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5分,樓下便利店的關東煮早已賣空,打車軟體上排隊已經排到半小時後,周圍的寫字樓依舊燈火通明......對於加班這件事,年輕人總是口嫌體直,腦子裡寫著「拒絕」,行動上選擇服從。
不加班的人擁有一樣的快樂,加班的人各有各的痛苦。但如果有人說上一句「支持加班」,那不是身為老闆就是工作過度燒壞了腦子。
人們總是會以自身的喜好做出評判,將客觀分析拋之腦後。那麼有沒有可能,令人厭惡的加班中,存在著一種對加班者有益的情況?就像腸胃裡的大腸桿菌,可以讓你一瀉千裡,也可以合成維生素促進新陳代謝。
我們不贊成加班,但我們不排斥良性加班。
01坑人的加班各有各的模樣
加班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繞不過去的話題,就連面試時「你怎麼看待加班」的問題都成了必答題。
按時下班的狀態只存在於理想中,沒有真正打完卡走出辦公樓的那一刻,你永遠不知道是什麼拖住了你下班的腳步。
羊群式加班:
終於到打卡下班的那一刻,你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連收拾東西時動作速率都明顯加快。當準備跑路的那一刻,突然發現身邊的同事各個不動如山,像一群武力高手在比拼內力,誰先抬起屁股便是輸家。
沒有人喜歡當輸家,你雀躍的心沉寂下來,盯著眼前的屏幕像在看武林秘籍,空白的word文件就像是一本無字天書。
突襲式加班:
距離下班截止時間還有5分鐘,你在一絲緊張中走進衛生間,打算通過走水放鬆一下。正當沉浸在奔流的快感時,微信消息的提示音讓人渾身一緊,群裡老闆「一會兒開會」的消息格外刺眼,該來的還是來了。
你不知道老闆為什麼喜歡下班前開會,他大談的米國選舉和行業形勢和你沒有半毛錢關係,在恍惚中聽到了「因為公司利潤大增長允許員工自願申請降薪」的要求,自己被白嫖了加班時間,還要給對方倒找錢?
摸魚式加班:
下班是不可能下班的,辦公室又敞亮,網速又快,打打遊戲嘮嘮嗑超開心的。加班麼,走走形式啦,領導不走我不走,怒刷存在第一流。
加班不是目的,立人設才是精髓,最最最重要的是,讓領導看到我的加班精神!
放棄式加班:
已知不合理的工作量導致加班的必然性,那上班時間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午休多睡一會兒不香麼?搞個下午茶放鬆一下不好麼?如果加班是命中注定,那枸杞保溫杯就是我最後的倔強。
量變產生質變,工作量的改變產生心態的質變。如果加班不可避免,至少可以選擇放棄治療。
加班是菜鳥們走上職場的第一課,是目前環境的一種「約定俗成」(雖然不一定對),多數人選擇意識上的抗拒,行為上的默默接受。
十次加班九次坑,還有一次特別坑。那什麼狀態下,我們主觀上會接受加班呢?
02什麼樣的加班可以接受
經常加班的情況通常由兩種:公司管理水平有限,工作任務安排沒有節奏;公司管理水平超高,老闆沒把員工當人看。
工作是為了創造價值,勞動者出賣工作時間,以換取報酬,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能力上的。加班不是不可以,要看能得到什麼樣的報酬。
給加班費的老闆,遵守市場交易的平等原則,員工加班的勞動付出得到直接報酬,積(biàn)極(tài)的員工甚至以公司為家,反薅老闆;畫餅的老闆崇尚延遲滿足的成功學,加班的報酬變成了未來的承諾,但沒人知道未來有多遠餅能不能兌現;忽視加班的老闆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白嫖習慣,習慣了用別人加班的時間給自己兜裡塞錢。
物質報酬和精神愉悅二者缺一不可,就像火鍋中的肉片和蘸料需要相互調和。加班產生的精神愉悅,比抽卡獲得SSR還赤雞。
通過額外的勞動時間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能,進而提升今後的勞動效率,是標準的良性循環;獲得成就感有助於提升對短期目標的動力,畢竟達到一個小目標,就有可能賺它一個億;同樣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可以成為真理,但同樣的工作重複一千遍只會讓人厭惡(西西弗斯單手點讚)。
對於加班這種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糾葛的社會現象,拒絕是人的本能反應。沒辦法去衡量加一夜班和刷一晚上劇哪個得到的更多,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利波特。
當加班和回報遵循能量守恆定律時,以下結論成立:不是所有的996都是腦殘行為,良性的加班是另一種生活選擇。
當然,加班只是一種選擇,不該變成規則。額外的勞動時間理應獲得回報,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而不是痛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