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影響,千方百計抓項目、促投資,2020年前11個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2.3%
青島:創業之城煥發生機活力
2020年11月27日,「青春嶗山智創未來」創客「馬拉松」拉開帷幕。
青島浮山灣一瞥。人民視覺
「走,去青島投資!」聽到身邊不少企業家朋友都在聊青島,上海新滬商聯合會會長、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鄭永剛沒忍住好奇,帶隊到青島走了3天,回滬後就開始牽線。一個月後,青島—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交流與合作對接會召開,投資籤約額高達356億元。
2019年,青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6%,達到2013年以來最高峰。2020年,面對疫情影響,青島不等不靠、主動出擊,千方百計抓項目、促投資,前11個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2.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2.1個百分點。一個個項目、一筆筆投資紛至沓來,印證著青島的魅力,激蕩著青島的活力,也開啟了青島的未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關鍵在於抓好投資。」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認為,投資問題是經濟增長問題、結構優化問題、自主創新問題,也是財政收入問題和民生問題,「投資穩住了,青島這座『青春之島』、創業之城就會持續煥發生機活力。」
以平臺思維做乘法,吸引投資目光
「頂格推進」,主動出擊,打造「國際客廳」,舉辦論壇展會,投資者紛至沓來
華潤資本、紅石資本、海爾創投……走進位於青島嶗山區的全球(青島)創投風投中心大廈,牆上貼滿了國內外知名創投風投機構的LOGO。一行標語十分打眼:「歡迎來做青島的城市合伙人!」
風險投資,是市場嗅覺最靈敏的創新資本,對孕育新經濟具有重要先導作用。以傳統製造業聞名的青島,握緊風投這柄「金鑰匙」,點燃了轉型升級新引擎。
2019年5月,青島推出「青島創投風投十條」,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青島科創母基金。一年多來,資本裂變效應讓人才聚集、科技創新、項目孵化在青島跑出「加速度」,已形成擁有61家企業的科創板上市後備企業庫、500家企業的擬上市企業儲備庫。
不僅是風險投資人,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看到青島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滿滿誠意後也紛紛趕來。
——亮出「頂格推進」的幹勁兒,以上率下、提高效率。
什麼是「頂格推進」?「如果一件事需要區委書記最終拍板,那麼從一開始,就由區委書記推進落實。」嶗山區委書記孫海生感慨,扁平化機制省去了層層匯報、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提振了投資者信心。
瞄準產業變革寶貴機遇,青島確定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金融、現代海洋、高端裝備等13條重點產業鏈,每條產業鏈均由一名市領導牽頭,頂格協調推進。
「人工智慧企業來青島,只要時間允許,我都帶著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一起現場辦公,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領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任務的王清憲,曾一天參加12場引資活動,為投資者現場解難題。
——拿出不等不靠的拼勁兒,克服困難、主動出擊。
「疫情對住宿業衝擊不小,但我們的酒店智能影音系統業績卻增長了30%以上。」青島小帥智能科技公司創始人馬小帥說。2020年8月1日,青島黑馬獨角獸加速基地,青島動能轉換產業實驗室第一期培訓班結業,包括馬小帥在內的50多位學員亮出成績單:逾77%學員企業業績得到提升,7家學員企業獲得融資,總額約3.2億元。
2020年2月初,青島市委、市政府向全球發出「青島:我們在線等您」的招商邀請,積極開展網上招商;5月,召開「2020青島·全球創投風投網絡大會」,線上簽約重點創投風投招商項目30個;6月起,發起抓項目促投資「百日攻堅」行動……時不我待、迎難而上的拼勁兒,讓青島化危為機。
——運用平臺思維的巧勁兒,以點帶面、事半功倍。
「我們能不能來建『法國客廳』,我很樂意邀請上下遊企業一起來青島!」2020年,一家法國客商參觀完青島「國際客廳」後,主動提出申請。
「國際客廳」,是青島為吸引外資打造的一體化平臺,可為各國企業、商會提供展示、接洽、法律、生活等全方位服務。目前,上合組織國家、德國、韓國、日本、以色列等數座「客廳」已開張運營。
