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大王烏賊是現存體長最長的軟體動物,它究竟有多大呢?從吃貨的角度說,反正一條成年的大王烏賊二三十個吃貨一頓是吃不完。正是因為它有如此龐大的體型,因此,在科學家還沒有確認該物種前,它通常會被人當成「海怪」。而解開大王烏賊之謎,還是靠了一種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抹香鯨。那麼,抹香鯨和大王烏賊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大王烏賊
大王烏賊又稱巨烏賊,從名字上就不難看出,這是一種體型龐大的烏賊。在大王烏賊被研究之處,許多資料顯示,它的體長超過了20米,這個數據甚至能與最大的鯊魚鯨鯊媲美的。但是,隨著對大王烏賊的研究的深入,它的體長也在不斷的縮水。根據已發現的大王烏賊的標本看,成年大王烏賊的雌性要比雄性長一些,雌性平均體長在13米左右,體重在250-300公斤左右,而雄性的平均體長在10米左右,體重區間在150-200公斤左右。
由此可見,即便是體型「縮水」,大王烏賊也是一種巨型海洋生物。大王烏賊屬於頭足綱槍形目大王烏賊科大王烏賊屬下的動物,眾所周知,頭足綱的動物,大都是臭手比身體要長很多,大王烏賊也不例外,一條長13米的大王烏賊,身體長僅為3.5-4米左右,剩下的長度均為觸手的長度(9-9.5米)。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大王烏賊的10條觸手中,有兩條為腕足,這才是它身體最長的部分,是其胴長的3倍以上。
大王烏賊是深海中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之一,它捕獵靠的就是它的腕足,大王烏賊的腕足上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圓形吸盤,而且吸盤內具有角質化的環鋸齒,因此,在捕獵時,它不但能把獵物牢牢的控制住,還能通過吸盤內的環鋸齒給獵物造成傷害。大王烏賊的主要獵物以深海魚和其他頭足類動物為主,
從分布上看, 大王烏賊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深海中(600-3000米),由於其分布在深海中,所以很難被捕獲和觀察到,這也是它以前比較神秘的主要原因。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大王烏賊遇到危險時會釋放大量的氨氣,所以如果捕獵到它會散發出一股臭味,其實,它並不是真的臭了,而是一種自保手段。
大王烏賊和抹香鯨的「恩怨」
抹香鯨是現存最大的齒鯨,成年後擁有超過10米體長以及15噸以上的體型的抹香鯨在海洋中幾乎沒有天敵,當然體重僅有200公斤左右的大王烏賊更不可能成為抹香鯨的天敵了,因為它們的體重差就像是一隻小貓和一頭大象一樣。不過,在網上有許多關於大王烏賊殺死抹香鯨的說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王烏賊殺死抹香鯨的說法大都是來源於生物學家在一些擱淺的抹香鯨頭部發現了與大王烏賊吸盤吻合的傷口。比如1978年,在山東膠南海域發現的抹香鯨身上就有這樣的傷口。但是,根據研究發現,抹香鯨身上的傷口直徑不超過4公分,而且傷口也僅僅是表皮丟失,因此,對於抹香鯨來說這並不是致命傷。
既然大王烏賊與抹香鯨的體型差距如此之大,而且對其沒有致命性,那麼,為什麼大王烏賊會攻擊抹香鯨呢?
其實這事不怪大王烏賊,因為大王烏賊是在自保。雖然抹香鯨是齒鯨,但是它與其他齒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只有下頜有牙齒,上頜是沒有牙齒的,這也就意味著它沒法像其他的齒鯨那樣,可以通過牙齒撕咬獵物,這讓它不得不去捕獵哪些體型稍大但逃跑能力較弱的動物。其中烏賊就是很好的選擇,烏賊的移動速度較慢,而且如果遇到對手,它們通常會有觸手與之搏鬥,這種方式正中抹香鯨的下懷。
但是,不同的烏賊太小,滿足不了抹香鯨的需求,因此經常出現在抹香鯨生存區域內(海水深度500-1000米)的大王烏賊就成為了抹香鯨的主要獵物之一。而人們在抹香鯨頭部發現的吸盤狀傷口,就是抹香鯨與大王烏賊搏鬥的最佳證據。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在多條擱淺的抹香鯨胃中,發現了未消化的大王烏賊,而且科學家曾經在一條抹香鯨的胃中發現過一條長12米的較完整的大王烏賊。這更加佐證了抹香鯨主要以大王烏賊為食的說法。
當然,作為一種大型的頭足類,大王烏賊不可能在抹香鯨面前束手就擒,所以,抹香鯨每次吃大王烏賊,身體上都會留下大小不一的傷口。
總結
大王烏賊和抹香鯨之所以是死敵,原因就是大王烏賊是抹香鯨的主要食物之一,而二者之所以相遇的機會比較多是因為它們棲息的海域有較大的重合,而且經常出現在同一海水深度中。而且大王烏賊雖然看體長數據比較的長,但是主要是觸手的長度,與抹香鯨這種大型的齒鯨還是沒法比的。因此,在二者的交戰中,大王烏賊雖然能夠給抹香鯨造成一些皮外傷,但是也難逃被吃掉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