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資深諮詢師的對話,打開了另一個世界,也許會改變我的走向。
她年長於我,亦師亦友,在某年的AEDP(加速體驗性動力學治療)培訓課上相識,之後相忘江湖、偶爾聯繫。
她先後研習了EFT(情緒聚焦療法)、AEDP和聚焦,在聚焦療法中找到了暢遊的大海,如魚得水。她的學員無不驚嘆於她在諮詢與授課中的美妙感覺。
她因此想到了我,她評價道:「從你的文章與平時的接觸中,我感受到你深厚的情感底蘊與身體智慧,這在男性中很少見。你非常適合『聚焦療法』!」
在這樣的褒獎讚賞下,我難免有些沾沾自喜,但隨後又好好檢視了自己:「我真的有那麼好的感受力嗎?」
檢視的結果是:在很多地方,本該讓感性的力量蓬勃生長,我卻用冰冷的理性取而代之。
第一,諮詢中。
在心理諮詢界有一種說法:優秀的諮詢師需要理性與感性並重。這話沒錯,諮詢師們基本都認為自己兼具理性與感性。問題在於:何時需要更多理性,何時需要更多感性。
反觀我的諮詢工作,總體而言,理性有餘而感性不足。諮詢時,想的最多的就是:我該怎麼幫助來訪者?下一步應該做什麼?有什麼技術可以幫到對方?該如何組織語言?等等等等。
這些固然也是重要的,但就是因為思慮過多,而抑制了感性的力量。
為什麼心理諮詢會最大程度地強調「共情」?那不是理性腦能夠駕馭的,而是需要身體與心靈的共鳴神入。
大部分來訪者來找諮詢師,並不是只要一個答案,而是需要一個人懂他(她)、關愛他、陪伴她,在抱持的環境中獲得轉化成長。
第二,生活中。
得益於理性的左腦,我可以將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我的理性把時間切割成幾天、幾小時、幾分鐘,把事情往裡面填,就像在完成每一項任務,我以為:這就是生活。
我的感性呢?退縮到身體的某個角落,羨慕地看著強大的理性在那裡指點江山。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一個理性的人!」卻從未有人對我們說:「你啊,要做一個感性的人。」
也只有在某個冬日看見陽光灑進來,抑或是欣賞了一部偉大的作品,或是遇見一個心動的人,你心底的感性終於發出了聲音:美好無處不在。
我們不缺少天生的感性,可惜的是:感性得不到滋養,一路上發育不良。
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們可以迅速寫出一個詞的意思,卻在表達感受時抓耳撓腮。
所以,少一些「中心思想」,多一些自由發揮的情感表達吧。
第三,個人成長中。
在我們的固有認知裡,情緒情感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甚至是有害的、危險的,於是,我們習慣於運用邏輯、分析、計算,以期解決各種問題。
這嚴重低估了感性的力量。
藉由身心的感受與體驗,我們可以對自己進行體察、療愈,也可以對外界事物產生更敏銳的感覺,獲得大量信息。
我們的感性力量,連接著潛意識,連接著生命的本質。
我們坐擁巨大的寶藏,卻只看到貧瘠,不斷伸手向外抓取。
那麼,怎樣提升自我的感性力量?
學會使用感覺的語言、自我覺察、冥想、瑜伽、個人體驗等等,方法有很多,關鍵在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