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大熊貓美香誕下一隻幼崽。這是2016年,它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動物園裡吃竹子。
圖源:LINDA DAVIDSON, GETTY IMAGES
撰文:CHRISTINE DELL'AMORE
8月21日晚,美國國家動物園(全稱史密斯索尼婭國家動物園,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宣布,22歲的雌性熊貓美香產下一隻幼崽。大熊貓寶寶出生於下午6:35,目前性別未知,動物園方面表示美香正在悉心照顧幼崽。幾天後,飼養員才會給幼崽做新生兒檢查。與此同時,他們將全天候觀測這對母子。
動物園園長Steve Monfort在聲明中說:「大熊貓是瀕危野生動物和希望的國際象徵,我們非常激動地向全世界宣布這一喜訊,一隻珍貴的大熊貓寶寶誕生了。」
眾所周知,大熊貓寶寶弱小、眼睛看不見,非常脆弱,很難保證能生存下去。從3月人工授精後,人們就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著,現在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這是動物園熊貓直播中的畫面,大熊貓美香正俯身在剛出生的寶寶上。
圖源: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在這之前,美香有3個寶寶活了下來:出生於2005年的「泰山」、2013年的「寶寶」和2015年的「貝貝」。它們現在都生活在中國。
大熊貓寶寶必須克服四大挑戰:
一、大熊貓寶寶出生時非常脆弱,需要幫助。
剛出生的寶寶只有85克至142克,是大熊貓媽媽的1/900。這是哺乳動物中新生兒相對母親體型最小的動物之一,僅次於有袋動物。
大約兩個月時間裡,大熊貓寶寶不會爬行,也看不見東西,只能依靠母親給予溫暖、奶水和保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開始圈養大熊貓,掌握了不少關於大熊貓的行為和營養方面的知識,監測技術也有了長足進步,「幾乎所有的圈養大熊貓都存活了下來」,熊貓山(Panda Mountain)的創始人兼總裁Marc Brody在2015年告訴《國家地理》。熊貓山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保護和恢復中國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棲息地。
「大熊貓非常珍貴,他們不會聽天由命,」Brody說。他也是國家地理學會的受讓人。
即使是這樣,還是時有悲劇發生。根據動物園的說法,美香的第二個寶寶出生於2012年9月,雌性,但一周後就因為肺和肝損傷夭折。肺部發育不良可能會導致幼崽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
接著,2013年,美香誕下了一對死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二、雙胞胎需要特別照顧。
大熊貓通常會生下雙胞胎。在野外,如果有了雙胞胎,「大熊貓媽媽的本能是選擇更強壯的那隻,拋棄另一隻,」Brody說。
但動物園找到了解決辦法:他們每過幾個小時就把恆溫箱裡的雙胞胎互換。
不過,說易行難:2015年,美香生下雙胞胎後,國家動物園的大熊貓團隊報告說,在更換幼崽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
有一天晚上11點,大熊貓團隊打算互換雙胞胎的位置,然而美香不願意放下懷裡的幼崽。「結果,團隊成員只能自己照顧較小的那隻幼崽,一直到早上7:05,才成功交換了過來,」當時動物園的聲明中稱。
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讓每個大熊貓寶寶都能有足夠的時間與媽媽在一起,由媽媽撫養。如果有必要的話,除了奶水,人們還會給寶寶補充嬰兒配方奶粉、幼犬糧和水。動物園官員表示,
這個策略在中國成功了很多次。
三、大熊貓媽媽會不小心把寶寶壓扁。
面對91公斤的大熊貓媽媽,這些小寶寶特別容易脆弱。2006年,中國的一隻大熊貓在哺乳時,無意中殺死了寶寶。
考慮到體型上的差異,「大熊貓寶寶被壓扁的概率不是很高,這點很令人驚訝,」Brody說。
動物園工作人員通過攝像頭全天候觀察大熊貓,密切關注幼崽,確保大熊貓媽媽不會一不小心傷害它。
2010年,美香的第一個孩子泰山正在中國西南部的碧峰峽大熊貓繁育基地散步。
圖源:IMAGINECHINA/AP
圈養繁殖機構有高靈敏度的錄音麥克風,如果聽到有什麼不對勁的聲音,工作人員會前去查看。
動物園的獸醫也會確保大熊貓寶寶吃得好、有足夠的奶水。它們要喝八九個月的奶。隨著年齡漸長,如果它長得太慢,獸醫會給為它提供輔食。
「觀察是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通過觀察大熊貓媽媽如何照顧寶寶,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學到了很多。
例如,科學家發現,大熊貓媽媽會舔舐寶寶的腹部,幫助它們排洩,因為寶寶的肌肉太柔弱,自己完成不了。
「他們發現幫助大熊貓寶寶排洩非常重要,現在他們已經學會了這項技能,」他說。
四、它們沒有足夠的棲息地。
雖然圈養的大熊貓可以茁壯成長,但野生大熊貓的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在中國中部山區的森林裡,可能只剩下1600隻大熊貓,主要原因在於人類開發導致它們的棲息地碎片化。
「隨著科學發展,我們在繁殖和飼養圈養大熊貓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現在有可靠的科學研究證實,恢復森林棲息地是可實現的,」他說。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人們在臥龍自然保護區種植本地植物和樹木,以期恢復森林和大熊貓棲息地。目前,人們正在建立新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希望把已有的多個大熊貓保護區連接起來。
(譯者:Sky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