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抑鬱症:活著or上學?(一)

2020-11-26 澎湃新聞

原創 雪青 心教育

一起耐心陪伴我們「抑鬱」了的孩子

(一)

原創 | 雪青

曾經,我體會出了一個規律,那就是每年的國慶節前後,諮詢室裡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特定的人群來訪。

國慶之前是一些人到中年的全職媽媽們,這個時候她們一直全心全意照顧的子女正在大學接收軍訓,而媽媽在孩子終於順利完成高考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短暫的如釋重負之後,不知不覺發現自己每天無所事事,心裡像長了草一樣無所適從,心煩意亂,逃無可逃般,更年期的症狀或者提前或者變得更加嚴重了。

國慶之後則是一些大一的新生,入學必須的一個月軍訓結束後,又逢國慶小長假,一些學生就又回到了家鄉。但是國慶結束後,有些返鄉的學生卻不願意重回到象牙塔裡了,折騰著要從大學退學重新去復讀,不是對剛進入的大學校園不滿意,就是不喜歡所錄的專業,或者適應不了宿舍裡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際關係。

而今年,讓我詫異的是,國慶長假後,比較明顯的一個現象是,接二連三地不斷有十幾歲的孩子被父母帶到諮詢室來,無一例外報告的狀況都是孩子突然不願意去上學了,怎麼勸都勸不到學校去。

不去學校的原因各異,但表現出來的症狀都類似,那就是這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抑鬱了。

有的孩子來時,父母手裡就拿著醫院的診斷報告,孩子被明確診斷為中度或者重度抑鬱,醫生建議父母帶孩子同步做心理輔導,有一個孩子在重度抑鬱之際還伴有明顯的妄想症狀。

而此時,父母仍舊不願意相信醫院的診斷,用期盼的眼神看著心理諮詢師:「這孩子就是因為疫情期間在家玩手機玩上癮了,偷懶不願意去學校,是吧?」

非常具有共時性的是,國慶節後,三聯生活周刊的一篇長文《兒童抑鬱症:我們為何總是忽視孩子的痛苦?》連續數天在朋友圈被轉發。

我忍不住聯想,在這個百年不遇的特殊年份,這些進入心理敏感期的孩子,遭遇的可能不僅僅是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可否還有這個一如天外來客般的新冠病毒的幹擾?

這樣想時,腦中冒出的是魯訊先生那句著名的吶喊:「救救孩子……」

不是無緣無故聯想到了這句話,因為幾乎每一個被抑鬱情緒裹攜的孩子身後的家長,最焦慮的依舊是:「孩子什麼時候能去上學?」

所以,和家長約談時,不得不拋出一個殘酷的選擇題:「你是先要讓自己的孩子活著,還是先讓TA去上學?」

仍然有家長們會睜大非常質疑的雙眼:「真有這麼嚴重?」

我還是硬著心腸,肯定地回答:「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我們還強行把孩子送到學校,可能會真有這麼嚴重。」

而爸爸媽媽們眼睛裡隨即湧起的深切傷痛,卻讓諮詢師的心也為之痛楚,我唯有好好地凝視住他們的雙眸說:「我們一起努力,陪伴孩子度過這個艱難的階段。」

幾乎所有的家長在這樣的時刻,對孩子本能的愛還是佔了上方,至少我遇到的父母們是這樣的。一位媽媽心疼地撫著女兒散落的髮絲,溫和地說道:「媽媽負責去給老師續假,你不要擔心了,我們安心養『病』。」

我看著媽媽的眼睛:「年初,整個國家都因為新冠疫情摁下了暫停鍵,實事證明,疫情緩解後,一切又都重新啟動了,我們也都感受到了今年的國慶假日比任何一個國慶假日都更加欣欣向榮。你的家庭現在就當是為孩子暫時摁一段暫停鍵,我們大家都耐心些。」

媽媽的眼睛裡湧出熱淚:「謝謝老師,我懂,只要有女兒在,我們家就有明天。」

我不能不說,這一段時間,順勢而為而非自願選擇地、比較密集地在不同時段,和這些不同的孩子工作,喚起了我許多的母性柔情,有時甚至會把某兩個孩子的故事交叉了,這些孩子訴說的言語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讓聽者為之心痛。

