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錢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從喜羊羊到小豬佩奇,兒童內容IP形象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影視、玩具、啟蒙教育的市場上。其中,源自日本的「巧虎」已經被不少家長定義為兒童教育IP中的頭部品牌。巧虎以動畫片《樂智小天地》為核心產品,塑造了「巧虎」這一形象,進而衍生出了生活用品、益智玩具、線下活動、舞臺劇以及早教中心等一系列同IP的銷售商品及線下服務。
不過近日,有多位家長向中國之聲反映稱,位於北京市豐臺區角門東銀泰百貨商場內的「巧虎KIDS」早教機構突然宣布破產,相關負責人已經失聯。這也致使400多名學生家長蒙受損失,損失總金額達到了數百萬元,有網友戲稱,「巧虎KIDS」這是要跑路嗎? 那麼,這家教育機構為何會突然破產,事件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
王女士家住北京市豐臺區,去年9月,她給三歲的孩子報名了家附近商場裡的「巧虎KIDS」早教中心。王女士告訴記者,此前家人就會經常給孩子訂購一些「巧虎」的產品,孩子也十分喜歡,出於對大品牌的信任,她花了21000多元一次性購買了120節課的課包。王女士說:「我(孩子)從六七個月大就開始訂購巧虎的玩具,孩子也特別喜歡巧虎。我們家住的離銀泰也特別近,經常去銀泰玩,看見銀泰裡邊有一個巧虎KIDS的早教中心,孩子特別喜歡,也方便老人每天都帶孩子過去,所以我們就在這報名了,花了21000元報了120節課的課包。」
從去年9月開始,王女士或者家人每周都會帶著孩子去這個早教中心上課。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包括早教中心在內的教育培訓機構從今年年初開始暫停了線下的課程。王女士稱,線下停課期間,在早教中心工作人員建立的微信聊天群裡經常會有老師和學生家長互動,並沒有察覺有什麼異常。王女士說:「(疫情)期間他們老師也一直在班級群裡跟我們有互動,發那些視頻,也開直播,後來還讓我們報那些線上課程,所以是我這邊其實一點都沒有懷疑他們,覺得他們一直都在正常運營。」
但是在今年的8月5日,王女士卻在家長群裡突然看到了早教中心發布的通告,通告稱,由於公司現金流不能支撐公司運營,公司已經向有關部門提出破產申請,並且,公司已經於7月31日經股東會決議中止經營,現已組成破產清算組進行清算。王女士說:「工作人員留了一個電話,我們就打這個電話,反正也打不通,後來工作人員就在微信群裡又告訴我們說找他登記,我們就給他登記了孩子的姓名電話等等,其他的我們真的也就沒有辦法再跟他們取得任何溝通了。」
記者也多次撥打通知上留下的聯繫電話,但是截至發稿前,都沒有人接聽。就此事,記者也聯繫了巧虎的官方客服。
記者:線下的這些巧虎KIDS中心是和您一家的嗎?
工作人員:巧虎KIDS中心是我們公司授權,由上海鯡魚寶寶(教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運營的。這個是我們公司冠名授權的,由對方公司運營。
對於北京豐臺的這個早教中心因為資金問題申請破產,工作人員表示已經知曉,但並沒有給出解決的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鯡魚寶寶教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創立於2006年,是一家針對0-6歲嬰幼兒教育的早教機構。該公司是巧虎產品的母公司——日本倍樂生公司在中國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也是「巧虎KIDS」在中國大陸地區特許經營商。
就此事記者也聯繫了上海鯡魚寶寶教育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但同樣沒有得到回應。
根據家長與早教中心此前籤訂的合同,落款方為北京啟樂星銀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巧虎KIDS的加盟商,而這家公司在今年的7月16日完成了變更,公司名稱變成了北京思凱文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500萬元變成了10萬元,法人也進行了更換。
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認為,公司之所以突然進行了變更,其意圖可能是要避免前法人承擔股東責任、減少債務清償責任。韓驍表示:「司法實踐當中的一般法院有可能存在認定他抽逃出資的這種行為,要求其補足。但是,破產是每個公司應有的一個權利,所以目前看他還沒有進入破產程序,暫沒發現他違規的地方。」
發現早教機構跑路,作為消費者,除了糟心和無奈,到底有沒有辦法挽回損失?行業監管又該如何加強呢?
韓驍指出,部分教育機構如果以出售課程為由取得家長高額預付款、實際並無進行課程銷售和機構經營情形的,可能涉嫌詐騙罪,有變相為第三方金融機構攬客等行為(推薦使用貸款公司分期付款項目)的,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他建議,消費者儘量在選擇培訓機構時就要仔細甄別。韓驍表示:「首先第一點我們建議消費者要在籤訂合同前選擇有資質有信譽的培訓機構,通過正當途徑進行付款,同時索要發票。其次,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8月印發的《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要求,培訓機構一次收取的時間跨度超過三個月的費用是不允許的,所以一旦發現這種預付費超過三個月的建議進行舉報處理。同時,一旦發現這種跑路的行為,首先應該及時跟清算組局法院進行聯繫,申報債權進行登記。其次,可以聘請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進行介入進行調解。第三個手段可以通過法院進行起訴處理,要求解除合同,退回相應的退款。」
其實,近年來,無論是火熱發展的健身行業還是教育培訓機構,這類預付式的消費機構出現跑路的情況並不少見,該如何加強監管?韓驍建議,一定要嚴格審查資質,同時也要加強市場監管的巡查力度。韓驍表示:「有關部門我們也建議從資質入手,在註冊時對實際資本進行一個調查和確認,從市場的入口對於這種短平快的撈錢行為的進行防護。其次,我們建議嚴格審核辦學資格,建立健全行政監管、信用管理以及行業自律相關的制度,建立社會教育培訓的一個監管體系。第三個層面上說,我們希望加強市場監管的巡查力度,多部門合同作戰,工商稅務定期、不定期的進行相關的專項檢查,然後對這個年審也進行一個監測,最大限度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