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偷、不搶,連罵人也不會,卻為何成為罪犯?」這是臺灣31900個「逃跑外勞」的共同心聲。
由於臺灣現行法令規定,外勞不能自由轉換僱主,一旦面臨工作不適應、交不起昂貴的中介費或是遇到不良僱主時,外勞常常會選擇「逃跑」,以非法打工的方式滯留臺灣。可是,因為失去法律保障,他們的處境每況愈下,幾乎每個「逃跑外勞」身上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近日,收集了26篇越南「逃跑外勞」真實故事的書籍《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舉行了新書發表會,導報記者特地請來參與其中的臺灣《四方報》記者白宜君,她在採訪編輯的過程中曾接觸過多名「逃跑外勞」,她為我們講述了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兩位。
故事1 主人公「阿珊」
越南女記者曾淪為水泥工十幾年有家難回
原本,導報記者試圖聯繫 「逃跑外勞」,但是白宜君坦言,採訪「逃跑外勞」的難度很大,他們不大容易向別人敞開心扉,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上,他們都會使用化名,而不會透露自己的真實信息。
讓白宜君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化名為阿珊的越南女生,她在越南的時候是一名女記者,只有20歲出頭。來到臺灣當了「逃跑外勞」後,由於曾經當過記者的原因,她經常向《四方報》投稿,也跟白宜君有了相識的機會。
白宜君說,雖然阿珊在越南有正式的工作,但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她來到了臺灣,不過,第一份工作只做了四個月,為了逃避20多萬元(新臺幣,下同)的中介費,阿珊選擇了「逃跑」。
十幾年來,阿珊一直都匿名潛藏在臺灣工作,她什麼活都幹,不停地換工作,搬運工、水泥工都幹過,而她為彌留的老人當看護是最細心的,很多臺灣老人都是由她陪伴走過人生的最後一程。她拼命工作,有時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白宜君說,跟阿珊聊天,千萬不能提到孩子,一提孩子她的情緒就會失控,但即使在臺灣過得十分艱辛,她仍希望留著工作,能夠往越南多匯一些錢回去。
故事2 主人公「芳嫂」
遭中介、僱主盤剝每月只賺3000元無奈「逃跑」
阿珊的故事令人動容,但白宜君卻說,這樣的故事在「逃跑外勞」中還有很多,有一個名為芳嫂(化名)的40多歲的越南外勞,不僅遭遇工傷無法求得賠償,僱主甚至還欠了她幾十萬的工資,無奈之下她只能公布自己的身份,等待被遣送回越南。
芳嫂之所以選擇「逃跑」,是因為她每個月拿到手的薪水,遠遠沒有中介跟她形容的那麼多,雖然臺灣法令有規定,「廠工」每月基本工資為17280元,「家庭工」每月15840元,但是遇到不良僱主,巧立名目收取食宿費、雜費等,再加上越南和臺灣兩邊徵收的中介費,導致芳嫂每月到手只有3000元,無奈之下她只能選擇「逃跑」。在「逃跑」後的十幾年裡,芳嫂在臺灣的各種代工工廠打工,可是往往剛開始一個月的工資還正常,後面就兩三個月才發一次工資了,僱主看準她是「逃跑外勞」,剋扣工資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由於工作時的一個失誤,芳嫂右手的食指被截斷了一半,導致她在臺灣再也找不到工作了,而老闆卻沒有提出要給賠償,只是勸她先回家,等回到越南後錢再寄回去。由於老闆已經欠了她幾十萬,芳嫂不相信老闆會這麼好心,她主動投案等著被遣送回國。
臺灣女記者感嘆
尋夢而來 悽涼而歸
「小時候,媽媽說有一座黃金之島,所有人都來找黃金,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把命留在這裡,也有不少人回鄉時只剩白首。」外勞阿莊(化名)在書中的這番話讓人動容。在這26個「逃跑外勞」的故事裡,有的是薪水低廉、工作超時、難得溫飽,有的是動輒就遭責罵羞辱、拳腳暴力,可是他們卻無處可申,有時更被威脅要被遣送回國,他們借貸巨款遠赴異鄉,只為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沒想到代價卻是悲慘的人生。
白宜君告訴導報記者,《四方報》一直以來都在關注外勞問題,特別是許多「逃跑外勞」向他們投稿,成為他們發聲的窗口。雖然從法理上講,他們「逃跑」的行為是犯法的,但從情理上來說,他們卻都是無辜的。
「你可以想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他從小到大沒有出過村莊,很窮,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只要出去工作,就可以賺大錢。到了臺灣卻發現即使他們做了很多,卻還是沒有得到什麼可以拿回家的。」白宜君說,之所以把這些故事出版成書,不只是為了讓民眾看到 「逃跑外勞」的真實狀況,更是要讓外勞們了解「臺灣夢」並不好做,外勞來臺灣,兩年內是別想賺回投入的中介費等費用的,而很多僱主到了第三年卻不願意僱傭了,這時候他們唯有選擇「逃跑」才能補償損失,卻把自己推入了另一個深淵。(劉普)(《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