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經典的戰爭大片,《1942》上榜只排第三,而第一部是這部電影
第五:風聲
所有人表演幾乎挑不出毛病,對國產電影類型化有重大突破,故事跟小說非常得不同,敘事邏輯雖有個別瑕疵,但整體推進得很靠譜,各方面都相當的到位,在國產片範疇裡製作精良,這片要不賣兩億,有點不可想像。看了結局,很不錯,還能更好!顯然是不得不看!!!
第四:芳華
歌苓筆下有幻滅,但馮小剛鏡頭裡只是一閃而過。嚴寫的是「他觸摸了我」,馮心裡更多是芳華,如同張藝謀心裡有「歸來」,而不是「陸犯焉識」。無論是馮還是張,都從嚴歌苓筆下拿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而將嚴那部分反思一帶而過。他們終歸是這個時代的主流,而嚴歌苓多是歷史邊緣人視角。也只能如此了。
第三:1942
從災民逃荒拓展至政界/商界的討論,點線面俱到,進而批判了國民政府的冷漠與腐敗,倒不是不人道而是太務實。劇本改編紮實,群戲相得益彰,政府/逃荒兩條線均衡適中,既顧及到小細節的感人又擁有大場面的震撼,稍許馮式幽默滲透其中。如果編導能只專注於戲劇,而不是過於展現悲慘,整體性會更上乘。
第二:紅海行動
好萊塢大片的質感,138分鐘有100分鐘是槍戰爆破,坦克追逐戲精彩。就寫實而言與其說是國產《黑鷹墜落》不如說是升級版《危機十三小時》,林超賢更像爆炸貝附體。沒有《戰狼2》那樣刻意煽情突兀搞笑,沒有《湄公河》那樣玩到脫線,只有燃到炸裂的團隊協作一氣呵成,這血腥程度放春節檔也是夠膽。
第一:鬼子來了
優秀的如此遺憾. 仿若是黃皮膚的庫斯土裡卡. 大三背著豆子剛剛進入縣城時,姜老師用了一個跟拍的「巡禮」式長鏡頭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日據時期小縣城的風貌圖。僅僅一個鏡頭 人物呈現之清晰 空間描摹之有力 為十餘年來大陸電影之僅見也。在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評分是最高的,也充分的彰顯了這部電影的高超之作,作為第一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