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恩戈拉袋熊孤兒院(Goongerah Wombat Orphanage)的創始人Emily Small在自家客廳裡,抱著6個月大的孤兒袋熊蘭登(Landon)。澳大利亞因新冠疫情封鎖,Small無法從墨爾本的公寓前往450公裡之外的古恩戈拉袋熊孤兒院,於是她在家裡照顧「蘭登」和另外兩隻光鼻袋熊。攝影:DOUG GIMESY
撰文:MISHA JONES
在澳大利亞的路邊遇見袋熊並不罕見,同樣地,Emily Small也常把成為失去父母、生病或受傷的袋熊帶回自己的袋熊孤兒院,待它們康復後再放歸野外。
不過這一次,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她把三隻孤兒光鼻袋熊帶到了墨爾本的公寓裡,大家做起了室友。
「袋熊寶寶是絕對是好夥伴,」她說。
燒焦的警示標牌屹立在枯木之間,上面畫著袋鼠和袋熊。在2019年至2020年的災難性叢林火災季節裡,巴肯南部的樹木被燒毀。Small的孤兒院收留了很多袋熊,由於母親遭遇車禍,它們成了孤兒。攝影:DOUG GIMESY
Abby Smith(左)是維多利亞州環境部的森林與野生動物官員。今年2月,她拜訪了Small的孤兒院。那之後,由於新冠疫情封鎖,Small很難前往孤兒院。攝影:DOUG GIMESY
2002年,Small在東吉普斯蘭創立了古恩戈拉袋熊孤兒院(Goongerah Wombat Orphanage),並和母親一起管理。她們每年收到6至8隻小袋熊,這些小傢伙通常是孤兒,母親死於車禍。
Small同時也擁有一份全職工作:在墨爾本的非營利組織「維多利亞野生動物」(Wildlife Victoria)擔任運營主管,這是一個野生動物救援和倡導組織。Small住在墨爾本北部郊區普雷斯頓,距離東吉普斯蘭的孤兒院450公裡,疫情期間她很難往返兩地,於是Small決定在一居室的公寓裡照顧袋熊。
袋熊是一種矮壯的穴居有袋動物,原產於澳大利亞及周圍島嶼。剛出生的袋熊只有1.3釐米長。不同於袋鼠,雌性袋熊的育兒袋是向後開的,這樣袋熊媽媽在挖掘時,就不會讓袋熊寶寶灰頭土臉。通常袋熊寶寶至少前6個月都不會向育兒袋外面張望,甚至之後仍會在育兒袋裡待三四個月。離開育兒袋後,袋熊寶寶會繼續待在媽媽身邊,直至1歲。
Small說,照顧脆弱的袋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們就像人類嬰兒一樣,需要一刻不停的關注。新冠疫情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很難獲取袋熊成長所需的資源。
在Small的公寓裡,蘭登和7個月大的布朗森(Bronson)睡在自製育兒袋中。和所有有袋動物一樣,袋熊生下未完全發育的幼崽,它們會在媽媽肚子上的育兒袋裡待上6個月才出來。攝影:DOUG GIMESY
小性格
Small收留的每隻袋熊都有獨特的個性。蘭登,最小的那隻,3月底被一位獸醫護士救了出來,現在10個月了。
「蘭登是個小傳奇,」Small說:「它特別興奮,仿佛體內有著不受控的能量;高興的時候,會大哭大叫。事實上,我以前從沒見過這樣的袋熊。」
蘭登和布朗森一邊嗅著泥土,一邊嚼著青草,這些都是Small放在圍欄裡的。Small會一直照顧到它們回歸野外,也就是18個月大,體重15至25公斤的時候。攝影:DOUG GIMESY
Small正在整理從孤兒院收集的青草和土壤,作為3隻獲救袋熊的一部分食物。這裡面含有對腸道健康很重要的微生物和真菌。攝影:DOUG GIMESY
布朗森是老二,11個月大,有點膽小。一個路人在死去的袋熊媽媽的育兒袋裡發現了它。
「它有時無法融入對袋熊來說舒適的環境,」Small說,「它有點憂慮。」聽到新噪音或進入新環境,布朗森都會回到Small身邊,尋求安慰和安全感。但一旦適應了,它就會「扭動著身體,舒服地蜷伏著」。
1歲大的比阿特麗斯(Beatrice)被Small稱為「獨立的袋熊戰士」。它也是在媽媽的育兒袋裡被發現的。
「一開始,它總會咆哮著試圖攻擊我,」Small說:「我知道這是因為恐懼,它被送過來時,年齡已經有點大了。這意味著,它對威脅的警覺性更高,而它試圖讓自己看上去儘可能有威懾性,它確實做到了。」
現在,它已經習慣了新環境,Small覺得它是「最可愛、最溫柔的孤兒,內心頑皮又信任我。」
9個月大的孤兒袋熊比阿特麗斯在Small的廚房裡跑步。它被Small收養時,年齡比蘭登和布朗森大,已經有了生存本能。它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對Small有威懾力,直到確信Small沒有威脅。攝影:DOUG GIMESY
新冠疫情期間如何照顧袋熊
Small告訴我們,通常情況下,野外袋熊會和母親一起生活3年。
「我試圖儘可能地複製這種聯繫,同時滿足它們的個體需求,確保它們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後,再被放回大自然,」Small說。
在公寓頂樓,Small竭盡全力重建了戶外圍欄,模擬袋熊通常生活的環境。它們需要接觸青草和泥土,這些裡面有營養物質,可以保持腸道健康,於是Small從孤兒院帶了一些回家。她還在自家陽臺的花盆箱裡種了一些,把樹皮和樹枝丟給小袋熊咀嚼,不過Small表示,清理工作「有點麻煩」。
餵養這些小傢伙們也不容易。它們需要特殊配方的奶粉,用奶瓶餵食,但由於新冠疫情,這種奶粉很難買到。「事實上,我一直在等15公斤的奶粉。快遞剛被退回,我還得想辦法。」
但她也表示,雖然困難重重,但每隻小袋熊都長得不錯。它們個性不同,需求也不一樣。「有一些比其他袋熊更快地進入下一階段,這完全取決於它們自己。」Small說,當它們開始表現出「成熟的行為」時,比如通常野生袋熊所有的攻擊性、防禦性和恐懼心理,意味著它們即將邁入下一階段。
到那時,Small會把它們放在孤兒院的戶外圍欄裡,給它們斷奶。等到它們的體重在15至25公斤,大約18個月大時,她會把它們放歸野外。
漫漫康復路
不幸的是,復健工作不一定有效,一些袋熊無法康復。事實上,Small和母親收留的第一隻袋熊已經死了。「它就像我的小弟弟,母親總會先給它餵吃的。」
Small在臥室裡用奶瓶給兩隻袋熊餵奶。幼崽需要特殊配方的奶粉,然而新冠疫情導致郵寄速度緩慢,奶粉很難賣到。攝影:DOUG GIMESY
袋熊死後,母女倆發誓再也不收養孤兒袋熊。但沒過多久,誓言就被打破了。「我們每年都這麼說,但它們總是會過來。我們沒辦法拒絕,」Small說。
「當它們開心玩耍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一刻,」她說:「相信我,所有人看到這一幕都會忍不住笑起來。」
(攝影:Sky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