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我的內容就關注梨白吧,請支持梨白,盜文必究。)
她嫁人了,她又嫁人了,她該是宋朝嫁人頻率較高且越來越高嫁的小娘子,高到「二婚」嫁的夫君是天下第一人的官家,更是她的夢中人!
各位看官們看到上面的開頭是不是誤認為自己進入了時下流行的網絡小說橋段,它是,也不是,因為開頭「高甜」橋段中的「她」是最近熱播電視劇《清平樂》中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她的二婚對象便是宋仁宗。
宋人王鞏的《甲申雜記》中就記載了曹氏兩次嫁人的事實,如電視劇還原的那般,曹氏的第一任丈夫李植,自少年好道,「及禮席之日,曹氏已入門,化先逾垣而走,曹氏復歸」。之後憑藉著良好的家世和自身過硬的品德,曹氏二婚嫁入皇家。
《清平樂》曹娘子的第一次出嫁的鏡頭雖少,我們卻還是就此「窺見」了宋朝婚嫁民俗一二,比如簪花喜慶的新郎。今天透過曹娘子第一次「失敗的婚姻」為大家奉上「宋朝民間嫁娶圖鑑」,咱們「穿越」宋朝上花轎!
01、宋代婚嫁:拒絕「盲嫁」,雙方家庭有商有量
據記錄北宋末年汴京百姓生活和風物習俗的書籍《東京夢華錄》記載,「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然後起細帖子,序三代名諱,議親人有服親田產官職一類」。
什麼叫做「草帖子」、「細帖子」呢?原來這是古代議婚程序的開始環節,經過媒人說和差不多的男女雙方先各寫一份書面的契約,上面寫著自家三代成員的姓名、官職和田產等信息。兩家會兩次交換帖子,第一次寫的情況比較簡略,稱「草帖子」,第二次內容比較詳盡,便稱「細帖子」。
電視劇《清平樂》中曹娘子嫁給宋仁宗前有一幕,先是有大臣在大殿前鄭重其事地介紹了曹姑娘的身世,後有呂夷簡等人去到曹家「以禮問名」。曹姑娘的老爸跪著介紹了一下自家三代的情況,這應該便是宋代民間婚嫁交換帖子、查三代戶口的皇家版本。
交換帖子之後,男女雙方的親事算是初步定下來了。男方開始準備「許口酒」,意思很淺顯,就是希望女方能夠應承這門婚事。「許口酒」被送走的那天會被打扮得很花哨,酒瓶要用精美的花絡罩著,還要裝飾上八朵鮮豔的大花,在這之上還要有漂亮的羅絹或者花勝,最後在用大紅綢緞系在挑酒擔上,送到女方家,這一個過程叫作「繳擔紅」!別看這宋朝審美高,隨處可見的「莫蘭迪」色系,這遇上大喜事,也難免大紅大紫啊!
作為回禮,女方家會在男方家送來的酒瓶裡放上淡水兩瓶,活魚三、四、五、六條,筷子一雙,這叫做「回魚箸」。自此,男女雙方家庭已經你來我往幾個回合了。
忙完了以上所有的事情,男女雙方開始商定咱們在網絡小說裡常見的「下小定」或者「小大定」的時間,以及想要相看一下媳婦。其實到這裡梨白是覺得宋代的人腦迴路也是夠「清奇」的,這咋都定好了才想著見個面,轉念一想封建社會下的閨閣女子如果沒有「定下來」,無故看了應會影響名聲。不過還好,即便到了這一步,雙方還是有「迴旋」的餘地。
想要相看的話,「男家親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釵子插冠中,謂之『插釵子』;或不入意,則留一兩端彩段與之押驚,則此親不諧矣」。萬惡的舊社會啊,對女子多麼的苛刻啊,就像是被人挑揀的大白菜,看中了插釵子,看不中送一兩匹彩段壓驚,這親事就此作廢!若是大戶家的小姐還好,名聲壞了也能在家混吃混喝一輩子,或者乾脆低嫁,可這要是貧苦人家的女兒,以後估計是不好嫁人了!
媳婦看了很中意,釵子也插了,媒人就開始「遊走」在男女雙方家,商定下定的日期了。即便是現代社會,「媒人」在有的時候、有些地方還是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據我所知,北方一些地區的農村,如果男女雙方要是通過「媒人」認識,「媒人」便是貫穿他們定親、結婚各個環節的中間人,事成了就是在婚宴上也要坐主桌,拿紅包的。
02、「Yes,I do!」之後的婚嫁大禮
宋朝的媒人是一隻職業,有等級之分。遊走在上流社會的上等媒人,「戴蓋頭,著紫背子」;中等媒人「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涼傘兒」,這些人專門為平頭老百姓拉親說媒。媒人必須是兩人同行,待男方下了定之後,媒人便開始在雙方家庭中傳話。兩家走動也要像姻親一般,適逢節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些應景兒的禮物,女方則是會通過此機會回贈一些自己做的食品等等。
雙方走動多了,自然就熟絡了,再接下來雙方就得過明路了,男方家要準備下彩禮,和女方家商定成親日期,然後便是過大禮!
