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類」從科幻誕生的最初就相伴而生,並不斷發展壯大。第一部現代意義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講述的是人類科技自己創造的「異類」。而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則展現了外部世界的「異類」——外星人,這也是我們要討論的主角。外星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在這部最早的科幻電影裡,外星人是月球上的人,他們的形象簡單鮮明,根據善惡不同,就是一些人形動物,或者和人沒有什麼區別,連月球都被擬人化了。這裡的外星人是藝術想像的造型。
這時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小說《世界大戰》剛問世幾年,小說裡的火星人則是用相對科學嚴謹的態度塑造的多足爬行生物。這兩部科幻作品裡的外星人形象代表了塑造外星人的兩個最重要的主導原則:藝術原則和科學原則。幾乎所有外星人形象都要基於這兩個原則來塑造,只是各佔的比重不同,呈現的效果不同,二者不能拆開來單獨存在。所以我們在本文中將以藝術原則和科學原則結合的綜合分類來解讀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電影中外星人形象的塑造。這些分類各有疊加,並不唯一。
碳基
人類最容易類推出的外星人形象就是碳基生物,因為人類自己和人類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都是碳基生物,這和想像力的擴散方式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生命的起源經歷了一系列極其小概率的事件,從宇宙常數到地球的位置、大小,到液態水存在的條件,及局部的生化反應條件等等。這些小概率事件使得一種獨特的生命物質被創造出來,那就是DNA。現在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傾向於認為,DNA是一個特例,它沒有替代品。
DNA的結構簡潔而恰到好處,能夠輕易解開或結合,能夠在保持複製精確度的同時保持變異創新的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接近DNA性質的其他東西。所以有理由預言,宇宙裡的大多數生命都基於DNA。如果這一點成立,那麼外星生物也最可能是碳基生物,並且具備雙邊對稱性、神經元、管腔結構和眼球器官等特徵的可能性也很大。人們從自己和熟悉的生物來外推外星生命的形態,這恰巧符合了最合理的方向。於是,碳基外星人成為了外星人中最龐大的一個大類。在這裡面,又可以分出類人形、非人形、人形、融合形幾種常見的類別。這不是嚴格的區分,只是一種傾向。
類人形
類人形外星人大體上和人類類似,然後再進行一些或科學或藝術的變形,直觀上就能夠引起「這是高等生物」的聯想。《E.T.外星人》中的外星人E.T.大概算得上是最經典的外星人形象,頭大身小,眼睛大而神秘,手指細長,皮膚皺巴巴的。這個形象是一種「科學含量」比較高的塑造,參考早些年對於未來人類的進化假想,科學家猜測智能高度進化的外星人也會具有類似的特徵——大腦發達碩大,四肢由於勞動得越來越少而變得細弱。而類人形是有進化上的優勢的,直立行走解放雙手,同時靈巧的手指可以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為進化出文明提供了便利。
類似的外星人形象還可以在《第三類接觸》《天兆》等電影中見到。其他的變形也各有各的用意。《阿凡達》中藍色皮膚高大瘦長的潘多拉星人神秘而英勇,並且藍色也是他們星球上的保護色。《火星人玩轉地球》裡的骨瘦如材腦袋膨大露出腦溝回的火星人,滑稽又猙獰。經典科幻劇「星際旅行」系列以及它的電影「星際迷航」系列登場過各種各樣的外星人。其中有一批類人種族,有點不同卻又都像人類,有些人種之間可以通婚,有些不能,這一設定則被賦予了更多科幻背景。
《星際迷航——下一代》的某一集透露過,人類、羅慕倫人、克林貢人以及劇中出現的每一個類人種族實際上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祖先在宇宙中撒播下生命的種子,遺傳信息引導不同的生命朝同一個方向演化(這其實是有科學漏洞的)。「星際旅行」展示出來的宇宙人種演化大圖景,實際上是地球上的人類演化過程的一個放大版。親緣接近的族群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分開演化的兩個族群之間就越來越難雜交繁殖後代。
非人形
