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新技術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12%

2021-01-10 人民網

中國農科院:新技術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12%

【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

100斤稻穀只出50多斤米,精加工麵粉出粉率僅為30%……片面追求外觀品質、過度加工,導致糧食損耗嚴重。「如果我國大米和麵粉加工出品率提升10%,每年全國可挽回3300萬噸的糧食損失,超過全國糧食產量排名第十的湖南省一年的總產量。」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專家近日向記者表示。

節約糧食,不僅要在末端的消費環節杜絕浪費,在前端的收儲運和加工環節也要減少損耗。如何減少糧食在上餐桌之前的浪費?科技可以助力。

很多人喜歡吃精米精面,殊不知,許多精米精面都是過度加工而成,既浪費又沒營養。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指出,稻米的主要營養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還富含B1、B2、B6等B族維生素、煙酸、谷維素、維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營養物質,但由於過度加工這些營養物質都進入加工副產物米糠、麩皮中,導致超過10%的糧食浪費和70%營養物質損失。

如何不用過度加工,又能保證大米品質?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通過碾米度與製品品質間關係分析等研究,開發了大米適度加工關鍵技術及留胚米產品。目前,該技術在多地大米加工企業推廣應用,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過12%,提升營養物質含量超過50%,有效降低了大米碾米加工過程中的原料損失和營養損失。

近年來,人們對營養健康的關注,使得加工程度低、保留更多營養物質的全麥麵粉愈發受到歡迎。不過,全麥麵粉的食用品質一直難與精面媲美,這也是全麥粉產品一直打不開市場的根本原因。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開發出了全麥饅頭等全麥主食加工關鍵技術,解決了全麥主食食味品質不佳的瓶頸問題。該技術成果在河南某麵粉企業推廣應用,原料利用率提升了15%以上,並且顯著提升了製品的營養品質。