「真誠、細緻、耐心的服務,讓我們堅信『到這裡絕不會被虧待』。」韓國中小企業廳青島代表處有關負責人金相九表示,「韓國客廳」為中韓企業對接搭建了穩定可靠的平臺。法國達能、新加坡豐益國際、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2020年1月至11月,青島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82家,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1.4%。
「要想突破發展,靠線性思維做加法遠遠不夠,必須用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這兩年,平臺思維被青島人反覆運用:2019年以來,相繼舉辦300多場有影響力的會議、論壇、展會,不少活動高朋滿座;高科技頭部企業一落戶,青島各區市分別「無縫對接」投資、研發、總部、孵化等合作,主動擁抱全產業鏈資源。
以生態思維優營商環境,激發投資熱情
推動「新官理舊帳」,組織幹部赴深圳、上海體悟實訓,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青島為何能成為投資新高地?青島人回答:光有一腔熱情還不夠,關鍵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市委市政府大力清理拖欠帳款,給企業吃下了『定心丸』。」2020年4月,新華錦集團董事長張建華收到政府部門4200多萬元土地補償款後,難掩內心激動。
自2006年交出土地後的10多年間,相關部門負責人多次變動,欠款遲遲未能到位。2019年,即墨區組建專班、集中攻堅,終於結清這筆「舊帳」。張建華感慨,「我們看到了青島建設法治政府、誠信政府的決心,沒道理不追加投資!」
「新官不理舊帳」,是一塊阻礙投資的無形「絆腳石」。「新官要理舊帳!」2019年,青島市委、市政府開始深入開展黨政群機關履約專項清理,先後排查出各類未履約問題408個,目前均已依法依規解決。
杜絕「告官不見官」,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在行政訴訟中的出庭應訴率提升至100%;試點由財政向社會購買服務,企業遇到惠企政策不落實等19類問題,可找律師出面主張權益……青島人深深懂得,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哪裡法治化程度高、營商環境好,投資就會流向哪裡!
以生態思維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更大投資熱情!在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讓投資更安心的同時,近年來青島還推出一系列創新之舉,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讓投資更舒心。
「以前,在機關裡見到企業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總覺得他會求我籤字;現在真心感到創業不易,和企業家見面總是不由自主先站起來問好。」在深圳「蹲點」3個月的經歷,讓青島一位幹部發生這樣的轉變。
2019年8月起,為培育幹部隊伍「市場化意識、法治化素養、專業化能力和開放型氣質」,青島分批選派優秀幹部赴深圳開展百日體悟實訓。不同於掛職、借調,實訓幹部不進黨政機關,而是到民營企業、中介組織和投資機構當職員,接受「沉浸式教育」。
「跟著企業學、圍著企業轉,讓我深入了解了企業經營過程,也真切體會到企業急什麼、怕什麼、盼什麼。」第一批實訓幹部、青島市工信局局長卞成總結道。
一年多時間,前後5批、757名幹部將「深圳經驗」帶回青島,化作200多條改革建議。2020年6月、10月,青島又先後選派兩批共204名幹部赴上海開展現代服務業實訓,學習資本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經驗。
學深圳、學上海,促進了青島與兩地資源的對接,帶來了規模可觀的投資,也悄然撬動了青島幹部思維、狀態的改變。
2018年7月,中央第七巡視組向山東省委反饋巡視意見時指出,「青島市存在『小富即安』心態,『頭雁效應』不夠強,『關鍵少數』沒有充分發揮帶頭作用。」「重錘」敲醒了青島的黨員幹部!這兩年,青島開展全方位「政治體檢」,大力推進改革創新——
變「同意須報批」為「說『不』須請示」,包容審慎監管為創新厚植土壤。
2019年,創業企業山東能鏈到嶗山區審批註冊,其核心業務是線上能源交易。按照傳統監管,該企業需取得消防許可資質,但他們是能源行業的全新企業,按現有規定很難拿到資質。經過仔細研究,嶗山區毅然讓企業合法「出生」。2020年,該企業交易額比2019年翻了一番。
「過去遇到新經濟審批,慣性思維是『一看法規怎麼說、二看別人怎麼做』。」孫海生介紹,為了鼓勵創新,嶗山區政務大廳為辦事窗口人員立了一條「規矩」:說「同意」不用請示,說「不」一定要請示,「現在,不少青島幹部時時提醒自己,增強創新意識,提升鼓勵企業敢闖敢試的擔當精神,而非輕易說『不』。」
變「政府端菜」為「企業點菜」,提高政策精準度。
