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雞娃,不佛系,我們要的是:雞佛

2021-01-12 騰訊網

雞娃派和佛系派

這幾天有兩篇文章比較火。

一篇是劉瑜的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在很多轉發熱文那裡,這個標題變成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不得不說,新標題取得多好,一位母親的悲壯感躍然屏上。尤其是一位萬眾仰望的精英母親說出這話,讓普羅大眾立刻感到安慰、放心、躺平。

如果說劉瑜的文章是駁雞娃派的,那麼還有一篇貼切反映了雞娃生活的熱文:我們夫妻年入百萬,資產千萬,卻有很深的挫敗感,主人公是教育博主花生媽媽。這種文章一看題目就能猜測到裡面的焦慮和狂躁,確實也有一些槽點,然而在這篇文章裡,我看到卻也不只有焦慮,更多是慌亂之後的歸靜。有那麼一點兒,像在看日劇《龍櫻》的感覺,櫻木老師也是一位上岸派的老師——東大即圖騰,可龍櫻最後的落腳點並不是上岸。

這倆熱文代表了兩個派別,雞娃派和佛系派。但其實都是標題黨,內容都不是題目裡的本意,說的也各有道理。你們可能認為我是站第二篇文章隊伍的雞娃派,不,我只是感覺自己跟第二篇文章的媽媽們的生活境遇更近一些,本身是曾經努力過的普通人,本身也是很想偷懶的普通人,所寄的希望是孩子能比我的生活再自得一些。

兩派都是焦慮派

雞娃派的焦慮不言而喻,你們可能想佛系派有啥焦慮的呢?

佛系只是雞娃派的外衣。

大家都說如今的焦慮是所謂的階層滑落的焦慮,真是如此嗎?有這個焦慮首先得先認可自己的階層,然而我不都認為我們有所謂的中產,往哪裡滑?滑到哪裡去?農村娃那裡還是打工人那裡?大家知道農村戶口有多難拿嗎?城市戶口多容易嗎?難道只是怕從一線城市滑落到其他城市?

但我焦慮嗎?是的也很焦慮。但很明白這是一種無力的空焦慮,是焦慮孩子不要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感,最好少遭遇心理困境什麼抑鬱症、空心病,更希望她能不要遭遇社會性死亡,像個肥宅(註:是肥宅,不是宅),了無生機。我希望她過著把爐火生得通紅的日子,哪怕不那麼富裕不那麼萬眾矚目。

但如今,這樣的日子容易達成嗎?不容易。

不然的話,這麼多的精英階層也出來談教育焦慮,也無法安安靜靜通通透透。你們可能說劉瑜他們多通透啊,我倒是感覺,真正的通透的人不會思考這類問題。就像楊立華老師總說:一生沒有遭遇過哲學的人是幸福的,只是當今社會的生活能躲過這些追問不太容易。思考過並且做了40分鐘演講來講這些教育,證明她曾糾結過。瞎胡亂猜一下,大概也曾經糾結本以為不是普通人的孩子在他們眼裡長成了普通人吧,當然他們眼裡的普通人並不是我們普通人眼裡的普通人,也許依然是個出色的人,但其心理落差大概是不比普通人小的。佛系只是更有兜底能力的雞娃派。

比如彈鋼琴,如果沒有軍備競賽的心理,就沒有想要把鋼琴彈到知名的期望。當我周圍的群討論這個文章時,很多家長表示讓孩子彈鋼琴只是為了磨鍊孩子(和家長)的意志啊,或者只是為了美育感受音樂啊,甚至考10級經常都是被老師趕鴨子上架才考的。真實情況經常是,普通家長想選一項磨鍊意志的樂器的話,鋼琴的學習通路最簡單而已——因為它老師多、「學成」的標準簡單、學的同學多孩子反而覺得「應該」學。

而開奶茶店,難道沒有軍備競賽的心理嗎?看大家都開就去開煎餅店,那是抱著開成連鎖集團的心理才會這樣差別競爭的吧。另撇開一句,試問這兩種店開起來哪個比上大學容易?!

