在聽眾中的權威品質和輿論主導地位,吸引更多的聽眾關注廣播。事實上,《人民日報》、中央電臺、中央電視臺等我國主要媒體之所以在讀者、聽眾和觀眾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就在於他們樹起了黨和政府「代言人」的權威形象。廣播新聞頻率如果弱化了自身的喉舌功能,無疑是自亂陣腳,自毀前程。
第二,貼近百姓,構建溝通平臺。喉舌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搭建起一個溝通的平臺。這方面廣播具有獨特的優勢。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廣播熱線理政類節目,就是成功的範例。河北電臺的「陽光熱線」、河南電臺的「政府在線」、湖北電臺的「百姓零距離」等等,都是基於這種理念而開辦的。這類節目邀請黨和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直接參與,與聽眾直接溝通,受理聽眾的投訴,解答政策資訊,通過節目了解民情民意,把黨和政府的聲音直接傳達到聽眾。實踐證明,這類節目受到了聽眾的普遍歡迎,成為廣播新聞頻率吸引聽眾的最大亮點。
第三、發揮傳統優勢,形成自身特色。廣播的一些傳統優勢正受到質疑與挑戰,有的廣播頻率因此完全摒棄了傳統的播音方式,以節目主持人全盤代替了播音員。如果說這種做法對於音樂頻率、交通頻率等等是無可厚非的話,對於新聞頻率則是不適合的。正是因為一些非新聞廣播頻率普遍採用近乎「原生態」的語言表達方式主持節目,我認為目前受到冷落的傳統播音方式更顯得彌足珍貴,並能更好地彰顯廣播新聞頻率的自身特色。當然,廣播新聞頻率可以「說」新聞,可以「侃」新聞,也可以用主持的方式播報新聞,但其作為主流語言樣態的新聞播音則是絕對不能摒棄而應該發揚光大的。人民廣播在幾十年實踐中探索並得到受眾認可的那種以「字正腔圓、莊重大方」為特徵的播音方式,已經成為新聞頻率的品牌特色。總之,在儘可能地體現創新精神,儘可能多地溶入時尚元素的同時,廣播新聞頻率應該堅守自身的傳統風格,即:權威、莊重、穩健、客觀。
二、發揮「廣播」優勢,推行「大眾化」戰略
目前,廣播人已經開始運用廣播「族群」傳播理念,推進更加細分的頻率專業化:類型化電臺已初露端倪,適位化電臺已提上議事日程,「一對一」廣播也不再僅僅是「嘴」上談兵。這些,都為廣播的未來勾畫出美好的發展遠景。
第一,就廣播新聞頻率的功能和性質而言,推行「大眾化」戰略是必須的選擇。如果認為廣播頻率專業化就意味著所有廣播頻率都必須走「窄播」之路,都必須從大眾傳播轉變為小眾傳播和分眾傳播,我認為是不全面的、偏頗的。這個誤解如不糾正勢必對廣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新聞頻率實行「窄播」,以專業化定位的理念鎖定社會部分人群,很可能會形成社會歧視,會間接地造成社會不公平。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新聞頻率的受眾對象都應該是社會全體公眾,廣播新聞頻率應該而且仍然必須推行「大眾化」戰略。
第二,就我國社會分層而言,推行「大眾化」戰略是科學的選擇。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過渡期,社會分層不清,社會成員在文化層次、思想信仰、興趣愛好等方面都顯示出一定程度的趨同性。特別是廣播新聞頻率,社會公眾對重要新聞需求的共性仍佔主導地位。社會大背景決定傳播方式。如果廣播新聞頻率硬要推行或實施主流受眾的精確定位,一是難於做到,二是吃力不討好,其結果是必然造成聽眾更多的流失。因此,在現階段,將新聞頻率目標聽眾定位於對社會事務有感知能力和信息需求的社會公眾,應當是明智的。
第三、就廣播頻率的實際運作而言,推行「大眾化」戰略是自覺的選擇。目前,大多數廣播頻率特別是廣播新聞頻率,並沒有完全走精準定位目標受眾之路,而追求的仍然是目標受眾群的大眾化,追求的是聽眾規模的最大化。這一傾向首先表現在開辦專業頻率對「專業」的選擇上。音樂頻率、文藝頻率、經濟頻率、生活頻率、健康頻率等等,這些專業頻率從其名稱上就能窺見其爭取大眾化聽眾、追求聽眾規模最大化的策略取向。就是一些目標受眾指向很明確的專業頻率,在實際操作中也沒有完全放棄「大眾化」戰略,如交通頻率、婦女兒童頻率,其受眾定位大多數也並不明晰,他們爭取的目標仍然是大眾化的聽眾。實踐證明,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新聞頻率「亮」起來,經濟頻率「立」起來,交通頻率「火」起來,音樂頻率「紅」起來……廣播整體邁入了一個上升的發展通道。
三、拓展廣播功能,施行差異化對策
