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低層次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高層次的情感需求逐步顯現並成為主導。而人類作為情感性動物,在不斷的前進過程中,情感需求也時時發生著變化。
與過去的物質消費相比,圍繞寵物的情感消費是一種彈性更大的持續性消費行為,擁有巨大的容量和上升空間。國內更是誕生了諸如波奇網、狗民網等優秀的寵物服務平臺。
就像賈伯斯說的那樣,「情感經濟」將取代「理性經濟」。那個基於技術致勝的時代早已被如何「與用戶產生情感共鳴」和怎樣「製造讓用戶難忘的體驗」所取代。簡單勝過複雜,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平臺,不是標準,更不是企業所謂的什麼戰略,需要的只是能夠讓他們滿意的產品而已。
寵物情感經濟的誕生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孤獨不僅來自身邊無人,更是因為無法與他人交流重要感受。網際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被線上聊天取代,線下生活全面陷入對於孤獨的焦慮。
而寵物擁有可愛軟萌的外形與天真無邪的內心,能夠恰到好處地觸動與撫慰現代人感情深處的缺口,並引導相關消費行為的產生。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起源於日本的「貓咪經濟學」又一次被現實驗證。事實上,貓咪經濟學的背後是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的孤獨感的釋放和情感的寄託。
分析「吸貓人群」的特徵便不難發現,「吸貓者」大多數為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輕人和「空巢老人」。因而「擼貓」本身是充滿孤獨感的人群對於情感需求的替代式滿足,寵物情感經濟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寵物情感經濟的蓬勃發展
數據顯示,在2015年,貓咪總共為日本GDP貢獻了約2.3萬億日元,甚至遠遠超過了日本國民偶像AKB48的565億日元。
實際上,寵物行業的發展是存在其內在邏輯的。眾所周知,中國獨特的家庭結構即老人、上班族和獨生子女,這就決定了飼養寵物能夠滿足三代人不同的需求。一方面,老齡化已成為中國不可避免的趨勢,飼養寵物則成為解決孤寂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也使孩子們把寵物當作自己的夥伴,飼養寵物成為培養孩子愛心和責任心的一種手段。而對於上班族來說,飼養寵物則成為緩解城市快節奏生活、釋放壓力的途徑。
如果考慮到中國人收入的快速提高,使得飼養寵物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寵物價格又逐步平民化,因此,寵物進入普通家庭也成為普遍的事情。
同時也要看到這個行業的巨大潛力,雖然寵物行業在中國剛剛起步,但整個寵物行業產業鏈相對複雜。可以說人類需要的,寵物也需要,人類不需要的,寵物依然需要。比如人類面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需要,寵物也需要。人類不需要寄養等服務,但是寵物是需要的。可以看到,寵物經濟是一個繼旅遊經濟、體育經濟之後在中國新興的一種經濟業態。
此外,像是在日本,以寵物為賣點的體驗式商業不僅僅只有寵物咖啡廳這麼簡單。在日本的永旺夢樂城城幕張新都心店、東京六本木新城等商業項目均設立了寵物專區,為寵物的健身、醫療、寄宿、交友提供的各類專項服務。由於帶寵物逛商場的人越來越多,日本商業地產聚焦體驗經濟的做法是全面推行寵物經濟,包括六本木新城在內的所有的主題商業、公園等,都設有寵物專區,在商場的後門和側門提供專門的環境和服務,包括寵物美容、寵物玩具專區、寵物廁所等。
除了寵物商業外,近年來,很多西方國家在每年的6月下旬都有一天是帶寵物上班日,包括谷歌、亞馬遜在內的不少公司都有這個慣例。而據相關媒體報導,有些公司甚至可以天天帶著自己的寵物上班,這一現象,也與美國人喜愛寵物密不可分。
撬開千億市場的「孤獨」
消費升級的時代,人們購買商品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使用價值,更多時候是購買一種情感上的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在滿足最底層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之後,便開始追求歸屬感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物質極度豐盛的現代社會,大部分90後、95後面臨著更多的情感需求。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高達兩億,其中8成左右是年輕人。此前曾有調查指出,當代的年輕人72.19%在外地生活,其中61.47%的人會感到孤獨。因而「孤獨經濟」成為許多行業的新方向。
對於孤獨感愈發濃烈的年輕人來說,寵物的陪伴則會讓他們獲得安全感以及被需要感的滿足。因而,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年輕消費者在寵物相關的消費上也更加注重感性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寵物情感經濟實質上是「孤獨經濟」的一種延伸,因而對於寵物經濟賽道中的企業們而言,感性品牌價值的塑造將成為打造企業品牌壁壘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對寵物醫療、服務等偏線下的賽道而言,感性價值導向下,除了對寵物本身的關注之外,讓寵主感到服務的溫暖與貼心才是用戶留存的關鍵所在。
但其實無論是寵物經濟還是情感經濟,實質上是由解決人孤獨狀態而衍生的情感經濟形式,因而由感性價值驅動的消費行為則成為寵物經濟賽道增長的機遇,而在以營銷為核心驅動的寵物經濟中,從用戶體驗出發,在做好產品與服務的同時發力情感營銷,才是構築核心品牌壁壘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