非人形的外星人或者像我們知道的某種生物,或者像生物的混合體,我們其實很難真心地把他們叫做「人」,我們腦袋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外星人至少要有一部分「人樣」。這正是這樣設計的目的,在心理上暗示著你這是一種離人性很遠的怪物。我們更願意稱這些東西為「智能外星生物」。影史上的經典怪獸異形,從名字就知道,像從地獄裡爬出來的傢伙。H.R.吉格為它集中了人類對於外星生物的一切邪惡想像:外形恐怖,狡猾嗜殺,生命力頑強,血液勝過強酸,以殺死宿主為寄生方式,還有那個大嘴套小嘴的陰險「機關」。
這些元素完美結合了生物設計原則和美學設計原則,無怪乎異形能夠如此恐怖而又具有真實感。有三部一脈相承的科幻電影,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1978年版的《人體異形》,1993年版的《異形基地》,描述的都是寄生型外星人,從類似植物的外星人到噁心的觸手系。它們更像是蟲蛇,悄然潛入,防不勝防。在與自然界打交道的演化過程中,人類天生就會對蛇狀的物體產生警惕,這種造型更能激起人的恐懼感。而它們變得像人的那一刻就是它們佔據了人類軀體的時刻。
很多外星人造型已經有成熟的文化心理沉澱。例如《普羅米修斯》中最後出現的章魚形外星人來源於克蘇魯神話。克蘇魯神話是由美國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創立的現代神話體系。克蘇魯是來自異世界的邪神,神秘,不可知,力量無邊,沒有善惡原由。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的共同主題是:人類在宇宙中渺小無意義,所有對神秘未知的探求都會招致災難;人類經常需要依靠宇宙中其它強大的力量求存,然而這些力量對人類卻毫不關心。這是人類面對外部世界的現代性恐懼的一種隱喻。克蘇魯的造型幽深、恐怖、神秘、擴張性強,成為許多異類塑造的靈感來源。
人們總會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統治地球的智慧生物不是我們,而是這種或那種生物,他們的形態會是怎樣的?這種思路自然也被搬到了外星人身上。《星河戰隊》和《安德的遊戲》這兩部電影以及小說原著都用到了一個經典的外星人設定——社會性昆蟲。這是從螞蟻這種社會性昆蟲身上獲得的靈感。蟲族的整個社會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生物,「頭腦」是蟲王,其他個體只是這個生物體身上的器官,並沒有獨立意識。這也讓它們有了一個可以讓人類(編劇)鑽空子的巨大弱點——人類只要殺入蟲圍消滅蟲王,就可以宣判蟲族「腦死亡」。在社會性昆蟲的外星人設定漸漸不新鮮後,《明日邊緣》用了改進版的設定,由成千上萬的個體組成巨大鬆散生命體,大腦是「歐米茄」,神經細胞是「阿爾法」,普通細胞是擬態者,可以變幻出各種形態。大腦擁有了一種神奇的能力,可以重啟時間線。當然,前面所說的那個弱點仍然存在。
人形
有一種外星人看起來很偷懶,就長著一張人類的臉,除了能力不同,和人類看不出什麼區別。這種外星人的劇情作用很大,他們可以潛伏在人類中間,甚至可以跟人類談情說愛,還可以順便讓人類反思自身,比如《關鍵第四號》《超人》。當然,審美作用也很大,比如《第五元素》裡的莉露,如果沒有米拉·喬沃維奇的驚豔演出,誰願意看一大坨肉掉在計程車上;再比如《來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所以這都不叫科幻劇而叫偶像劇了。這種外星人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拍攝起來省錢省事。
融合型
融合型外星人簡單來說就是人和動物或植物的結合。他們需要有動物、植物的某些功能和審美效果,也要具有人的認同感。在還沒有了解之前,在觀眾的感性認識裡,他們處於人和動物之間,代表著兩端之間的無限可能性。他們和人類之間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宏溝,有時似乎又可以跨過去,互相交流甚至轉變。《鐵血戰士》中的掠奪者種族,長著一張毒蟲加豬頭的嘴臉,他們在《異形》之後的電影裡相愛相殺,他們的武器也可以被人類使用。
《獨立日》中的外星人就是章魚和人形的結合,他們的飛船的操作界面簡直就是為人類量身定做的(人類電腦病毒都能起作用)。《第九區》中的「大蝦」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性昆蟲式的外星人,長著像蝗蟲一樣的口器,弓著身子像大蝦一樣。他們的普通個體智商較低,女王掛掉後他們落到地球上飽受欺凌。主人公被「大蝦」的基因感染後開始向外星人變化,體驗到「大蝦」們的卑賤。這些設定讓融合型風格的外星人變得鮮活多面。非碳基非碳基外星人在科幻裡是少數派,他們也有基於像與不像人形的分類,因為創作者和面向的對象總是人類嘛。不過這裡換一種視角,從非碳基生命的科學理論基礎出發,把非碳基外星人概括成兩種最常見的形態:矽基和自由形態。
這些就是外星人最長具備的基本形態,也是我們尋找外星人的一個基本標準。宇宙這麼大,也許各種形態的外星人都存在很多。只是由於我們的科技水平有限,還沒能找到他們棲息的地方。不過總有一天,我們可以證明它的存在。
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