劉的文章裡鼓勵比較優勢是很好的,她說孩子自己能幹的事情中做得最好的那個便是與自己比較總結的優勢,比如做一名收納師。但如果你能做的最好的那個事,比如做收納,自己最到最好卻依然做不過那個比較優勢並不在收納的孩子,那怎麼辦呢?就要再去另闢蹊徑再去找一個1的領域嗎?此外,一方面說做普通人,一方面不想做10001而做0到1,難說沒有尚存的糾結在其中。

在我觀察,教育不是追求特立獨行,獨行總是疲憊,世界這個池子很大的,怎麼都能活,關鍵是自洽。大家都會說,教育是讓孩子找尋自我,這是全世界教育學家都在追求的目標,或者說是正確的廢話,但確實是理想國。可這個「自我」在深思熟慮之後,倘若就是覺得在千萬隻羊群中做普通的羊最自得,隨波逐流有什麼不好呢?隨波逐流並要求自己必須引領這個流向才是不好的吧。創新是好的,習慣於做一名有開創性的人也是好的,然而安心做螺絲釘並沒有不好,螺絲釘不是肥宅。

雞教育,而不是雞學歷

就如花生媽媽說的,因為移動網際網路,因為社交媒體,讓我們看到了曾經關起門來偷偷努力的那些娃都在做什麼,才讓整個家長圈焦慮起來的。我認同,並且我認為「雞娃」這個詞背後蘊含的目的性也被泛化了,打擊面特別廣。我認同的是我們需要雞教育、而不是雞學歷需要雞的是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意志練習、思考方式,這些都需要一些承著具體事情來枯燥練習、遭遇競爭,可是大家默認你讓娃努力就是為了雞一個好學歷

我承認上限大家都是趨同的,如果我們所有的人的孩子都是致力於當愛因斯坦,並且都考上了清華,那相信沒有家長死乞白賴的不讓孩子往這方向努力是吧,那是個穩贏的既有錢又有名的路呀,沒見過往下拽娃的家長。

但是下限是不同的,因為家長的兜底能力不同,期望值不同,孩子秉性不同,需要調整的下限千差萬別,並且從下限中尋找到更美好生活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下限不是下等或者劣等,下限只是在無法有像當愛因斯坦這樣的確定性的好處的境遇下,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摸索思考人生。在下限中才需要尋找自由和自我,才需要強迫自己不要逃避,上限裡哪裡需要思考多少自由話題,那層裡本就在定義別人的自由好嗎。

那麼下限是什麼呢?也許就是遇到不喜歡的大學專業怎麼辦?如果只考上三本怎麼辦?如果沒考上高中怎麼辦?如果初中很爛怎麼辦?如何選一所靠譜的職高?甚至,如何防止孩子遭遇心理疾病,順利完成學業?

上限是只需要一個祝福,下限才是家長的未雨綢繆真功夫。

而如今的焦慮點,大概是在上限上拼真功夫,在下限領域裡燒香念佛上帝保佑。

當今教育語境裡,雞娃是對娃的自信,佛系是對自己的自信。這兩個自信前面需不需要加「盲目」倆字我也拿不準,畢竟有的娃是真強,有的家長是真強,可惜大多數的我們都還是虛胖。雞有時候是對自己的不甘心,相信投入越多收穫越多;佛有時候是對娃的不甘心,投入太多沉沒成本太高

然而,我們誰也代表不了誰,也不能讓旁人哪怕是精英就可以把我等普通人的選擇一棒子打死。是雞是佛,量力而行,可鹽可甜,冷暖自知。

啊,不如努力做一位雞佛好了,邊雞邊佛,達到一種升仙般自洽。雞佛升仙之路,是認清自己、認清孩子、認清生活、認清未來的道路,認清方可自洽。一個孩子是否能成長到ta人生的最優質狀態呢?雞娃黨保證不了,佛系媽也保證不了,雞佛呢?也保證不了。但是爭取讓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自洽自得,是可以努力一把的!

