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弩已經陪伴楊立10年
「嗖!嗖!嗖!」電影《錦衣衛》中,只要錦衣衛出動,觀眾基本就能聽到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這種聲音正來自他們手中那把叫做弩的兵器。作為冷兵器時代一種重要的武器,弩曾讓無數英勇好漢丟盔棄甲。
11月8日,在郴州市進行的湖南省少數民族運動會落下帷幕,射弩賽場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弩不再嗜血,可它依然用其50米內相當於一支五四手槍的威力,證明自己的強大。
新晃隊的教練員楊立在射弩這個項目中算得上「老資歷」。他參加過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和4屆湖南省少數民族運動會的射弩比賽,在第三屆省少數民族運動會中,他包攬了男子傳統弩的跪式、立式和全能三項冠軍。
說起楊立與射弩的結緣,可謂是一拍即合,「我在部隊多年,接受過專業的射擊訓練,成績相當不錯。1990年,當時新晃體委組織人開展射弩運動,其中就有我。當我在張家界觀摩了一次全國射弩邀請賽後,就徹底喜歡上了這項運動。」
當時,楊立憑藉從賽場拍回來的圖片,自己動手開始製作傳統弩,並帶著它參賽,「由於初次做弩,沒有瞄準器,精確度有限,第一次參賽成績不理想。」首次參賽遇挫後,楊立意識到一把好弩對運動員是多麼的重要,之後他就參照著半自動步槍的準心,一邊摸索一邊改進。
楊立介紹,製作一把傳統弩一般都需要半年的時間,他拿起一把伴隨他10年的傳統弩,告訴記者,「它主要由弓片、弓弦、弩身三部分組成,中間不能用任何金屬配件,只能用硬質的動物骨頭銜接。這把傳統弩的弩身採用了上等的硬質木材,弓片則選用了韌性較大的竹子,兩者再用膠水粘合,而弓弦一般採用彈性較大的尼龍繩。這把弩的射程能夠達到100多米,在50米的範圍內殺傷力相當於一把五四手槍的威力。」
談及弩的製作,楊立樂在其中,「我每天都要擺弄這些弩,一天不弄就會手癢。我每個月都會製作一批竹箭,一批為50支,幾乎每天晚上我都會在家裡做箭。」他告訴記者,其實做箭比起做弩更加辛苦。
「訓練兩個月,需消耗80支竹箭。只有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掌握好弩的性能,我一般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適應一把弩。」楊立介紹說,除了刻苦訓練,射弩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不高,但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視力,所以,退伍軍人就成了他挑選隊員的首要目標。
延伸閱讀
湖南射弩現狀
怎樣製作一支弩和箭
射弩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狩獵和自衛的武器,我省主要分布在湘南、湘西少數民族地區。這次運動會上, 射弩比賽分為民族傳統弩、民族標準弩兩大項,又各分為立姿、跪姿兩種姿勢,每人每種姿勢各10支箭。據射弩比賽副裁判長劉建平介紹,新晃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江華瑤族自治縣、郴州市是我省射弩的傳統強隊。
1、弩只能用竹、木質材料製成。弩床上可設管槽與瞄準器,瞄準器只允許用弩身相同的材料製成,擊發部分可用任何材料製成,但長度不得超過8釐米。管弦的製作材料不限。
2、箭是用竹、木質材料製成的,長度不限,斷面直徑不超過0.6釐米,箭頭、箭尾可用其他材料,但長度規定為箭頭不超過8釐米,箭尾不超過l釐米(尾翼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