陪伴這些孩子的過程,很讓我動容,思緒良多。

我摘錄出幾個青春期女孩的抑鬱故事,給她們起了不同的代名,模糊掉她們的真實信息,只呈現出一些諮詢中的片斷,也許會引起一些未能走進諮詢室的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共鳴,以茲有所借鑑。

一直努力用自己的優秀維繫父母婚姻的女孩

小依是近期所見孩子中年級最高的女孩,十五歲,正上高一。她是班主任通知家長後,被媽媽帶過來的。因為開學以來,不止一個帶課老師發現了她在課堂上偷偷摸眼淚,同學也發現了一些她的異樣,她走路不斷被絆倒,在從教室回宿舍的路上,明明腳下沒有障礙物,她也會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褲角而摔倒。

小依坐在諮詢室後,說她很清楚自己從小學三年級起就不對了,她會階段性地情緒低落,偷偷哭泣。她說她有時就像《小歡喜》裡的英子一樣在媽媽進來看她有沒有蓋好被子時假裝睡著了,在媽媽出去後再呆呆地睜開眼睛,在無邊的黑暗籠罩下思維空白地度過漫漫長夜。

她從小還很清楚地知道爸爸媽媽合不來,倆人吵架吵得很激烈。但是從小到大隻要她拿回獎狀、拿回優秀的考試成績,父母都會不約而同喜笑顏開,他們家的氣氛就會非常的溫馨。

從小學到初中,她就是這樣努力地用一張張優秀的學習成績單換回一家人短暫的溫馨時光。

疫情期間,也許因為爸爸媽媽有太多時間在一起,倆人矛盾再度激化,哪怕父母在他們的房間使勁壓低爭吵的聲音,她也能聽到物品被摔落撞擊地板的聲音。

後來,學校開始上網課了,在她上網課的時間段,是家裡最平靜的時段,她那時有一個願望,希望各課老師二十四小時滾動地上網課。

再後來,就是整個家庭迎來了他們這一屆初三學生因疫情而推遲了一個月的中考,爸爸媽媽非常齊心協力地營造出一個溫馨幸福的三口之家的情景,甚至倆人有時還互相開開玩笑。

小依說,考前的一個月是她最開心的時光,她們一家三口每天都在一起吃飯,其樂融融,她甚至懷疑之前父母爭吵是錯覺。

而她真的不負重望,如願以償進入了那所著名的重點高中的重點班。

雖然疫情原因,不能在外面聚集會餐,爸爸媽媽還是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及兩邊的親戚請到家裡辦了一個小小的慶功宴。

可是,在慶功宴的第二天晚上,小依就再次聽到了父母房間裡激烈的爭吵聲,她滿懷忐忑地走進了高中校園。

進入這所比她的初中校園大了很多也漂亮了很多的高中開始上課沒多久,她就認清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還未過十五歲生日的小依明明白白知道了什麼叫高手雲集,有的同學明明看起來吊兒郎當的,作業卻完成得又快又好,上課回答問題好像不用思考,答案就在嘴邊往出冒。

