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微信月活帳號數量達 11.12 億,每天發送 450 億次信息,成功連接 4.1 億次音視頻通訊。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 (2019)》,截至 2018 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 8. 29 億。從一個線上的即時通訊(IM)軟體到逐漸成為連接線上線下日常生活的國民級應用,微信用了 8 年時間。
2011 年 1 月,張小龍和他 10 個人的團隊在 iOS、Android 和 Symbian 系統上推出了微信 App。當時的微信只能發送文字信息,作為一款 IM 軟體,微信在它的前輩 QQ 移動版面前,除了簡潔之外並沒有任何優勢。直到 2011 年 5 月,微信上線了語音消息功能,結合後續推出的「搖一搖」功能,微信用戶群第一次有了顯著增長。到 2012 年 3 月,微信用了 433 天,贏得第一個 1 億用戶。
初代專注於即時通訊的微信
2012 年 4 月,朋友圈上線,微信從此突破了即時通訊軟體的單一定義,步入社交媒體領域。4 個月後,在日後顛覆了國內的媒體生態的公眾號上線,彼時的微信,在誕生一年半後,已經完成了「生於社交,走向媒體」的迭代,而它並未停下前進和創新的腳步。
到了 2013 年,微信支付應運而生,和支付寶同場競技,搶佔用戶電子支付的入口。那一年,微信把二維碼貼到了大江南北。春節期間,微信根據中國文化推出了「紅包」功能,吸引到大量用戶綁定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繼而對支付寶有了後發優勢。它們的競爭,也讓中國因此走在了行動支付和無現金化的前列。如今,購物、出行、搜索、問詢……「掃一掃」成了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交互行為。從小商家到政務廳,通過二維碼結合公眾號,微信打通了線上通訊和線下生活服務平臺。
也正是因此,為了拓展微信的服務屬性,2017 年微信「小程序」上線,兩年時間,據微信的統計,小程序已覆蓋超過 200 個細分行業,服務超過 1000 億人次用戶,年交易增長超過 600%,創造了超過 5000 億的商業價值。
語音消息、朋友圈、公眾號、微信支付、紅包、小程序……八年時間,微信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 IM 軟體的定義,通過圍繞著一個個功能進行產品迭代,微信逐漸成長為橫跨通訊、社交、媒體、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平臺。它改變了許許多多的行業,也改變了你我的生活方式。微信即是工具,也是平臺,如何肩負起一個「國民級應用」的社會責任,給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將是微信未來將要思索的方向。
回顧中國網際網路,上一個接近 10 億活躍帳戶數的 IM 還是二十年前誕生的 QQ。作為微信的「兄弟產品」,QQ 沒能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截止到 2019 年,QQ 的月活躍帳戶數為 8.23 億,與微信相差近 3 億。但就時代統治力而言,QQ 這個現象級產品在 21 世紀之初也是無人可及的。
從 OICQ 到騰訊帝國
1999 年,一個名為 OpenICQ2000(簡稱 OICQ)的網上聊天工具上線,「ICQ」原意為「I seek you」,騰訊在 ICQ 前加了一個 O(Opening),OICQ 取意為「開放的 ICQ」,而它正式的中文名稱則叫「中國網絡尋呼機」。
OICQ 1999 年版本
在 web 1.0 的聊天室時代,儘管 ICQ 開創了「即時通訊」的概念,但把好友信息保存在主機的 ICQ,在當時家用電腦普及率極低的中國寸步難行。而 OICQ 結合了 BP 機呼叫功能、聊天室、一對一窗口對話三種通訊方式,最重要的是 OICQ 把用戶資料儲存在伺服器,通過 OICQ 號碼就可以跨電腦登陸。OICQ 迅速席捲了中國網際網路,也被 ICQ 母公司美國在線(AOL)發了律師函。2001 年,OICQ 被迫改名為 QQ,一個類似字母 Q 形的企鵝形象和朗朗上口的產品名稱,就此 QQ 坐上了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社交產品的第一把交椅。
在當年網上衝浪裡,喜聞樂見的 QQ 頭像
2000 年千禧年時,12.95 億中國人中,有 1.8% 即近 2331 萬人接入了網際網路。2001 年 2 月,QQ 註冊用戶數就有 2000 萬。
在網際網路還停留在門戶爭霸的時代,騰訊憑藉 QQ 這款通訊軟體積攢的用戶量,建立了騰訊網,馬化騰用「門戶+IM」的模式,利用 QQ 平臺主動把新聞投遞給用戶,當新浪、網易、搜狐苦於在頁面設計廣告時,騰訊在 QQ 中加入一個新聞彈窗,讓所有 QQ 用戶「登錄即接收」。在 2001 年,騰訊網成為中國排名前三的網站。
此後,圍繞著 QQ 號逐漸形成了「QQ 生態」,QQ 從即時通訊延伸出了 QQ 遊戲、QQ 秀、Q 幣、QQ 會員、QQ 空間等服務。隨著家用電腦和寬帶的普及,QQ 快速吸納了大量的年輕用戶,騰訊公司也在這些衍生服務中扭虧為盈,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的龍頭企業。而在 MSN 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後,QQ 則通過本土化、娛樂化、社區化幾個方向的改進,吸納了 MSN 的用戶,在 2005 年 - 2010 年期間快速成長為覆蓋全年齡段的中國網際網路第一社交產品。
在微信出現之前,QQ 是中國網際網路即時通訊霸主
然而,隨著微信的崛起以及用戶群體的成長,QQ 的用戶層也發生了改變。如今的 QQ 憑藉著功能複雜、玩法繁多、更私密化,進而重新在青少年群體煥發生機,同時 QQ 也成為了騰訊系產品中的「萬能鑰匙」。
比起架構了電商帝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系的產品在當代網際網路生活中更像是「無處不在」。文娛領域有騰訊視頻、微視、QQ 音樂、騰訊動漫;資訊領域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騰訊體育;工具類的 QQ 瀏覽器、QQ 郵箱、QQ 輸入法、手機管家、應用寶、騰訊地圖;遊戲領域的王者榮耀、QQ 遊戲、奇蹟暖暖等一系列從 PC 到手機遊戲等龐大的遊戲矩陣……儘管微信已經超越 QQ 成為騰訊系最具影響力的產品,但 QQ 號比起更私人、更常用的微信號,它作為一個年代久遠,如今可能已經被邊緣化的「網絡身份標識」,在騰訊更強調文娛的版圖中更可能作為用戶入口的第一選擇。
騰訊系產品
從「中國網絡尋呼機」的 OICQ 到微信,中國的即時通訊軟體從傳遞信息的工具,通過本土化的改良,發展成了集交流、資訊、娛樂、服務、搜索等一體化的綜合平臺。即時通訊工具不像是沒落的論壇或被淘汰的硬體,它們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新換代。因為「即時通訊」的需求不會消亡,那麼為滿足這些需求而生的 IM 工具也將會生生不息。
既然微信能後來居上跑贏 QQ,誰又不想顛覆微信呢?
編輯:克裡斯
題圖:視覺中國
點擊「閱讀原文」前往特別專題頁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