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文歷史新浪潮
戰場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方,從古代開始,在那個使用冷兵器爭鋒的年代,稍不留神,身體可能就會被意外的砍傷。到了近現代後,開始使用射擊類的武器,死傷人數也變得越來越多。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的精準度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特別是在軍隊中,還存在著許多狙擊手,如果在戰場上被狙擊手盯上了,那麼幾乎可以說是在劫難逃。所以自始至終的每一場戰爭中,都會存在著對比明顯的兩類人,一類是凱旋而歸的英雄,還有一類就是逃兵。英雄自會獲得嘉獎,而逃兵也自然難逃懲罰。
想必也有很多人感到十分好奇,戰爭中為何沒有士兵裝死?還有人說既然當逃兵這種行為不可取,那麼在戰場上可不可以選擇裝死?首先戰爭對於經常參與戰鬥的士兵來講,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然而可以成為逃兵的方法,卻只有寥寥數種。古代參戰的士兵大多數並非自願,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以可能出現的生命危機為前提參加戰鬥,因此他們就想通過裝死來逃脫一劫,但是從結果而言,這個方法是失敗的。上過戰場的老兵也曾回答過這個問題,他們稱裝死的代價比真死還要大,這又是為什麼?
這部分想要裝死逃過戰爭的人在上戰場之前可能就會被提前給予高度關注。等到戰鬥打響時,每位士兵的距離間隔都比較近,一旦有人倒下,那麼周圍的戰友一定會跑上前去查看情況。即便無人查看,等到戰鬥結束之後,敵軍也會對現場進行清理。因為敵軍要奪取死去士兵的槍枝和衣服作為戰利品,這些戰利品在被收繳之後,他們還會清點死亡人數以此來計算戰果。如果在這時被發現有裝死的士兵,恐怕比真正的戰死沙場還要難受。例如當初日軍侵華時,每一場勝仗結束後,他們都會對我軍戰士的屍體進行補刀。當然,也許都等不及他們來清理戰場,那些裝死的士兵就會被坦克壓死或者是被炮彈炸傷,因為在戰場之上要是不想死的那麼快,只有動起來才是王道,原地裝死不動只會讓生命消逝的更快。
就算有的人僥倖躲過了一切,那麼他之後的生活又該如何繼續呢?部隊會將士兵戰死的消息通知給遠方的親人,那麼重新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士兵,應該作何解釋?更別提出現在父老鄉親面前的他們可能還會被送去軍事法庭接受裁決。所以綜上看來,企圖用裝死這一辦法逃避戰鬥,並不是一個聰明的舉措。不如勇敢地為國家戰鬥,也許還可能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