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通常被認為是海洋中最可怕的捕食者,但在遭遇虎鯨時,無論多恐怖的大白鯊都會變成「膽小鬼(Scaredy-Cats)」。新發表於《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表明,每當大白鯊發現一隻虎鯨時,就會立即撤離它們偏愛的狩獵場。即使虎鯨只是路過,大白鯊在長達一年時間裡也不會回來狩獵場狩獵。大白鯊這是有多害怕虎鯨呀?
據悉,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的海洋生態學家薩爾瓦多·喬根森(Salvador Jorgensen)領導的團隊為研究加利福尼亞州海岸附近的大白鯊、虎鯨等海洋頂級掠食者之間相互作用。在2006年至2013年間給加州海岸附近的165隻大白鯊安裝了GPS跟蹤器,並匯總了27年(1987-2013年)間法拉隆群島(Farallon Islands)的大白鯊、象海豹、虎鯨的數量變化。
結果數據表明:無論何時,只要在該區域出現虎鯨,大白鯊都會迅速逃離,直到下個季節才返回。即使虎鯨只徘徊不到一個小時,大白鯊也會在幾分鐘之內消失。其中大法拉隆國家海洋保護區的大白與虎鯨的4次記錄中,虎鯨出現在百公裡外,大白鯊在虎鯨到來前迅速撤離。
比較明顯的記錄是2009年的秋天,當時在法拉隆群島附近水域遊蕩的17隻大白鯊突然一起離開,不是一隻、兩隻相隔多少天這樣離開,而是17隻大白鯊在3個小時內同時離開。正常情況下,它們一般會在這裡徘徊數周或數個月。而且這些離開的大白鯊也不是小鯊魚,大部分體長都有5.5米左右。可以說,這些大白鯊無論遊到哪裡,都有自己的習慣方式。另外這些大白鯊並沒有離開很遠,有時會沿著安全的海岸線移動,有時會前往太平洋中部。
喬根森表示:「這有點諷刺,當我們想到白鯊時,很難想像它們是規避風險的。但是這項研究表明,即使對於這些龐大的捕食者,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知道何時撤離和逃跑。」
大白鯊在面對虎鯨時變成「膽小鬼」,造成的直接影響是象海豹的數量得到增長。在虎鯨嚇跑大白鯊的季節裡,被大白鯊獵殺的象海豹數量減少了4-7倍。最重要一點,虎鯨並不是經常進入大白鯊的狩獵場所,只是偶爾。ps:遷徙型的虎鯨通常也會獵殺海豹,但來訪這裡的虎鯨多為「居留型」,食物主要是魚類。
海洋生物學家斯科特·安德森(Scot Anderson)表示:「平均每個季節,我們記錄到法拉隆島的大白鯊捕食海豹事件達40次。但在虎鯨出現後,我們再也看不到一隻大白鯊了,殺戮也少了很多。」
理論上,大白鯊和虎鯨的身體數據差距並不是很大,按理說有得一拼。不過大白鯊有個先天致命缺點——強直靜止,即使大白鯊速度再快、體型再強壯,也只剩被秒的份。更何況,虎鯨常常群體出動。
人類關於大白鯊對決虎鯨的記錄畫面幾乎沒有,首次記錄到虎鯨捕食大白鯊在1997年10月4日,法拉隆群島一隻大約4.7-5.3m的雌性虎鯨將一隻大約3m大白鯊上下顛倒並固定長達15分鐘,使之進入強直靜止狀態,最終鯊魚窒息而死,隨後虎鯨開始啃食死去鯊魚的肝臟。另外在2017年,南非杭斯拜(Gansbaai)海灘接連衝上5具大白鯊的S體,體長從3.4米到5米不等,共同特徵是「肝臟都被掏空」,兇手推測是虎鯨。因為鯊魚肝油中的鯊烯對虎鯨而言,是非常豐富的營養來源。
然而,大白鯊是如何發現虎鯨的呢?根據記錄顯示,法拉隆群島附近的水域陰暗,通常虎鯨出現在大白鯊的視覺或聽覺範圍外時,大白鯊就已經逃之夭夭。一個合理的猜測是,大白鯊本能地避開可以輕易殺死它們的虎鯨可能是聞到虎鯨發出的氣味,或者大白鯊的基因裡根植了虎鯨的化學信息。一旦虎鯨到達,大白鯊身上的「警示燈」就亮了。
表面上看,大白鯊避開虎鯨後,海豹數量得以恢復,但深層次的海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還是個謎。陸地上頂級捕食者之間的橫向相互作用清晰可見,不過在海洋中則很難記錄。而且由於這種情況屬於短暫現象還是過去一直都如此,科學家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了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