相關焦點

  • 中國農科院將聚焦農業「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領軍人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董峻、黃垚)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25日說,中國農科院將聚焦未來農業發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聚焦糧棉油、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領軍人才。
  • 金龍魚稻米油出口日本:「中國智造」挑戰日本「國產至上」
    此外,稻米油中的植物甾醇有利於降低人體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稻米油中不飽和脂肪酸高達80%-85%,其中亞油酸和油酸比例約為1∶1,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健康食用油。不過由於稻米油對原料要求高、工藝複雜,即使是發達國家,精煉技術也一直難有突破,如何能在加工中自然保留營養精華,又能達到好的口感、色澤和品質,一直是困擾研發人員的難題。
  • 中國鈾利用率提升60倍 50年資源變成可用3000年
    這項技術的專業名稱叫「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由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八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我國現已探明鈾儲量夠用上3000年…[我來說兩句]   核電技術  重大突破  我國鈾利用率提升60倍
  • 中國農科院發布草地貪夜蛾最新防控技術
    中國日報4月9日電(記者 王曉東)4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面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物保護總站發布草地貪夜蛾最新防控技術。此次技術發布將進一步推動技術熟化和示範應用並指導生產實踐,為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掌握防控技術提供幫助,為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暴發危害,保障糧食及農業生產安全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針對堅決打贏草地貪夜蛾防控攻堅戰,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和農業生產安全的迫切需求,中國農業科學院聚焦農業生產需求,以產業問題為導向、以指導基層防治實踐為目標,研發形成一整套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
  • 金龍魚:致力提升中國在稻米油領域的話語權
    6月27日,第六屆國際稻米油大會(ICRBO 2019)在廣州召開。金龍魚、沃爾瑪、家樂氏、香格裡拉等數十家零售、食品企業代表出席,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300多名大學教授、油脂營養專家以及企業參加,共同探討稻米油在參與全球糧油發展、健康消費等方面課題。
  • 金龍魚首度公開稻米油傳奇幕後的匠心故事
    10年前,當益海嘉裡決意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知道如何開始,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甚至沒什麼資料,從設備,到技術、對於金龍魚乃至中國來說,稻米油都是一片空白,一切都從0開始。  2007年,益海嘉裡在黑龍江佳木斯花數千萬投下了第一個稻米油加工廠。
  • 河南省農科院大咖「把脈」延津「中國第一麥」
    省農科院項目組集合了栽培、植保、土肥三類專家,根據多年研究結果和工作經驗,從栽培、病蟲防治、肥水調控等多方面制定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為延津小麥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為小麥經濟發展提供建議。「把脈」小麥經濟 新學問真不少延津縣作為"中國第一麥"的故鄉,從氣候條件、土壤優勢到交通區位,從種植再到深加工,延津小麥產業的發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優勢,曾一舉創下六個「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家註冊原糧商標、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麥、第一家創立小麥中介服務組織、第一家制定地方生產標準、第一家實現大宗農作物產業化經營、第一家實現小麥期貨經營。
  • 中國最好吃稻米出爐,浙江喜獲三金,好稻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中國最好吃的大米,應該是五常大米吧,品種叫『稻花香2號』。」如果你對大米的認知,還停留在只知稻花香的階段,那實在是有點落伍了。三年前,為了將中國最好吃的稻米廣而告之,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開始舉辦「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大會」。
  • 農科院作物所研發出雜交制種新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這是記者9日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的。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發育異常、不能產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發育正常、能夠結實的現象。作物雄性不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對農業做出巨大貢獻,如基於細胞質不育系的「三系法」雜交稻、基於光溫敏感不育系的「兩系法」雜交稻都獲得了大面積應用。
  • 中國農科院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
    工人日報客戶端11月25日電 中國農科院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今天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所,吳文斌、王克劍等2名科研人才代表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
  • 加工稻米後的米糠、碎米、稻殼去哪了?合理利用,能變廢為寶
    加工稻米後的米糠、碎米、稻殼去哪了?加工稻米後的米糠、碎米、稻殼去哪了?合理利用,能變廢為寶轉載自 雲眾地 ( 版權 加工稻米後的米糠、碎米、稻殼去哪了?
  • 一支單品闖日本,金龍魚稻米油還能走多遠?
    每年不僅會吸引眾多中國著名企業參展,也會迎來代表行業工藝突破、品質越級的新品發布。本屆展會上,在日本上市一周年的金龍魚稻米油發布戰略性高端產品「谷維多稻米油」,近百家日本知名品牌零售商和食品商社光顧展臺,這也成為日本館內關注度較高的食品企業之一。
  • 「亞夫」紮根射陽、溧陽、漣水,提升「蘇米」區域品牌科技價值
    揚子晚報網12月16日訊(通訊員 王澎 記者 於丹丹)12月15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射陽縣人民政府在南京召開亞夫科技服務專項「江蘇省優良食味水稻產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啟動會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射陽大米產業研究院新品種食味品鑑會。
  • 14種農業生產領域的新裝備與新材料
    為提升生豬養殖管理水平,研究團隊設計應用了精細化生豬養殖管理技術與設備系統,技術主要由新型通風結構豬舍、環境控制系統、高壓噴霧消毒系統和飼餵系統構成。該技術建立了6階段通風管理技術和相應環境控制系統,實現對豬舍通風管理設備運行時間和通風小窗開啟度的精準控制,滿足了生豬不同生長階段對環境指標的需求;設計應用了高壓噴霧消毒降溫系統,建立了豬舍的集約化消毒降溫方法,改進了高壓噴霧消毒系統的安裝應用方案,提升了消毒和夏季降溫效率;設計應用了乾料自動輸送飼餵系統,實現了不同生長階段生豬的精準飼喂,滿足生豬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降低養殖過程中飼料浪費
  • 2020中國農科院首屆青年獸醫論壇在長沙順利召開
    2020年9月2日,中國農科院首屆青年獸醫論壇在麓谷創新創業產業園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領導、中青年獸醫代表、規模養殖企業獸醫技術人員齊聚星城長沙,以「 5G時代智能養殖發展方向與疫病防控模式」為主題,深入探討了未來養殖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技術,分析未來疫病防控新模式和疫病淨化方案,促進交流,形成技術解決方案,以更好的保護動物健康,保證食品安全。
  • 中國農科院:草地貪夜蛾聯合攻關取得突破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農業科學院面向全國各個植物保護總站發布草地貪夜蛾最新防控技術,此次技術發布將為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暴發危害,保障糧食及農業生產安全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
  • 金龍魚稻米油「亮相」比利時米其林餐廳
    中新網布魯塞爾6月13日電 (記者 德永健)知名糧油品牌金龍魚研發的稻米油當地時間12日「亮相」比利時米其林餐廳,藉此在歐洲市場推廣這一富含谷維素的油品。當日金龍油稻米油品鑑晚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米其林二星級餐廳舉行,使用金龍魚稻米油烹飪出的菜品被逐一端上餐桌,接受現場嘉賓「舌尖」的檢驗。一天前,金龍油稻米油剛剛獲頒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iTQi)「2018優秀味覺獎章」。
  • 學術頭條:阿斯利康CEO回應試驗暫停,美國取消多名中國留學生籤證...
    中國農科院:新技術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12%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通過碾米度與製品品質間關係分析等研究,開發了大米適度加工關鍵技術及留胚米產品目前,該技術在多地大米加工企業推廣應用,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過12%,提升營養物質含量超過50%,有效降低了大米碾米加工過程中的原料損失和營養損失。
  • 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中國農科院發布防控手冊「蟲口奪糧」
    自2018年12月侵入中國後,草地貪夜蛾對於玉米等糧食作物生產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引起高度重視。4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召開《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發布與防控技術視頻報告會,面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物保護總站發布草地貪夜蛾最新防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