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歲以上職場人去了哪兒#
無論去哪裡,都還是在職場中,那麼在中上部指揮,要麼在底部掙扎。
按照二八定律來說,35歲以後的職場人八成要在底部掙扎,年齡不再是經驗,反而成了與年輕人競爭的拖累。
35歲以前沒能成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以後就更吃力了,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機會更少了。說起來這是一種焦慮,卻又難以避免,是現實的客觀存在。
35歲以上職場人哪也去不了,而25歲的職場人哪都想去。
2、#全年12天帶薪失眠假#
年輕人當領導的公司出了這樣的規定,新一代的公司終於要來了嗎?
每個月有一天無理由帶薪休假,多一點人性關懷,少一點經濟壓迫,雖然不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至少能在職場外多一些生活。
那些屠龍者,終究會有一些不會成為惡龍。
那些我們現在看不慣的制度,等我們有了改變的能力,千萬別放棄改變,別再成為我們討厭的人。
3、#大學專業和現在工作#
大學專業物流管理,現在工作是文案、新媒體運營。
很明顯專業不對口,但不等於完全學非所用。
當然物流有用不是讓我學會搬運被人的創作,而是讓我學會在各個環節思考如何優化,而不是困在某個環節。
物流的本質是讓物品流通,文字的本質是讓表達流通,一些相關的知識還是可以相通的。
不過現在要問我物流的六要素,我也不記得了……
4、#該不該把興趣當做職業#
要看你的興趣是什麼,還有自己的實際情況。
很多人都喜歡吃,但只想做一個吃貨,並不想當廚師。
而我喜歡文字,卻也知道自己單靠寫作成不了作家,更無法維持生計,所以做了新媒體運營,興趣與謀生相結合,並不矛盾。
有人說把興趣當做職業之後,會把興趣毀掉,但你反過來想就好多了——把職業當成興趣,那工作就好過多了。所以事實上興趣和工作都不會改變,主要是你得調節好自己的心理,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想要得到什麼,需要些什麼。
5、#薪酬保密合理嗎#
先不說合不合理,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薪酬的設定可能考慮很多因素,因人而異,如果不知情就了解別人工資,可能引發落差,引起工資較低員工的不滿。
這就能說明薪酬設置不合理嗎?不一定,但這樣確實不應該讓員工討論。
但對於員工來說,我認為有權知道自己同崗位其他人的工資是多少,如果存在差異,應該知曉這些差異是怎麼產生,這些差異是否合理,我可以根據這些判斷自己是否值得留下。
如果一個公司已經開始拖欠公司,相互討論工資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去年11月的工資,現在還沒發。
本來還想吐槽一下拖欠工資的,沒想到今天就把工資給發了,原因可能是早上有同事在公司群裡公開問什麼時候發工資,面上不好看了。
6、#芬蘭擬實行每周4天工作制#
在國內工作時間被吐槽的時候,出現這個「反常」新聞無疑是火上澆油。類似的說法,去年我們也有專家提過,但專家們沒有在一線工作,不太清楚現在連雙休都很難保住,更別說每周工作4天了。這可能跟社會經濟的發展階段有關,這時候就該拼命工作拼命賺錢,可我還是不想著這麼拼命,即使大家都在拼命。
就是大家都在拼命,沒有誰敢最先停下來,最先停下來的就要被嘲笑是失敗者,而最先死亡的不會被嘲笑,反而會被當成英雄。死去才能成為英雄,然而活到最後的人才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7、#一天出一百張圖#
這個話題還沒上熱搜,但在各個群裡已經瘋狂傳播,某公司老闆要求設計一天出100稿審閱,連續做7、8天以上。這樣的要求聽起來很誇張,但另外有群友說,以前公司也有過類似的要求,要求每天出80條微推廣文案,否則當月沒有績效。
不要以為奇葩的事情不存在,只是還沒遇到而已。
一天出一百張不要求質量的話,其實不算什麼難事,固定模板之後更換元素就好了,但這樣一是沒必要,浪費時間,二是不值得,還不如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領導有這樣的要求,要麼是沒腦子,要麼是想逼著自動辭職,省下一些裁員補償。
-end-文-夢惜仙-
我想讓我的文章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是無可厚非的私心,閱讀量、留言量、在看量、打賞……都是讓我不斷寫去的動力,雖然偶有垃圾,但金子需要鼓勵才能生產,畢竟牛吃草也不會只產奶。
關於圖片:原創文章來自夢惜仙拍攝,轉載圖文來自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