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鄉野奇談系列。
作者申明:傳承民間文化,說出魅力故事。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節等。更與現實生活無關,請理性、正確地欣賞故事。
她從小就愛吃麥芽糖,小時候母親每次買回來,都會笑。這次,她卻哭了,麥芽糖買回來了,可母親卻沒回來。看著手中被浸紅了的麥芽糖,她好想,如果自己不愛吃,那該多好。一年的分別,怎想會以這樣的方式見面。每一次思念,母親都會去買一塊,因為她知道,糖攢夠了女兒就回來了。可母親怎麼會知道,糖攢夠了,女兒回來了,自己卻丟了。
「小莉,快吃吧,這恐怕是你母親最後的心願了。」父親的話有些哽咽,卻字字如針,深深的刺痛小莉的心。也不知是因為太過悲傷還是愧疚自責,小莉的手緊緊握著手中的麥芽糖,不自覺顫抖著。仿佛用了很大的力氣,手上都有些蒼白,與手中被浸紅了的麥芽糖,一紅一白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好像這樣,躺在床上的母親就能醒來一樣。
原來前幾天母親得知小莉要回來,一個人跑到鎮上買麥芽糖。可能是天意,偏偏小莉最愛吃的那家關門了。可母親就是執著,東打聽西打聽,終於在快要天黑時找到了那個賣麥芽糖的老闆。那一整天母親一口飯未吃一杯水為何,馬不停蹄的從城南走到城北,為的竟然是小小的麥芽糖。我們不懂,可能等到了為人母的時候,或許會明白吧,這就是母愛。
也就是回來的路上,可能是跑了一天的緣故,又困又餓,一不小心滑倒滾到水壩底下。好在水塘乾枯了,如果有水的話,母親當場就得沒了。在農村傍晚哪有人出門,就這樣母親暈倒在大壩底下幾個時辰,終於被發現了。等送到醫院,醫生一個勁搖頭說太遲了。
但即使是這樣,母親手中的麥芽糖也未鬆開。小莉輕輕為母親擦臉,緩緩換上早已準備好的壽衣。老家的規矩就是如此,女兒必須要在母親走前換上壽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忽然一個身影闖進屋子裡,來人不是奶奶還能有誰?
小莉有點討厭奶奶,因為她總是說母親的不是,現如今母親不行了,小莉從她眼中並沒有看到悲傷。更讓小莉不解的是一連2天不見的奶奶,咋抱個大公雞來了?於是小莉哽咽的說道:「奶奶,你別鬧了,娘壽衣都穿上了,你還抱著個大公雞幹嘛?」
奶奶沒說話,而是把大公雞一下子塞到小莉懷中後,轉身就去扒母親身上的壽衣。在農村,如果母親沒能穿上女兒給的壽衣就走了,是大不敬,非常不吉利。小莉驚呆了,還沒來得及說話,隨著壽衣被脫下後,小莉懷中的大公雞突然精神了起來,竟然「喔喔」的打了一聲鳴。
此時只見奶奶鬆了一口氣道:「小莉,等雞叫,還有2聲,你媽就會好起來。」果不其然,大公雞又是一聲叫喚,隨之母親的臉上竟然隱隱約約有一絲紅潤。小莉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可是這第三聲大公雞就是不叫,「不應該呀?這可是6年的老公雞,而且還是吃了蜈蚣的公雞,應該烈的很,怎麼開始蔫了?」可不是嘛,小莉只見這大公雞眼皮子打架差點睡著了。
頓時所有人都急了,奶奶見狀,趕緊上手一根一根從雞上拔毛,還不忘囑咐小莉不停喊母親的名字。也不知道這辦法真有效,還是巧合,公雞終於打鳴了。這第三聲一出,母親就有了反應,臉色雖然還是蒼白的,但明顯感覺到她的眼睛在動。
「還愣著幹什麼?快去把大公雞燉了,給你媳婦喝,喝了就會好。」奶奶看著一旁不知所措的父親說道。這人世間竟然有如此稀奇古怪之事,小莉不解一個被醫院退回來的人,怎麼就被一隻大公雞給救活了?
奶奶說這是因為你媽摔跤後掉了魂,所以需要用大公雞找回來,且必須是吃了蜈蚣的烈公雞,也就是發瘋的公雞。在農村的人都知道,有些公雞吃了蜈蚣之類的東西後會啄人,奶奶說的就是這種,而且年份越長越好。
說實話小莉怎麼說也是個有文化的人,怎麼會相信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心想肯定是醫生看錯了,或者母親自己挺過來了,只不過這種想法連她自己都不相信。後來她也問過母親,母親說就記得自己一直在水壩底下不能動,過了很久就像一個月一樣,忽然看見岸邊有隻大公雞在叫,母親好奇就跟了過去,直到自己醒來。
好了,這篇關於大公雞的故事講完了,本故事來源於網友口述,關於此類的故事有很多版本,相傳公雞和大黑狗屬陽氣很重的動物,能招魂。如果身在農村的小夥伴肯定經歷過喊魂,有的地方就是要抱著大公雞或者牽著黑狗喊。當然,我們要相信科學,這只是個故事而已,大家理性看待哦。
溫馨提示:山野奇談民間事,用盡半生寫紅塵。好聽的故事,好看的文,感謝您一直以來的陪伴,接下來的故事更加精彩。故事雖好,但切莫與現實相照應,當真不得。
本故事屬民間文學作品,杜絕封建迷信。配圖來自網絡,需要請聯繫刪除。了解民間文化,從欣賞故事開始。有您喜歡,才有半杯水作品存在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遺落民間的精神瑰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