宋朝的婚禮從前一天就開始忙活了!男方家在婚禮前一天或者當天早上「下催妝冠帔花粉」,女方家會回送「公裳花幞頭」。女方的家人要在成親的前一天去男方家「裝飾」新房,像是鋪設婚床,掛上喜慶的幔帳,擺放嫁妝等等,兩家又是一頓寒暄,這可比現在婚前雙方親家見面機會多多了!
繁文縟節之後便是更隆重的繁文縟節,婚禮當天,一如正午陽光團隊另一部宋朝題材大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演繹的那般,男方家吉時抬著花轎或者迎親車馬出發,一路吹吹打打在女方家門口停下。這時候呢,男女雙方已經是一家人了,女方賣力地招待姑爺和來的客人,一番熱鬧下,「鼓樂隊」奏樂催妝,女方拜別父母上轎!
上了轎之後還會有個「小插曲」,新娘上轎之後,轎夫們都「不願」啟程,直到收到喜錢,這叫「起擔子」,這和咱們現在給婚車司機塞紅包是一個道理,圖喜慶!
和現在不同的便是「攔門」,現在咱們「攔門」是象徵性攔一下男方,不讓他那麼「得意」將女方娶回家,而宋代的「攔門」則是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之後,隨行的人和男方家的親友紛紛索要賞錢和禮物,這是「阻攔」女孩子進家的節奏啊!這要放到現在,估計脾氣不好的就原路回娘家不嫁了!
新媳婦從馬鞍、草坪以及秤上跨過之後,就會坐到娘家裝飾的幔帳中,這叫「坐虛帳」,也叫「坐富貴」!女方家送親的親友喝過三杯酒,就要走了。接著便是新郎春風得意地和賓客們喝三個,然後「高坐」在中堂木塌的椅子上,今天他最大!之後便是和新娘的姨母、母親各喝一杯酒,才能下坐。
新郎確實要入洞房了,卻是要相對著去家廟告訴祖宗成親的好消息,之後才是對拜大禮。男女雙方一個面向左,一個面向右,湊熱鬧的婦人們就開始拿著金錢彩果「砸」他們,這叫「撒帳」;之後男女雙方要各貢獻一縷頭髮和緞帶、釵子什麼的扎在一起,這叫「合髻」,大體就是白頭到老的意思;
再接著就是流傳至今的「交杯酒環節」,這古人啊還是相當迷信的,他們就把喝完交杯酒的酒杯和花冠擲到床下,如果酒杯就一正一反就會被認定為「大吉」,周圍的人會紛紛道喜,我估計應該有人是在家「練習」這個的。
之後幔帳就會被掩上,新郎則被簇擁著出去喝酒。轉眼間第二天了,新娘子五更的時候就得起來,對著中堂行跪拜禮,這叫「新婦拜堂」,之後便是見長輩,送些自己做的鞋襪或者花布,長輩也會答謝回贈。
女婿到嶽父家叫做「拜門」,有排面的第二天就可以回去了,沒排面的三天、七天後帶上禮物再回去也行。待在老丈人家吃好喝好之後,嶽父還得準備「鼓樂隊」和禮物敲敲打打地把女婿送回去。
成親後的第三天,女方家要往男方家送彩緞、油蜜和蒸餅,這叫「蜜和油蒸餅」,圖的就是小兩口的日子蜜裡調油,蒸蒸日上!娘家人也會到女婿家做客,這叫「暖女」,第七天還會把女兒接回家!
大家以為這就完了嗎?錯了!結婚滿一個月之後,要舉行一次大的親朋好友聚會,以示慶賀。所以西方來的什麼「周年慶」那也叫浪漫嗎?咱們第一個月就得慶賀!這叫「滿月」!在之後雙方家庭就是姻親間的來往了,禮數回歸簡樸!
03、梨白有話說
從宋朝婚禮的記載來看,很多習俗都被保留、延續了下來,現在我們國家漢族的傳統婚禮雖較與古代有所簡化,但整個流程看下來依稀還可以看個大概!
不得不承認在宋代結個婚是需要些體力的,更何況還是嫁了兩次的曹皇后,佩服啊!在古代成親那結是兩姓之好,對於男子更有「小登科」一說!想想曹皇后一嫁的丈夫,不願意還戴著花呢,可見對於婚姻的重視。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梨白還會和大家分享更多的宋朝風物、習俗,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大多為《清平樂》劇照,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宋史》
《東京夢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