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7日,是國際熊貓日,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17年發起並設立該紀念日,旨在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標誌性紀念日。
大熊貓,是我們中國的國寶,但是要提到給熊貓拍攝靚照,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外國女攝影師——Ami Vitale。
Ami現在的身份是攝影記者、紀錄片製片人,尼康相機的形象大使、《國家地理雜誌》的籤約攝影師。她來自美國,獲獎無數,用鏡頭讓人們看到了這世界鮮為人知的一面。
著名攝影師:Ami Vitale
拍攝大熊貓,Ami Vitale自稱這是自己從業20多年來遇到最大的挑戰。這位美麗的攝影師去過100多個國家,她曾在硝煙瀰漫的戰區感染瘧疾;在肯亞草原上拍攝長頸鹿孤兒,目睹最後的雄性北白犀離世——而拍攝熊貓卻成了她至今拍攝時間最長、自認為最難的選題——連續3年,Vitale前往次數最多的兩個地方是中國臥龍和碧峰峽。由於最終目標是把在保護區出生的大熊貓放歸野外,因此國寶們受到嚴格保護,嚴禁人類接觸,這無疑增加了Vitale的拍攝難度。
拍攝熊貓之前,Ami Vitale是這樣的——
而當拍攝開始時,她變成了這樣——
偽裝成「熊貓」的Ami Vitale
這不僅僅是偽裝,衣服、面罩需要沾滿熊貓排洩物,全身被臭氣包裹,日夜蹲守拍攝。
只有這樣,熊貓才會認為你不是人,而是一隻看起來很奇怪的大熊貓。
臥龍核桃林中心的工作人員身穿熊貓服,正在對人工圈養環境下繁殖的熊貓進行野化放歸訓練。
然而事實上,關於在眼前圍繞著的種種「偽裝」,熊貓寶寶是否會這樣想呢?
熊貓的可愛幾乎無人能夠抵擋,但它們貴為「國寶」,想必無人能隨意豢養,於是好多人打起了「歪主意」——
既然養不了熊貓,就把自己的狗子變成了熊貓,湊合著看,總比沒有強——
甚至連水下生物,都沒有放棄對熊貓的「剽竊」——
酷似熊貓的「骷髏熊貓海鞘」。
推特上曾瘋傳一種海洋生物,直翻成中文為「骷髏熊貓海鞘」。
如果熊貓會說人話,看後估計會罵街——
上世紀80年代,野生大熊貓總數1200隻;汶川大地震前的2003年,數量達到1596隻;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總數已達1864隻(不包括幼崽)。
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將其從瀕危物種更改為易危物種。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們解決重重困難,熊貓寶寶的存活率已高達90%。
近30年熊貓數量持續增長,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還好它們遇到了中國人。
在都江堰大熊貓中心,6個月的大熊貓津津有味地咀嚼著胡蘿蔔。
更可喜的是,今年6月底,中國秦嶺主峰太白山5年來首現野生大熊貓,野外調查隊員拍攝到珍貴視頻,實證大熊貓在冰凌溝的回歸!
如今,中國為大熊貓建造了超大型國家公園,佔地約2.7萬平方公裡。幾乎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3倍!
也許,未來總有一天,人們終於不用把自己的狗子強行變熊貓,睡在熊貓堆裡的「人生巔峰」時刻,或許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了。
四川省碧峰峽熊貓基地的熊貓幼崽在草地上行走。
喜歡本文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喲,您的鼓勵就是小編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