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弌老師的畫是在繼承中求發展, 而不是一味的在求「變」。……李華弌老師的藝術明顯有別於元代以來的文人畫系統, 他試圖遠接宋人,試圖用筆墨完成對於造化性格的準確描述,他是在有效地表達框架中的寄情。
換言之,李華弌老師是在繼承中國另一脈的傳統,是對於文人畫邏輯之前更遠端的中國繪畫理念的追溯。他追尋的不僅是這個傳統的精神, 更包括一份做人、做事、創作、以至生活細節都「講究」的信念。
——吳洪亮
李華弌從北宋時期偉大的山水畫尋求靈感,又採用宋代風格的筆法,與師承董其昌(1555年-1636 年)的清代追隨者的傳統中國水墨分道揚鑣。此外,李華弌的山峰在畫中上不見頂、下不見底,捨棄全景,僅取近觀,是超出北宋框框的手法…… 將背景山峰放於特別角度,以便風景元素推到畫的最表面,為畫作加添壯偉和動感,一如風景的簡化使之格外直接、懾人。這些特點給李華弌的畫作注入了一份新意和現代感。
雖然熟諳西方風格,李華弌擁護並熱心於挽救和復興經典中國傳統,然而他著意使他的畫作與傳統水墨明顯不同……
——羅伯特 · 毛瑞
1982年,李華弌和他的妻子前往美國,定居舊金山……進入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於1984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 李華弌在藝術學院的老師們傳授的都是後現代理論,並鼓勵他使用中國題材和技巧去開創自己的風格。在這種想法的引導下,李華弌開始明白,他的藝術挑戰並不限於將中國和當代西方連起來,更要將古代中國與中、西現代連起來。
李華弌在北宋時期(公元960-1126)的壯麗山水畫傳統中找到靈感。......他根據一套藝術,理論和哲學基礎,而非按照他的能力所在,去刻意地選擇他的藝術路線。首先,他汲取了北宋恢宏的山水畫的視覺吸引力。郭熙的「早春圖」是李華弌的最愛,這是一幅最複雜,最具視覺震撼力的中國畫之一。
李華弌對李成的探索,不限於遍讀文獻,還跑到李成的故鄉 - 。現在的山東省青州臨淄在那裡,他體會當地的山水,松樹和整個環境他還攀涉人跡罕至之地,以推敲李成的生活環境會是什麼模樣。李華弌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嘗試捕捉李成的繪畫技術,還儘可能在當世環境追溯李成所見所感。
——倪明昆
大家講起中國傳統畫,會提到門派、風格,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氣韻。現在很多人畫山水畫,追求野逸、簡單、大筆畫的這種,而我追求的是精緻、儒雅的風格。
有些人畫畫追求自然的野逸,比如說寫意的花鳥,掛在書房裡讓人清閒逸賞;而有些畫能登堂入室,追求廟堂之高氣。我比較偏向於後者,追求更沉穩、更長久的力量。
我眼中的自己是一個當代的水墨畫家,在美國舊金山,最初學的就是當代藝術。當代這個概念,好多人都有自己的解釋。當代是什麼?這是我們所有在外留學的藝術家都在思考的問題。很多人說當代意味著這一分鐘,轉瞬即逝。每個藝術家都按照自己的概念去做事。
宋朝的山水畫讓人覺得特別沉靜,不是因為宋朝從沒人砍樹沒人汙染環境;而是宋朝人在內心崇拜淨土。他們有心中的一塊淨土,所以他們才會畫出淨土的境界。當代生活的緊張和紛亂,所以人們會忽視「淨土」。反觀當代社會,有好多人會注重太極拳、瑜珈、飲茶的文化,重視安靜的力量,我想都是追求一種生活方式的平衡吧。
——李華弌
作品欣賞
李華弌
1948年生於上海,6歲開始學習國畫,16歲學習西洋畫,1982年赴美定居舊金山市,1984年獲舊金山藝術學院頒發藝術碩士學位。
赴美數年,經歷多元文化的衝擊,洗盡當代藝術之鉛華,最終回歸傳統水墨,從北宋山水巔峰時期的繪畫中汲取靈感。既有工筆畫的細膩精巧,又有寫意式的恢宏大氣,實現了自然空靈的古典氣質與現代意味的審美視角的完美融合,長期被世界一流藝術機構視為「經典級」的當代繪畫珍品收藏。被稱為「中國當代高古水墨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