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現有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74個 昆明對外開放「朋友圈」不斷擴大
迎接2019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系列報導
去年南博會期間,呈貢信息產業園與廣州博鰲縱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籤訂合作協議,打造昆明科技創新協同中心(知商谷),從涵蓋智能硬體、VR/AR等領域的專家資源,到涵蓋高校等儀器設備的實驗室資源,再到包含工業設計等的創意圖庫,讓昆明的企業享受完整的智慧財產權服務。經過1年的建設發展,目前,該中心共有企業43家。
類似這樣的科技合作項目,近年來不斷增多。藉助南博會、商洽會等交流合作平臺,昆明市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科技交流日益頻繁。「昆明有技術,南亞東南亞國家有資源和市場。昆明將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更多科技合作,進而實現技術轉移輸出,推動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要把「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和雲南省「中國—東協創新中心」、雲南省「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高度融合建設,加快對外科技腳步。
技術合作為經濟發展添效能
近兩年來,雲南西南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西南集團」)每年近57億元的銷售額中,越南市場佔比超過30%。
西南集團成立於1993年,是一家集飼料研發與產銷,種畜禽育種與養殖為一體的農業企業。該集團董秘趙才寬介紹,一路走來,科研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1993年起,該公司就在簡陋的化驗室裡檢測指標,嘗試使用緬甸魚乾、土黴素渣等非常規原料,並在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系專家的指導下,逐步建設標準化實驗室。
2005年,調研了解到越南對飼料有較大需求後,企業整合國內人財物力,建立和完善飼料研發、團隊建設、技術服務等「七大體系」,形成「西南模式」。靠技術、管理、資金等輸出,建立了集團在海外的第一個飼料公司:越南金星飼料有限公司。至2019年,該集團已在越南建立6家公司,產值達16.7億人民幣,被認定為中國—越南飼料生產科技示範園。此外,集團在2016年、2018年分別在泰國、緬甸投資發展,成立了中泰西南沃浦疫病防控中心和緬甸金西南集團飼料有限公司。目前,西南集團已成為省內唯一走出國門的農牧企業。
趙才寬說,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雲南有較好的地緣優勢。多年合作,兩地在技術研發、經營管理、人文交流、文化融合,還是成果共享、互利共贏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增強了企業加大國際化投資的信心。
把目光投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還有雲南金瑞種業有限公司。2014年11月,該公司啟動了對外合作項目:雲南超級軟米雜交稻在印度尼西亞的示範與推廣。其中,在印度尼西亞推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改變了當地原有栽培方式。並建立雜交稻軟米加工技術體系和生產基地,示範推廣超級軟米雜交稻及其高產配套栽培技術集成。建立3個千畝以上示範園區,從而形成優質雲南軟米國際知名品牌,提高軟米雜交稻的附加值。
健全服務體系讓企業站穩腳跟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昆明市有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74個,對擴大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發揮著重要的示範帶頭作用。
雲南一主要經營出口日化洗護用品的企業在東南亞國家受到當地消費者認可,發展良好。去年,由於註冊商標專用權僅在商標註冊國享受法律保護,非註冊國沒有保護的義務,該企業商標在寮國被搶註,喪失了在該地的經營權。了解情況後,面向南亞東南亞智慧財產權服務(昆明)中心依託國外律師事務所,積極完善了該企業海外商標搶註監控、防範和應對措施,幫助其獲取繼續銷售權,讓企業在當地站穩了腳跟。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案例,隨著本地走出去企業數量增加,類似的風險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昆明市不斷建立科技服務機構和平臺,幫助企業在南亞東南亞國家發展。以2017年12月成立的面向南亞東南亞智慧財產權服務(昆明)中心為例,1年多來,作為全省首個智慧財產權綜合性服務平臺,中心除了提供科技服務外,還以互聯、互通、共享為目標,先後與緬甸、寮國、泰國等國家及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機構和組織達成戰略合作,與50家服務機構、院所、高校籤約,搭建智慧財產權服務協作網絡。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昆明與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繫日趨緊密,中心計劃2020年至2025年取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顯著成效,有望組織企業赴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交流與洽談和面向南亞東南亞援外智慧財產權培訓,打造以昆明為核心、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智慧財產權貿易圈。
立足科技服務,去年12月揭牌的「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科技服務業合作中心」也是昆明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完成後,隨著「甲骨文」等全球知名企業的入駐,及建行科技銀行等一批服務機構提供優質配套服務,該中心將成為具有昆明科技創新特色、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平臺。(記者 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