對策之一:頻道大眾化戰略與時段分眾化策略相結合。在廣播頻率不斷衍生的廣播市場,那種希望一個廣播頻率吸引所有聽眾全天候收聽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好在廣播並不是一個平面媒體,而是以時間的縱向延伸為特質的立體式的聲音媒體。這給廣播頻率的編辦者提供了推行大眾化戰略的天然空間,廣播可以用時段的分眾化策略最大限度地爭取到可能的聽眾。比如:清晨編辦老年人節目,夜間以吸引年青聽眾為主體,白天則向失業者和家庭婦女提供他們需要的資訊或文娛節目等等,這其實是廣播頻率推行廣播大眾化戰略的現實基礎。
頻率專業化的前提是找準市場定位。節目的對象化和欄目的精細化定位必須始終處於動態的研判之中。這裡的定位其實包含對象化定位和差異化定位兩層含義。施行差異化對策,首先當然是對受眾類型和受眾消費需求作深入的研究;其次要對同地域其它廣播頻率的節目結構做到心中有數。要儘可能地避同求異,儘可能地做到你的節目在某一時段吸引或針對的受眾群體是唯一的,使同地域同一時段其它廣播頻率的同類型節目自動轉向。
對策之二:鎖定忠實聽眾與爭取未來聽眾相結合。廣播新聞頻率大多數都是由原來的「人民臺」演變而來的,幾十年裡培養和鎖定了一大批忠實的聽眾,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廣播新聞頻率的聽眾老化現象非常嚴重,而對年青聽眾明顯缺乏吸引力。當然,對於老年聽眾,我們要儘可能滿足他們的收聽需求,不斷提高他們的忠實度。同時,我們還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廣播新聞頻率的未來聽眾在哪裡?如果一個媒體所關心的同社會年輕群體所關心的相距越來越遠,新生的一代不能認同這一媒體,那麼其主要受眾群必然老化,其影響力必然會因其主要受眾群在社會上影響力的減弱而減弱。廣播新聞頻率顯然不能對此無動於衷。
爭取年輕聽眾應該成為廣播新聞頻率差異化選擇的主攻方向。要以年輕人認同的方式向他們提供信息和思想。青年人思想活躍,追求新奇,有比較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因此,在節目中溶入時尚元素,打造包裝個性化色彩突出的主持人,推出互動性強的節目樣式,這些不僅是爭取青年聽眾的方式,也是改變新聞頻率節目形態老化現狀的有效途徑。
廣播新聞頻率還要下大力將移動人群爭取為廣播聽眾,如企業經營者、出差人員、大學生、外出打工人員,等等。這部分人出門在外,有的沒有固定住所,或經常生活在旅途。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會自然地選擇廣播作為自己接受信息、進行娛樂的方式。主流移動人群是社會的活躍群體。他們能夠較多地調動、支配、利用社會財富,或者他們能夠較強地影響社會財富的流向,這部分人成為廣播聽眾,無疑會擴大廣播的社會影響力。
對策之三:發揚傳統優勢與拓展廣播新功能相結合。廣播新聞頻率節目的規範化運作,風格的莊重大方穩鍵平實,等等,這些在不少新興的廣播頻率中較難構建的品質正是廣播新聞頻率的突出優勢。當然,新聞頻率與其它頻率相比,可能在時尚化、活躍性、個性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新聞頻率當然應該不斷引進新興複合型的廣播人才,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以彌補其活力不足的缺陷,同時更應該注重在繼承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拓展廣播的新功能上下功夫。
對於廣播新聞頻率來說,拓展談話類節目的種類和範圍,是發揮廣播傳統優勢,拓展廣播功能的成功選擇之一。談話類節目一般以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熱點話題吸引聽眾,聽眾(或嘉賓)的積極參與是節目的顯著特色。這就要求節目編辦人員包括主持人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嫻熟的把握能力,這方面的人才,新聞頻率較之其它頻率有著更豐富的儲備。無論是開辦新聞類政論性談話節目,還是開辦情感類心理諮詢性談話節目,新聞頻率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與新聞頻率的辦臺理念相吻合。因此,談話類節目可能成為新聞頻率在廣播受眾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凸顯自身特色的最大亮點。領跑全國廣播界的北京電臺目前已將新聞頻率改為新聞談話頻率,這一創新之舉所帶來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可能是我們目前還難以想像的。
(編輯:陳永和)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