題圖來源:井上涼《美術旋律》

相關焦點

  • 到底是雞娃?還是佛系?媽媽們到底該怎麼選
    養娃大軍之中,一直存在著兩個派別:雞娃派和佛系派。這兩派在如何培養娃這件事情上,經常是意見相左,而「劍拔弩張」。雞娃派:即家長為了孩子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而不間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等任務,不斷激勵孩子,讓孩子不斷前進。
  • 你是雞娃還是佛系?育兒焦慮,都來自於沒分清這兩個詞!
    你是雞娃還是佛系?你們有被問過這個問題,又或者自己內心有過默默地對號入座嗎?我幾乎隔三差五會被問到這個問題。後來我就忍不住「皮」一下,我會猜測對方期待的答案,然後給一個相反的答案。那麼接下來的結果就很有趣了,通常就會有下面這樣的對話:A:不可能,你怎麼可能佛系,你之前是做品牌的現在都變成教育專家了,還佛系,那我們怎麼活?B:你真的一點不雞啊,你絕對沒看過真正雞血的,這麼多年,我感覺你心態一直是特別好、特別穩的。然後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二選一,我就會拿著B反駁我的觀點去回復A,拿著A反駁我的觀點回復B。
  • 雞佛是什麼樣子有什麼好處 農村人的您吃過雞佛?
    雞佛是什麼樣子有什麼好處 農村人的您吃過雞佛?時間:2017-12-27 00:23   來源:百家號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雞佛是什麼樣子有什麼好處 農村人的您吃過雞佛? 上世紀90年代有割匠走村,專門閹割公雞,雞哨子被師傅免費拿走 閹割公雞的工具 雞睪丸湯是一道美味的菜餚。
  • 雞娃向左,佛系向右
    老婆則懟他:你不是說要快樂教育,幼兒園、小學就是多玩玩就好嘛?你還說以爸爸的智商看,女兒絕對不可能考不上大學。現在又急了,怎麼辦?2我的這個朋友張XX是我在足球場上認識的。在我眼裡,他是一個很愛女兒,也很佛系的爸爸。每次我們組隊踢球,他基本都會把女兒也帶上。
  • 雞娃老母VS佛系育兒,誰是親媽?
    那麼,過個暑假到底要多少錢? 穩住,別慌,我們採訪了一些「選手」家長,看看這個賽況白熱化的暑假,他們到底花了多少錢。 佛系養娃,暑假清流
  • 佛系和雞血不可取,要科學「雞娃」,讀海澱媽小升初手記《上岸》
    因為我們這裡是五四學制,小學只有五年。眼看著女兒就要升初中了,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一點緊張的升學氛圍。女兒照樣該玩手機玩手機,該畫畫就畫畫。我也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除非她有不會的題目問我。我算是比較佛系的一位媽媽了。但再佛系,也不可能不關心孩子的學業以及升學問題,對於一些同齡孩子爸媽的好的教育方法,我也非常樂於了解和學習。
  • 從快樂教育到「發狠」培養:這位媽媽為什麼放棄佛系選擇雞娃
    那既然都是後天培養的,那到底是雞娃還是不雞娃?兩位校長都表示:不雞。原因有三:一是沒時間,二是雞娃的失敗率比成功率高,三是雞出來的學霸缺乏靈性。 雖然不知道這兩位教育工作者對待對待雞娃是如何認識的。但是我想說:如果他們理解的雞娃只是單純的提高學習成績,那麼不雞也無可非議。如果側重點在於孩子能力的培養,那麼,雞一雞又有何妨呢?
  • 佛系養魚到底值不值得推廣,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佛系養魚?
    無欲無求針對的是自身修為,普度眾生才是最終目的,佛系養魚也要有目的性,並且目的性極強,才能夠真正做到佛系養魚關於佛陀的知識,非我等小輩所能講解的,我也只是談談個人看法,咱們點到為止。因此來說,如果我們對於自己魚缸的水質情況一無所知,對於觀賞魚的不良狀態,根本視而不見,我們又如何能夠做到佛系養魚呢?佛系養魚需要哪些基礎環節和注意問題?
  • 致中產家長:「雞娃」是你的宿命,讓你「佛系」育兒的人才是處心積慮
    無數次自我心理建設下定決心」今天一定要做個有耐心的媽媽!無論如何,都不發脾氣!(此處省略1W字),陪讀半小時後就又咆哮了起來,一邊咆哮一邊反省剛才的自己是有多天真。 小孩總有本事讓你崩潰掉的。
  • 佛系媽媽養娃記:PET沒有那麼難
