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金魚的故鄉,經歷幹百年的演繹發展之後,中國金魚已成為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一部分。自古到今,我國許多地方養金魚已成習俗,人們樂此不疲,視養金魚為高雅的業餘愛好。它絢麗多姿,玲瓏活潑,人見人愛。的一缸金魚能陶冶情操,給人以美好享受。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金魚逐漸形成水產養殖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飼養金魚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的史料為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其中記載有金魚的故事,隋唐時期,得到發展,宋代時期,金魚進入家庭化飼養階段。16世紀初,中國金魚首先傳入日本,17世紀傳入歐洲葡萄牙,18世紀在歐洲廣為流傳,19世紀傳入北美洲,以後遍及世界各國。野生鯽魚是金魚的祖先,金魚在分類上與魚同為鯉形目,鯉科,屬。這種魚原產於亞洲,分布只限於中國、日本、越南等國。
金魚從野生鯽魚演變為現在這樣多姿多彩的觀賞魚,經過了相當長的變異過程,從而改變了原來的顏色、習性和體態。由原來單一體色變異為多種色彩;由原來的單尾變異為戲尾;由短鰭、短尾變異為長鰭、長尾;由原來的側扁體形變異為圓、短、寬、粗等多種體形;由原來遊動迅速變為遊動緩慢、行動笨拙。經過上千年的不斷選育、變異,到目前中國金魚已達160多個品種。
金魚因長期選育、變異種類繁多,有時同一品種各地叫法卻不同。分類法也多,有按體形分的、有按體色分的、有按變異特性分的。能得到普遍認同的科學的分法一般分為四大類,即龍種金魚、文種金魚、蛋種金魚和金鰓164種金魚。每大類又含許多品種,每個品種經衍生變異後形成許多新品種。
龍種金魚,古往今來,這種金魚被認為是金魚的正宗,是金魚典型的品種。自1895年傳入日本後,一直被稱為「中國金魚」。突出特點是眼睛大而突出於眼眶之外。除此以外一般頭扁平、身體短圓,臀鰭和尾鰭成雙,長而大,胸鰭呈三角形,背鰭高聳,體色多為紅、黑和紅白雜色等。龍種金魚品種繁多,一般人們較熟悉的、常見的有紅龍腈、黑龍腈、紫龍腈、藍龍腈、紅白花龍腈等。
蛋種金魚生命力較龍種金魚、文種金魚強,生長速度快,是國際市場上的名品。蛋種金魚突出的特點是無背鰭,這種金魚完全脫離了親本的性狀與特徵,體形寬、短而圓,整個身體近似蛋形,因此得名。蛋種金魚也有好多品種,常見的有代表性的有水泡、獅頭、絨球、虎頭、丹鳳、翻鰓、鵝頭紅等。每個品種又有各自分類,如水泡又分紅水泡、紫水泡、銀白水泡等。
文種金魚是出現較早的金魚品種,出現在龍種金魚、蛋種金魚之前,是由草金魚經過家化馴養和不斷選種改良後演化而來,因其在水中的體形似文字得名。其體形短圓,眼睛和一般魚類近似,全身各鰭均較發達,尾鰭分又,體色多為紅、藍、紫、黃和多色雜斑等。文種金魚同樣有好多品種,代表品種有珍珠和高頭,常見的品種有紅高頭、鶴頂紅、黃高頭、紅高頭翻、紅珍珠、白珍珠、雜色珍珠、五花絨球、玉頂帽子等。
金鰓種金魚又稱草種金魚,和普通魚類似,是金魚的原始類型,相對來說欣賞和經濟價值較低。金鰓種金魚體質強健,遊動迅速。尾鰭為單尾不分叉,有短尾和長尾。體色有紅色、銀白色、紅白、花斑等。常見品種有紅草、藍草、紅白草、五花長尾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