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大吉,蛇年呈祥!
剛剛過去的這個龍年,中國圍棋龍騰虎躍,迎來大發展,在世界棋壇上整體表現傑出,尤其是90後棋手風起雲湧,盡顯龍馬精神。
而今蛟龍騰空去,金蛇狂舞來,新的傳奇即將上演。回顧近代、現代圍棋史上的蛇年,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光芒,為新的蛇年新的崛起振奮力量。
近代風雲
1917年,蛇年,民國時期中國圍棋的代表人物顧水如先生東渡日本留學,成為我國出國學習圍棋的第一人。顧先生在日本期間,結實了瀨越憲作、廣瀨平治郎等前輩名手,在他們的薰陶下棋藝大進,歸國後被坊間尊為中國當時的棋界領袖。
十二年後,1929年,又一個蛇年,瀨越憲作先生攜弟子橋本宇太郎訪問上海,為中國棋界帶來一股清風。
1941年,顧水如與魏海鴻兩位當時棋界頂尖人物在上海進行了分先十番棋較量,勝負相當,這樣成系統的高峰對決在民國棋界相當罕見。
1953年:橋本首奪王座
1953年的蛇年,圍棋史上一位極具分量的人物降臨人世,他就是後來成為韓國「圍棋皇帝」的曹薰鉉。曹薰鉉為韓國圍棋乃至世界圍棋帶來的巨大震撼我們已經熟知,有趣的是,他攀上棋界最高峰也是在蛇年,後面我們將會提及。
這一年,日本王座戰創辦,她是七大棋戰中歷史僅次於本因坊戰的一項。儘管剛創辦時,王座戰的影響力並不算大,甚至未被列入日本棋院的正式棋戰,但是王座戰是最早採用貼5目半賽制的賽事,具有開創意義。首屆王座戰冠軍被天才橋本宇太郎奪取,而在同一年的本因坊決賽中,前一年「爆冷」擊敗橋本宇太郎的高川秀格擊退另一位大豪木谷實的挑戰,穩固了自己頂尖棋手的地位。
1965年:中日對抗,海峰登頂
1965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華,陣容為梶原武雄、工藤紀夫、安倍吉輝,短小精悍。當時的中國第一高手陳祖德與梶原武雄苦戰六局,2勝1和3負,可謂旗鼓相當。那是陳老職業生涯中非常滿足的一次戰役,中國棋手總成績6勝2和19負,與日本中堅棋手的差距仍很明顯。
同年,中國圍棋代表團訪日,對手基本為日本業餘一流高手和職業中堅棋手,總成績11勝2和22負,表現尚可。
這一年舉行了(全國)十單位少兒圍棋比賽,謝裕國、華以剛分獲男子組冠、亞軍,許宛雲、朱耶蘭分獲女子組前兩名。
1965年的日本棋界發生震動,年僅23歲的華裔棋手林海峰在第四期名人戰決賽中4比2挑落宛若天神的坂田榮男,成為當時史上最年輕的名人頭銜獲得者,並從此被視為坂田先生的最大剋星。當然,坂田王朝並沒有在那一年落幕,「剃刀」在本因坊決賽中4比0零封山部俊郎,達成五連霸,獲得名譽本因坊資格。
1977年:超一流們的盛宴
下一個輪迴的1977年,聶衛平在全國圍棋錦標賽上順利登頂,捍衛了自己「新的中國圍棋第一人的地位」。
日本第一期棋聖戰進入最後階段,在這項前一年甫一推出便成為七大棋戰魁首的日本最大棋戰中,藤澤秀行先生發揮神勇,決賽4比1挑落橋本宇太郎,終於成為「日本第一人」。不過秀行先生登頂的日期是2月8日,還沒到那一年的農曆新年,而第二期棋聖戰決賽結束的日期是1978年的3月23日,已是農曆二月中旬,所以說其實秀行先生的前兩期棋聖連霸恰好夾在了蛇年的兩頭,說他是一條生命力頑強的「兩頭蛇」應該沒有不妥吧?
