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實驗盡人皆知。面對滾燙的開水,巨大的痛苦會讓青蛙一躍跳離危險;但在舒適的溫水中,青蛙卻喪失了警惕意識,最終在危險到來之時失去逃生能力。「溫水蛙」可悲又可憐,但仔細思量,「溫水」的舒適又有幾人能抗拒?漸變的「水溫」又有幾人能察覺?
蘇軾在《晁錯論》中提到:「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舒適的「溫水」正如表面上「治平無事」的大環境,但緩慢提高的「水溫」正如「不測之憂」。在安逸的環境中喪失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弱化了拼搏實幹的鬥爭精神、摒棄了開拓創新的進取勁頭,只會在挑戰降臨之際喪失應對能力,淪為可悲又可憐的「溫水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可謂言之鑿鑿、振聾發聵。建黨98周年以來的砥礪奮進、執政全國70周年以來的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昂首闊步不斷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巨大的發展成就讓民族復興夢想的「彼岸」與現實的「此岸」從未像今天一樣接近。但必須要看到,新時代長徵路上,雖然血雨腥風過去了、刀光劍影遠離了,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已進入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關鍵階段,「黑天鵝」頻發、「灰犀牛」不斷,風險的表現形式愈來愈複雜、挑戰的潛在影響愈來愈深刻。廣大黨員幹部必須要增強「見於未萌」的預見力和洞察力,強化憂患意識、提升鬥爭精神、培厚實幹情懷,既要珍惜維護安定團結的「大環境」,又能洞察潛在細小的風險苗頭。對「水溫」之變時刻保持警惕,才能科學預判、有效調度、及時應對現實風險。
要多學應變之策,強化理論武裝。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領導幹部必須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洞若觀火、對發展的趨勢心知肚明、對事態的走向了如指掌,如此才能科學預判、臨危不亂、指揮若定。如此能力從何而來?關鍵還是在於一個「學」字!強化理論武裝、培厚思想土層,通過全面深入系統的理論學習樹立大局意識、全局觀念,才能提升知變應變的主觀自覺。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終生必修課,堅持學思踐悟統一、知信用行融合。把穩思想之舵,行穩前進之舟。如此才能處於「溫水」當中不迷、面對水溫之「升」不亂,在艱險複雜的環境中「亂雲飛渡仍從容」。
要多探生變之源,深耕實踐調研。「問題在天上,根子還是在地上。」正如莊稼的生長離不開土地,問題的產生也離不開基層。探究問題根源只能到基層、到一線、到現場去挖掘。作為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要用好調研這個有力武器。能夠撲下身子沉下心帶著為民解憂的情懷和真抓實幹的擔當深入到基層去。「兩腳粘泥,額頭冒汗」,多到田間地頭轉、多到村頭炕頭坐、多到廠房車間走,多看「現場直播」、多聽「群眾專訪」才能「心中有數、腳下有路、手中有牌」,把「苗頭性」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把「傾向性」風險制止在初始之時。杜絕「小事託大,大事託炸」、防止「事態升溫、焦點熱炒」,才能用最小成本防範化解各種風險,維護安定和諧的社會大局。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正如箕子見到「紂為象箸」,便已預料到「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的嚴重後果。共產黨人肩負民族復興大業,使命光榮、任務艱巨、干係重大,必須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挑起肩上重擔,用「望遠鏡」看方向、用「顯微鏡」查風險、用「多稜鏡」看問題。跳出「溫水」測「水溫」,才能精準把握時代脈搏、感受社會心跳,更好的推動社會發展。
【英雄帖】黨的十九大報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對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為充分發揮黨建的重要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發現問題、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凝聚全社會的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將緊扣當前熱點話題,及時推出精彩評述,傳遞黨建聲音,創辦全新品牌欄目《黨建評》。期待與您相約這一獨具特色的平臺,表達觀點、展示風採,激揚文字,抒發黨建情懷。欄目投稿郵箱:pinglun@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