而她還有一個更大的隱秘的心事,她住校了,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在不用顧忌她的日子裡,父母之間的爭吵是不是吵得更肆無忌憚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紹興男生患抑鬱症 整天睡覺拒絕上學
    小劉是紹興諸暨某中學的高一男生,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勤奮好學、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並考入了本市一所重點中學。今年開學後,小劉出現了一些異常變化,總是心情煩躁、愛發脾氣,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後來發展到整天躺在床上睡覺,不願出門,不肯去學校,拒絕上學。
  • ……今天是世界兒童日,請關注那些患有抑鬱症的兒童
    今天是世界兒童日,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去關注一下那些經常被我們忽略的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吧!先說一下什麼是抑鬱症?抑鬱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為特徵的神經症。抑鬱症和精神病還要區別開來:(1)主動與被動:抑鬱症患者主動求醫,而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異常表現不能夠覺察,不配合治療。(2)思維內容:抑鬱症患者表現為消極的情緒,精神病患者具有妄想症狀。(3)表達的情感不同:抑鬱症患者異常痛苦、悲觀厭世,具有情緒色彩。而精神病患者表情淡漠。在生活中這兩種疾病對患者兒童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需要關注與治療。
  • 我得了抑鬱症,我不怕死,只是沒有勇氣活著!
    01抑鬱症,你是不是認為這個字眼,離你很遙遠?抑鬱症究竟是什麼?抑鬱症的人到底有什麼樣的靈魂?真的,從前,我不會關注這種病,直到看到韓國明星金鐘鉉,因抑鬱症在住宅燒炭自殺的報導。之前,從未關注過他,但因為這件事,我認認真真地查了這位歌手的資料。
  • 兒童期抑鬱症:這個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卻隱藏得很深
    談到抑鬱症,似乎這是一個在只在成人間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加強,但對於它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很多時候我們的確防不勝防。而兒童期抑鬱症,更是隱藏得很深,如不及時發現,則會延續到成年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 13歲女孩因抑鬱拒絕上學
    家長趕緊帶小麗到當地心理諮詢機構諮詢,孩子卻不太願意配合,經過心理諮詢師的開導,小麗還是不與人交往,對什麼都沒興趣,經常無故哭泣,易發脾氣,有自卑自責,認為同學看不起她,堅持不上學,家長才帶著孩子到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醫生經過評估診斷,孩子是抑鬱狀態(抑鬱症)。
  • 抑鬱症早晨症狀最嚴重
    核心提示:抑鬱症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而且,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還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   早晨,是讓人神清氣爽、充滿希望的時刻,可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這無疑是地獄般的難耐時光。
  • 抑鬱症「魔爪」伸向青少年
    「真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懶』在家裡,怎麼勸怎麼罵都不願意來上學。」2020年9月,陝西省寶雞市石油中學心理教師劉海燕,在校園裡碰見了一位為孩子辦請假手續的家長。簡單聊過幾句,劉海燕意識到,「這孩子有非常典型的抑鬱症症狀」。家長聽了她的建議,帶著總是「提不起精神」「怏怏不樂」的孩子去了醫院精神科,診斷結果是「重度抑鬱症」。
  • 孩子是學霸,很優秀,到底為什麼患上抑鬱症不上學了?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不去上學。 這裡面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還有些博士生!有的是請假在家,斷斷續續去上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多時候是到了校門口,又打退堂鼓,急火火地跑回家。就好像學校裡面不是學生和老師,裡面全是可怕兇神惡煞一樣。家長、老師、學生百思不得其解!
  • 孩子患抑鬱症,不去上學,這四個原因家長知道嗎?
    孩子患抑鬱症,不去上學,這四個原因家長知道嗎? 很多家長問我:云爾老師,我的孩子患抑鬱症了,不去上學,你想辦法幫幫我們吧。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去上學呢?首先和大家談談孩子不去上學根源問題,再來分別說明應該怎麼辦。 我們要知道孩子不上學的深層原因。