    教育焦慮,是每一個媽媽都不陌生的詞彙。傳播和販賣焦慮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告訴家長們到底該如何做的很少。家長們看了很多牛媽(爸)和牛娃的日常,感覺門檻太高,不知道如何下手!本期對話星爸·星媽欄目,我們採訪到了含寶媽媽,講述從含寶一歲英語啟蒙到8歲通過PET的英語學習路徑。讓更多普通家長了解如何在合適的時間為孩子進行英語啟蒙。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陳燕鑾 製圖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 《萌雞總動員》佛系護肝的模擬經營微信小遊戲
    《萌雞總動員》是一款輕鬆休閒掛機養成類微信小遊戲,玩家開設農場,主要養雞,收穫雞蛋賺取金幣,用金幣再擴大養雞場,非常適合佛系玩家。  打開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即可開始《萌雞總動員》↓
  • 佛系女孩有幾個性格特徵?
    而且「佛系」這個詞最近非常的火,其實是來源於日本的雜誌一種男性新品種—「佛系男子」,而他們外表是看起來跟普通人是一樣的,但內心跟平常人不一樣,他們具有這樣的特點:他們永遠是把自己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方式和節奏是去做;而且總是嫌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浪費時間,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單純的喜歡自己一個人
  • 穿書女主文,佛系種田女主vs暴躁戲精暴君,女主金手指無敵!
    穿書女主文,佛系種田女主vs暴躁戲精暴君,女主金手指無敵!小說:在暴君後宮佛系種田日常作者:凌又年類型: 原創-言情-架空歷史-愛情進度:連載中風格:輕鬆視角:女主簡介:溫窈穿進一本宮鬥文裡 ,成了那個只活了三集就被賜死的炮灰才人。
  • 以前的佛系遊戲都是自己加戲 這一款敲木魚佛系音遊才是真·佛系
    「佛系」這個詞本來起源於日本一家雜誌的自造詞「佛系男子」(遵從自己心意行事、懶得談戀愛的男性),後來不知道怎麼的在中國火了起來,意思也有所改變。後來隨著《旅行青蛙》的霸榜,「佛系玩家」也開始為人所熟知。之前的佛系遊戲和佛系玩家其實可以說都是玩家自封,還不能算是真的佛系。
  • 終於「卷不動了」?為什麼現在的原神玩家變得越來越佛系?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每天都要把粉絲列表打開拜三拜的苦逼作者「OV小風一吹」。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原神肝帝大佬」的文章,卻沒想炸出了不少「佛系玩家」,評論區幾乎都是日常黨。作為一個內測開始玩原神的老玩家,我最近也在納悶,為什麼大家玩遊戲越來越「佛系」呢?
  • 佛系父母能知道蛙仔啥時候回家了
    最近,旅行青蛙這款遊戲火了,而且火的一塌糊塗,不同於一般打怪升級,或者電子競技的遊戲類型,這款遊戲很「佛系」,玩家需要採集三葉草,幫蛙兒子購買便當、護身符以及收拾行李,他就會自動出門旅行,過一段時間會帶回特產或者寄明信片回家。
  • 魔都老母親群像:白天找「雞飼料」,晚上餵,睡前後悔流淚
    最近有學員和我們吐槽:夜裡常常陷入自我分裂的焦慮裡無法自拔,具體症狀為:白天瘋狂找雞娃雞飼料,猛投餵一番後,晚上看著娃疲憊睡著的小臉蛋,內心後悔不已,留下兩行老淚。問道明天是否還雞娃,畫風又一陣突變,老母親眼神堅定地表示「雞血一定要的,不讀書的人生該有多慘,ta以後會知道我的用心良苦」。
  • 「推文」五本穿書養娃文,佛系女主在豪門養糰子,暖寵又治癒!
    推一波穿書養娃文 治癒系女主穿成反派親媽 撫養萌萌噠的小豆丁 推文目錄: 1、《穿成反派他親媽》 2、《我在豪門養崽盤大佬[穿書]》 3、《炮灰女配佛系養娃日常[穿書]》 4、《反派大佬是我娃[穿書]》
  • 「佛系」鬥魚和「鬥」魚
    如果不是這次有人爆出不知道何方神聖給鬥魚下的一個「套」,怕是向來以「佛系」態度去處理公關事宜的鬥魚,要吃個大虧。   原來近日,一則「深刻剖析」鬥魚、有時間節點有針對性,甚至定點打擊鬥魚高級管理層的「黑公關計劃」在網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