2019年5月,「青島創投風投十條」出臺,清算退出、超額利潤讓利等方面措施讓投資機構大呼「專業」。這些政策正是來自企業家根據實際需要提出的建議。高清視頻、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近年來,青島制定重點產業政策,無一不是在頭部企業、行業協會提出的方案基礎上形成的。
變「多窗口跑」為「一次辦好」,提升創業便捷度。
線上推行「一網一表」、通辦到底,線下實施「一窗辦結」、一站服務,這兩年,青島持續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將企業開辦環節由7個壓縮為1個。他們還推出多項「全國首創」——企業登記註冊「掌上辦、零材料、智能審」;試點「無感審批」,在政務信息數據共享互認基礎上對企業辦事需求精準預判、智能處置。
一系列改革廣受企業歡迎。2020年,在某國家高端智庫發布的《中國城市政商關係排行榜2020》中,青島位列全國第八位,較2019年前進18個位次,進步明顯。
以網際網路思維拓空間,釋放投資效能
一筆筆投資,給青島帶來升級的動力、經濟的活力、發展的後勁,讓產業鏈更強勁,產業體系更完善
投資給青島帶來了什麼?走進生產車間、研發一線不難發現答案,那就是升級的動力、經濟的活力、發展的後勁。
最近,百年老企業青島紡織機械公司解決了一個頭疼已久的難題:紡機賣出後出現故障,無需再千裡迢迢派人過去,維修人員只需打開電腦或手機,就能遠程指導維修,既節省了廠家維修成本,又縮短了用戶停機時間。
傳統製造企業難題得解,得益於海爾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的科技賦能。48小時為山西侯馬某公司上線全自動口罩生產線,提供全員防疫職能管理等16大復工全場景解決方案……疫情防控期間,在「雲端」的卡奧斯助力2萬多家企業用戶供應不斷檔、生產不停歇、智能升級不停步。
網際網路思維不僅為製造業注入活力,還滲透至新能源領域。
「充電40秒,續航10公裡。公交車停好後,不用乘客下車,無需手工操作,自動智能充電!」在青島特銳德公司,特來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郭永光指著一座智能柔性充電弓說,這一「秒充」技術已在上海、成都等地新能源公交線路應用。已在全國建設近20萬個充電樁的特銳德眼中,有一張宏大的「新能源網際網路」:把每輛電動車變成一個移動「儲能工具」,利用充放電雙向靈活變換和控制技術,讓電動車在夜間能源充足、電價低時充電,在白天用電高峰期於園區停放時放電,「車主賺取『峰谷差價』,企業充分用能,城市將擁有一張安全高效的綠色能源網。」
華為、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15家頭部企業在青島發起成立國內首個人工智慧產業共同體;新一代網絡設備、工業軟體、晶片等1800多家IT行業企業加快布局……以工業網際網路為新引擎,曾以「五朵金花」聞名全國的「青島製造」正跑出二次騰飛「加速度」,讓青島離「全力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的夢想越來越近。2020年1月至11月,青島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投資增長11.6%,佔GDP比重超過31%,新一代信息技術投資增長55.2%,預計全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超過20%。這幾年,青島還將推動3000多家工業企業實施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隨著產業鏈在創新中越發強勁,青島的產業體系也愈發完善。
創新實力更雄厚——預計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300家,較年初淨增500家以上;46家企業獲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科創母基金已儲備超過130隻子基金、總規模超600億元。
現代金融更發達——2020年,青島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管理基金數量的同比增速均位居全國第一;新增過會及上市公司17家,總數達67家。
人力資源更豐富——預計2020年引進聚集各類人才25萬人,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率將突破50%,超出此前最高水平2個百分點。
一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正在黃海之濱加速形成。「通過打造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4+1』發展生態,青島正在成為幹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成為讓來自四面八方的企業家、創業者、創業團隊沐浴陽光雨露、實現茁壯成長的『熱帶雨林』。」王清憲表示。
《人民日報》(2021年1月13日 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