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作為美國象徵,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以西的一個小島--自由島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紐約港入口處,日夜守望著這座大都會,迎來了自19世紀末以來到美國定居的千百萬移民。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886年10月28日,紐約港輪船汽笛齊鳴,煙花四起,在21響禮炮聲中,法國的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將北美洲或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贈送給了美國人民。從此,進入紐約港的船隻上的乘客可以看見屹立的自由女神高舉自由火炬。對成千上萬個來美國的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徵。
自由女神像是在法國建造的。1884年7月4日它作為法國人民贈予美國人民的禮物在法國正式交能了美國大使。隨後,女神像被拆散裝箱,用船運往紐約,再重新組裝在貝德婁島(現在自由島),由美國出資建造的巨大基座上。
美國建築師理察·莫裡斯·亨特設計的基座高47米,女神像本身高46米,因此使火炬的尖端高出地面93米。女神像重229公噸,腰寬10.6米,嘴寬91釐米,高擎火炬的右臂長12.8米,單獨一個食指就有2.4米長。女神像的腳上有象徵推翻暴政的斷鐵鐐,左手握著一本美國《獨立宣言》,她頭冠上象徵自由的七道射線遍及七大洋、七大洲。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遊客能登上頭部,相當攀登一棟12層高的樓房。
自由女神像源自法國政治。1865年拿破崙三世即位。一位名叫埃杜阿德·迪·拉布萊的學者以及他圈內的人們希望結束君主制度,建立一個新的法蘭西共和國,他們醞釀造一個自由女神像來表達他們對大西洋彼岸的偉大共和國的讚許,並激勵法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相互間的同情心。
1892年以來,前呼後擁的移民船抵達自由島旁的埃利斯島。德國人、愛爾蘭人、義大利人、斯拉夫人、猶太人操著各自的語言,嘈雜聲四起,忐忑不安的焦慮與希望和激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熱烈的氛圍。20世紀初,平均每天通過大廳的剛到達的移民人數為2000人。1907年為頂峰,埃利斯島辦理了100多萬人的入境地事宜。1954年,移民站關閉。現正在修復之中,它將成為國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