這一年的1月,也是農曆新年之前,日本第二屆天元戰決賽,小林光一3比1擊敗前輩杉內雅男,初次成為大頭銜得主。受此鼓舞,小林在7月的第二期新人王決賽中2比0擊敗「一生情敵」趙治勳,證明自己可龍可蛇,必成大器。
作為小林和趙的師兄,加藤正夫在十段戰和碁聖戰上都順利衛冕,從前一年摘掉「萬年老二」的帽子到「全日本最強手」面目呼之欲出,「天煞星」成為越來越多棋迷的偶像。
在韓國,已經習慣了歸國後生活的曹薰鉉達成最強者戰二連霸(2比0勝俞健在),他一統韓國棋壇的日子就要到來了。
1989年:武宮閃耀國際舞臺
再過十二年,1989年這個蛇年與前一年的「世界圍棋元年」一樣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第一屆應氏杯決賽在這一年舉行,曹薰鉉在1比2落後的逆境中,於獅城新加坡連扳兩局,擊倒了中國巨人聶衛平,成為世界圍棋之王。那是曹薰鉉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韓國圍棋從此化蛇成龍,翱翔天宇。
中國棋手在這一年進行的第二屆富士通杯上也遭到重創,日韓棋手包攬四強,最終武宮正樹連續第二年在決賽中擊敗林海峰,成為首位蟬聯世界冠軍的棋手。
這一年,亞洲杯電視快棋賽創辦,首屆比賽中,武宮正樹再次成為「國際戰士」,決賽力挫小林覺登頂。
富士通杯冠軍產生於8月5日,亞洲杯冠軍產生於8月14日,應氏杯冠軍產生於9月5日,短短一個月時間,武宮正樹和曹薰鉉雙星閃耀,世界棋壇似乎摒棄了此前風光無限的小林光一、趙治勳、聶衛平等人物,一派清新氣象。
中國圍棋雖然低迷,但並未沉淪,前半段在1989年進行的第五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上,中國年輕棋手表現出色,楊士海、張文東、俞斌、錢宇平相繼建功,8比3大勝日本隊,為前一屆2比7的大敗完美復仇。
這一年還有一件「趣事」,當時的日本女子名人、鶴聖得主宮崎志摩子到北京留學,成為現代圍棋史上日本棋界第一位派往國外的留學生,這顯示出當時的日本女子圍棋已經意識到自身實力難以與中國女棋手抗衡。可惜的是,宮崎志摩子的「超前意識」最終成為個人行為,並沒有取得期待的效果,日本女子圍棋水平積弱不振,至今依然。
雖然在國際賽場上遠不如武宮正樹風光,但在日本國內棋戰中,小林光一和趙治勳依然是最強者。趙治勳擊敗林海峰衛冕十段,在本因坊決賽中直落四局,終結了武宮正樹的四連霸,重返大三冠行列;小林光一更是在棋聖戰上4比1擊退武宮正樹、名人戰4比1擊退淡路修三、碁聖戰3比1擊退今村俊也,以獨霸三冠的優異戰績蟬聯當年日本棋壇的「最優秀棋士獎」和「秀哉賞」。
這個蛇年,韓國棋界在為曹薰鉉歡呼的同時,也欣喜地迎來了他的弟子李昌鎬的突破——在第8期KBS杯棋王戰決賽中,不足14歲的李昌鎬2比0完勝金秀壯,成為韓國圍棋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得主,新一代王者登基指日可待。
2001年:新老爭霸 老曹堅挺
十二年後的下一個蛇年——2001年已經進入21世紀,棋壇大豪們竭盡全力證明著自己具有「跨世紀」的統治力,而棋壇新銳們的搶班奪權勢頭也愈發迅猛。
中國名人戰決賽中,馬曉春3比2力克常昊,達成名人十三連霸大紀錄,俞斌在棋王戰決賽中2比1擊退了孔傑。可是整體來看,年輕棋手的風頭已經壓過前輩,常昊衛冕天元、奪得NEC杯,古力拿下新人王、理光杯,胡耀宇獲得CCTV杯,劉菁勇奪阿含桐山杯。
世界賽場上爭奪更加激烈,曹薰鉉在年底的第六屆三星杯決賽中力克2比1常昊,他還是這一年的富士通杯和亞洲杯快棋賽冠軍——而且都是蟬聯,圍棋皇帝英風不減,延續著自己在蛇年的強勁勢頭。李昌鎬獲得了前一年承接下來的第五屆LG杯冠軍,「韓流」之凜冽令中日棋手難以抵禦。
不過常昊在這一年進行的第五屆中韓天元對抗賽上2比0擊敗了羽翼未豐的李世石,止住了此前四連敗於李昌鎬的頹勢。中韓新人王戰,古力也打敗了趙漢乘,中國棋手在逆境中從不曾屈服。
2001年日本大三冠頭銜得主——棋聖王立誠、名人依田紀基、本因坊王銘琬相繼衛冕成功,但初次獲得本因坊挑戰權的張栩將王銘琬逼入最終局決戰,騰空而起只在朝夕之間。「後六超時代」群雄割據,日本圍棋在喧鬧之中危機四伏。
轉眼又是十二年,世界棋壇格局變化得幾乎面目全非。上一個蛇年的英雄們已經沒有幾人還挺立潮頭,新一代棋手整裝待發,他們要在這個時代刻下自己的烙印。
經歷了龍年的飛騰,新的蛇年,中國圍棋必將再綻芬芳,期待國手們橫刀立馬,「蛇」我其誰!(搜狐體育 蕭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