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億年前,一隻麟龍類生物被緬甸北部的柏類樹脂包裹,形成了一塊琥珀。
今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也是知名科普網紅邢立達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等發表了《緬甸琥珀中最小恐龍》論文,被業內知名雜誌《Nature》封面刊登。
乃悟記得,當時作出「巨大貢獻」的邢副教授滿面春風,頻頻接受媒體採訪。
這篇論文從刊登的第二天,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創辦的《返樸》雜誌就刊登了質疑文章。雙方粉絲在微博上打得不可開交。
後來,懟這篇論文的人越來越多,直到上周,《Nature》雜誌的編輯撤下了這篇論文。
《Nature》雜誌上一次撤稿用了8年。這一次,還不到5個月。
這塊小小的琥珀來自於緬甸北部的密林之中,一位中國收藏家把它捐贈給了騰衝博物館。邢立達副教授剛好是騰衝琥珀中心副主任,他很興奮,這塊琥珀裡的東西很可能是:
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小恐龍(鳥類)。
學術圈懟邢副教授的過程很複雜,乃悟簡單總結一下。大家從解刨結構等方面可以直接分辨出這個琥珀裡的是鱗龍/蜥蜴,而不是最小恐龍/鳥。
詭異的是,在1月份論文被《Nature》雜誌接受後,論文通訊作者鄒晶梅告訴記者:
我也覺得是蜥蜴而不是鳥。
直到今年6月,邢立達團隊仍然堅稱,自己的結論沒有問題。
作為恐龍達人,邢立達是緬甸的常客。10年前,還在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攻讀碩士的邢立達就和當地的琥珀販子很熟了。
據說,邢立達和夫人有上萬件琥珀。有一些則被篩選出來做研究,發表論文。另一部分被他們掛在了自己的淘寶店。乃悟去看過,便宜的幾十塊,貴的十幾萬。
圈子裡都知道,邢副教授每一次發表論文,他收藏的琥珀價格都會上升一點。恰好,邢副教授還非常高產,一年經常發表幾十篇論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小李子的《血鑽》,緬甸的琥珀和電影裡的鑽石差不多,也是由當地軍閥控制。礦工們從事著危險的無保障工作,最終的收益又被軍閥投入戰爭。
中國是緬甸琥珀最大的買家之一。
《科學》雜誌專訪過邢立達,文章的標題直接就是「道德雷區」。但這篇文章翻譯成中文時,親自審譯的邢立達改編了標題:
動亂中搶救出的古生物遺產。
自從《陳道明席地而坐,為我改稿》之後,乃悟很久都沒見過這麼好的標題了。
邢立達在獲得了「史上最小恐龍」琥珀之後,他找來黎岡研究團隊做CT掃描,找來外國研究員做線性發育回歸,來自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鄒晶梅研究員則擔任通訊作者。
出事兒之後,邢副教授說自己只是提供了標本,搞了論文設計、稱重、描寫產地:
有問題聯繫通訊作者鄒晶梅。
有一些不懷好意的外國學者把邢副教授這事兒上升到了學術不端的層次,他們說只有做出突出貢獻或者完成絕大部分工作的人,才能署名第一作者。有個德國專家竟然還開地圖炮,說這種給個標本就要當第一作者的人,是:
某國特色。
不管他們怎麼說,這種沒出事就以一己之力提升自己學校地位,出事就讓外國人先頂上的第一作者,乃悟是說不出的喜歡。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邢副教授的問答,很多人好奇為啥他18歲就自稱挖出了根本和自己沒關係的川街龍,也有人問他為什麼挖化石的手氣那麼好,還有人私下串聯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的校友,尋找到底誰當時見過邢立達來上課……
乃悟最喜歡一個答案:
你們這群沒吃過猛獁象腿的人,就是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