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聲樂教學中,「u」母音不僅對聲樂初學者作用明顯,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具有對歌唱者的音質改善,效果是非常不錯的,對於訓練喉嚨的穩定,咬字的清晰,聲區的統一,獲得歌唱音高位置的掌握,有著重要作用。
在聲樂學習訓練的過程中,用「u」母音練習發聲便於對聲帶的擴張,也就是使喉嚨「打開」,聲音容易「豎」起來,對克服實際演唱中,聲音容易產生「擠、卡、白、壓」等缺點都是有實際效果的。「u」母音比較圓潤集中,在基礎訓練中的作用是別的母音難以代替的。因此我們把它稱為榜樣音,它具有穩定聲音的效果,為聲音的上下通暢奠定堅實基礎。其他母音要儘量在「u」母音的感覺上發出,這樣聲音才會統一且圓潤有力,同時它還有利於學生打開喉嚨與咬字清晰乾淨,特別對中聲區音質的改良,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u」母音是保障每個母音能統一的基礎條件,為了使其它母音都具有與「u」母音同樣的效果和音色,在母音轉換和銜接的練習中,應常用以「u」打頭,其他母音往「u"上靠,達到發聲訓練狀態一致的效果,要通過訓練將其餘母音都納入「u」母音的共性特點之中,使它們也擁有「u"母音的聲音垂直、喉嚨開、掩飾、統一的特點。
「u」母音發音時在舌尖前面的嘴唇部位,由於口腔呈小圓形,口腔後部肌肉用力較大,軟顎抬得相對較高,喉頭位置靠下,因而喉咽、口咽、鼻咽等腔體形成一條細長的發聲共鳴通道,聲波很容易在這一帶產生共振,發出的聲音也會相對集中,因此形成的歌聲有「豎立」感。但由於音位太靠後,如果不能正確把握,音色就會變得較暗,沒有穿透力,不夠豐滿突出。
我們平時所講的五個元音「u、o、a、e、i」中,從口型的橫向方面看,「u"母音在五個母音中位置是最靠前的,從縱向方面看,「u」母音在五個母音中位置是最靠後的,「u」母音是保障每個母音能統一的條件和基礎,這五個母音形成的缺點,我們都可以運用「u」母音來修正,所以說「u」母音是重中之重,基礎中的基礎。
發聲中所謂的高位置通常指頭腔共鳴或頭聲。共鳴在實際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聲帶具有脆弱性,發出的聲音很小且單薄,很難直接成為歌唱所需要的聲音,它需要依靠共鳴把聲音擴大和美化,才能成為歌唱的聲音,也就是說「沒有共鳴的歌唱是沒有穿透力可言的,更談不上美好的音色,而發聲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歌唱者能夠自如的運用共鳴。」金鐵霖教授在他的聲樂教學理論篇中有述:掌握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u母音訓練。他說過:「u母音的發音位置從水平方向看是最靠前的,所以在氣息穩定,喉嚨打開的前提下,「u"母音的練習很容易使聲音進入頭聲,使氣息和頭聲很容易連成一條線,這個通道既能唱高音,也能唱中底音,上下統一,沒有明顯的換聲點。」以練聲曲為例在實踐中尋找歌唱的高位置。
所以說:「u」母音的練習是聲樂學習者獲得頭腔共鳴即高位置發聲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掌握了正確的發音方法後,發出的聲音是高音具有明亮、集中、穿透力強的特徵,即歌唱的高位置。
我們知道聲音有高、中、底三個聲區,自然狀態下這三個聲區的音色音量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聲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低音弱,中音白,高音喊或虛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勢必造成聲區不統一。
用「u"母音練習,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三個聲區音色統一。從上述可知「u"母音的練習有助於唱歌者獲得頭腔共鳴,即高位置。而在實際演唱中,如果我們可以把高位置始終貫穿在整個歌唱過程中,即是說,不僅在高音區使用用頭腔共鳴的發聲方法,即使是在中低音區也要用頭腔共鳴的發聲位置,這樣歌唱者在高、中、低三個音區中,便可以始終在同一個位置上發出聲音來,不僅完成了音色統一,還解決了高、中、低三個聲區不統一的問題。
在練習「u」母音時,首先要做好對氣息的控制。眾所周知,正確的呼吸對歌唱是十分重要的,氣息既是發聲時的原動力,又是歌唱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發「u」母音時,口腔要儘可能形成一個膛大口小的共鳴空間,兩唇形成「撮口狀」,唇尖適當用力攏住氣息,喉嚨打開呈放鬆狀態,上下成管道狀,氣息不要僵,要流暢,想像形成一個上下垂直的氣柱子,聲音託在氣息上,隨後開始起音,聲音與氣息形成完美的統一。起音時感覺聲音以下腹部為起始位置,通過胸腔、口腔一直到頭腔,感覺聲音放在鼻腔上部的兩眉中間,又感覺聲音仿佛不在自己的頭部,而是在頭部的前上方處的一個管道中發出。
練習時可用五度上、下行音階,也可用八度下行音階,做五度練習時,注意要把發聲的感覺變成好像聲音是嘆在氣上的,音越高嘆氣的感覺越強烈,這時候氣息要支持住,腰間體會一種用力均勻的感覺。在做八度下行練習時,聲音好像從遠處隨著水流緩緩的漂來。同時注意用心體會,及時調整管道狀態,唱任何高度的音都要將其保持在同一位置上。
關注公眾號:自學唱歌,教你零基礎如何輕鬆學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