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情」,就是超乎小我、小家、小生活的開闊的愛,關心周圍、關心家國、關心生態、關心世界。再換一個更落地的詞,就是「公益」。
《小手牽小狗》從這個名字起就顯得小小的、萌萌的,但是兩個「小」字的疊用卻並沒有讓主創將節目的格局權限在小小的情懷,小小的世界,與之相反,它在努力讓小手與小狗撐起大情與大愛。
《小手牽小狗》的節目理念非常清晰:道格師父帶著五名小助手共同訓練小狗成為預備工作犬。於是,從這簡單清晰的節目理念中,可以看到這檔節目的核心訴求之一便是向更多人宣傳工作犬的理念,讓更多人接納狗狗走入尋常生活。
節目的主體已然是非常有公益態度的表達,而為了進一步擴大它的公益效應,節目組一連三發地進行了由表及裡的公益舉措:
第一階段:呼籲(9月14日)
你知道麼?保守估計,中國平均每年有4000萬隻流浪狗,全球有6億隻流浪狗。它們不但淪落為可憐的生靈,也對人類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攜帶病菌、傳播疾病、攜帶垃圾、咬死咬傷人類、成為政府財政的負擔,等等等等;而與此同時,幼狗買賣的市場卻與日劇增。這,成了一個荒唐的悖論與社會的隱患。
在觀看《小手牽小狗》節目中,我經常會分外感動,從這幾個4-6歲的小朋友的口中,經常都會聽到,「不要丟棄狗狗」「領養替代購買」的話語,想著4-6歲幼童知曉的道理卻竟然被多少成年人忽視。
這個思想於是被策劃成了一個「領養替代購買」的公益行動,9月14日這天,汪涵、楊樂樂、羅志祥、阿拉蕾、趙英俊等名人所拍攝的「領養替代購買」公益宣傳短片上線,不但在羅志祥的微博上轉發3萬、在阿拉蕾的微博上轉發破萬,還得到了多家公益組織與近30家高校的聲援力挺。
第二階段:交流(9月23日)
然而,《小手牽小狗》並不滿足於讓觀眾僅止於視頻中的觀看、微博中的轉發,它還想走得更近也更遠,近的是物理的距離,遠的是意義的升華。
9月23日,節目組便在上海正大樂城中庭舉辦了一場「小手牽小狗,我們不分手」的親子體驗公益行動。節目組將會場布置成一篇粉紅,小朋友們在家長的帶領下與會場中的小狗們進行零距離的碰觸與交流。
有一句文案非常擊中我,寫道「你有了寶寶就要把我送人?其實有我陪伴的寶寶成長會更快樂」。社會之難與公益之重,即在於對人類意識的轉變。如果,人們的意識從「狗狗會傷害寶寶」,扭轉為「狗狗會陪伴寶寶」,或許流浪狗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通過《小手牽小狗》線上到線下的努力,我們似乎看到了某種可能,當有的孩子寫下「我有點怕你,但你好可愛」時,當有的孩子寫下「你好,我喜歡你」時,似乎的確有什么正在扭轉。
第三階段:落實(10月13日)
最有力的公益,是行動。
《小手牽小狗》裡,有兩隻特別受歡迎的小狗,哈嘍和皮蛋。10月13日,節目組向社會發起了領養家庭徵集令,其條款與審核非常嚴格,最重要的兩條是「領養人如因家庭原因,工作原因不宜繼續養寵,須和本協會協商決定是否接迴轉養,不得私自處理被領養動物」「籤署具有法律效力的領養協議,動物的撫養權就轉交給你了,希望你能關心、愛護它,給它一個溫馨的家,因為它們有太多的顛沛流離,心碎的記憶。」
發起一個號召應該是有始有終的,最好的一個終點,便是一次有力的落實。而此次為兩隻小狗的領養招募,便是「領養代替購買」最好的一次公益示範。
客觀來說,《小手牽小狗》應該算是我觀察的節目中,公益層面上做得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一能讓公益全方位鋪展,從節目到線上再到線下;
二能讓公益有條不紊地推進,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逐步發聲;
三能讓公益深入人心,不是為了迎合總局規定的硬插入公益,不是為了打造明星形象尷尬地做公益,而能讓公益的理念執行在節目中,發揮在節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