  • 學生厭世刺死司機,抑鬱症不是傷害他人的理由!
    今日,湖南省常德市某校大一學生因厭世,網購匕首,深夜刺死當地一名四十三歲的某網約車平臺車司機後自首一案正式開庭審理。據被害人的妻子田女士傾訴,昨天(1月2日)剛好是被害人44周歲的生日,但他再也回不來了!
  • 與歌四季這個美女不簡單,她曾是個很不錯的老師呢,她說活著真好
    網名與歌四季是一位美女,今年26歲,是一位抑鬱症患者,因而她的視頻多是談與抑鬱症有關的話題,昨晚看了她的一期視頻,標題是『』你相信命運嗎?我結交了整整十年的黴運『』,視頻講述了自己這麼多年的經歷,把進入高中那一年作為標誌,前後兩個階段。
  • 你眼中孩子的「不乖」竟是求救信號,青少年抑鬱症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說十年前大家還無法了解什麼是抑鬱症的話,國家近些年對於抑鬱症的普及,讓這個詞慢慢走向了公眾的視野。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看似只會出現在當下社會壓力以及家庭壓力比較大的成年人當中,但這也並不代表兒童以及青少年群體就能倖免於此。
  • 六一兒童節孩子按規上學,家長盼放假
    家長請假「趁」節日「爸爸、媽媽,我去上學了,下午你們乖乖等我回來喲!」「好,你好好上學,要聽老師的話,一會我們就來接你。」這是家住國際城小區的王先生小兩口,在送兒子上學時的一番對話。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平時工作很忙,幾乎沒有周末可言,更別說陪兒子了。
  • 怎麼識別一個人是不是有抑鬱症,以及抑鬱的程度?
    想識別一個人是不是有抑鬱症,百分之七十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具體說的話,抑鬱症並非感冒發燒,有很明顯的身體狀況。抑鬱症作為所謂的心靈癌症,除了少數重度抑鬱症患者會表現出極為明顯的外表不適,大多數輕度,中度乃至重度抑鬱症患者都是不會表現出過多不正常的。這一點和真正的癌症有點像,除了晚期才能查到,其他時候真的很難識別。
  • 「官員抑鬱症」早發現早治療為好
    這兩年,官員患抑鬱症的日漸增多,似乎比患癌症的更多一些。而且,官員患抑鬱症大多是突髮型,後果很嚴重。官員一有抑鬱症,很快就「意外去世」。抑鬱症或許已經成為今日中國官員的「第一殺手」。  1月5日晚間,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重大事項公告,稱公司執行董事、總裁白中仁於1月4日因意外去世。白中仁生於1960年9月,終年不到54歲。公告中稱,白中仁對公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逝世是公司的巨大損失。  這確實是一個「意外去世」。
  •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比「抑鬱症」更致命的,是「微笑抑鬱症」
    繼續了解「抑鬱症」後,我們就會發現,有些抑鬱症,甚至並非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那樣悲觀消極、萎靡不振、對事物缺乏興趣。相反,他們可能通過「樂觀」這層面具,來掩飾自己真正的情緒。這種抑鬱症,被稱為「微笑抑鬱症」。02.
  • 別讓「懶惰」掩蓋了抑鬱症
    每天早上不起床,也不去上早自習,衣服髒了也不換洗,老師布置的作業有時甚至會忘了做,看著那麼多堆得像山一樣的複習資料,自己一點想看的欲望都沒有,周末回到家裡就蒙頭睡一整天……父母和老師剛開始還以為他是太累了,就給他放了幾天假,還帶他去沿海城市旅遊,想讓他散散心。回來後,小鋒好轉了不少,父母還在暗自高興,這次外出收穫不小,兩人還商量以後可不能給孩子這麼大壓力了。
  • 抑鬱症為何盯上孩子?
    要注意的是,不只成年人會得抑鬱症,青少年、兒童都有患病機率。 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患病年齡越來越小。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 「雖然目前沒有特別確切的青少年患抑鬱症的調查數據,但根據臨床情況來看,30個抑鬱症患者中就有4個左右是青少年,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
  • 抑鬱症患病率高達10%,其中65%的抑鬱症患者都有過自殺念頭!
    說到抑鬱症,大家腦子裡閃過的詞兒會有哪些?張國榮、自殺、絕望……時至今日,很多人還是沒辦法相信,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竟然會被「抑鬱症」這個傢伙折磨得生無可戀,甚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抑鬱症,不直接損害人的肉體,而是隱形藏起來,慢慢地折磨人的心靈。深讀君很想幫幫這些無助的朋友,所以有了這一季抑鬱症專題。
  • 抑鬱症,辭職休學真的好嗎?
    身邊有些朋友,在得了抑鬱症後,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他們沒有精力繼續工作,於是便選擇了休學和辭職,進入一段無工作、不上學的空檔期。隨著「佛系」生活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在生活中難為自己:如果沒有對工作或學習失去了興趣,就該隨時叫停。然而,這種「不強求」似乎演變成了另一種強迫——只要你得了抑鬱症,就要把你遣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