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翻閱珍藏的老照片,再次與老屋的灶臺邂逅,這是多年前家中「灶腳」(廚房)發生大革命,用上清潔、廉價的新能源後,特意拍攝作為留念的。與老照片深情對視,昔年徐徐升騰的嫋嫋灰白炊煙,仿佛在我眼前繚繞。
改革開放初期農家「灶腳」
我老家在東山島農村,改革開放前,每個農家的「灶腳」用磚石砌著一個約2平方米的固定大灶,上面擺著大鼎小鍋,灶臺豎起一支高高的煙筒直通屋頂,過年時鄉親們習慣在塗成紅色的煙筒貼上一張寫著「司命灶君」的長方形聯語。每天三餐的嫋嫋炊煙就是農家人燒柴草時從煙筒中冒出來的。如果您看過老故事片《小兵張嘎》,就會想到張嘎堵鄰居家煙筒的惡作劇,煙筒被堵,那煙就會從煙筒往屋裡倒灌。其實,遇到大風天氣,煙筒被風灌入,人在灶口也會被嗆得不住咳嗽甚至兩眼飆淚,所以每個農家的「灶腳」四壁都燻得如上了一層黑漆似的。
那年代,農家人除了煮飯燒水,還要燒豬飼料,「灶君」整天忙個不停。海島燃料緊缺,不挑食的「灶君」什麼都吃,只要能夠點燃的東西一概來者不拒,有時候沒辦法連牛糞幹也得吃。「灶君」食量很大,每家每戶都要有個草間備料,開火前,灶前都先要堆放許多燃料,一不小心便引起火災。遇到潮溼天氣,燃料溼漉漉,煮一頓飯別說有多費勁了。計劃經濟年代,煤炭必須憑票,只有機關單位、城鎮戶口才能夠享受定量供應的待遇,而農家人只能望煤興嘆。
改革開放前,廚房的廚具沒幾樣,屋梁、牆壁上垂下用樹丫做成的幾個吊鉤,吊著搖搖晃晃的竹籃。盛飯的鍋是陶瓷的,蓋稀飯的鍋蓋是木製的,怎麼也蓋不嚴實。逢年過節煮的乾飯,則用碎布七拼八湊縫製的飯巾蓋上。那時農家人不知何謂味精、雞精?灶臺常年放的是自家用臭魚爛蝦醃製的「魚汁」和幾個裝著鹹芥菜、鹹蘿蔔乾、小鹹魚的罈罈罐罐。遇到飯鍋破了,如果沒有師傅進村,只好用一些土辦法將就著使用。由於燒的是柴草,過些日子鍋底就會結一層厚厚的黑炭灰,農家人有的用刀刮,有的把它倒扣,然後用鋤頭剔除,因而把臉弄成黑麵包公是經常的事。
改革開放前十年,海島農家人才開始由燒柴草改燒煤炭,我家的「灶腳」也跟著首次「革命」。這時候,磚石砌的「灶君」退休了,逐漸被冷落一旁。但是煤炭沒有柴草那麼容易點燃,要藉助木炭等引燃物,每一次生火往往令人生氣,最擔憂的是爐火滅了,孩子要上學,大人要出工,等著重新「起火」的焦急心情就像火在心中燃燒。另外,燒煤球產生的氣體不但影響人的健康,而且對家用電器腐蝕損壞很嚴重。
當改革開放進入第二個十年時,我們與許多海島家庭一樣用上了液化氣爐,實現了廚房又一次「革命」,當時有的家庭嫁女兒,還將液化氣爐當作時髦的陪嫁品。液化氣的出現,讓無數家庭告別了煙燻火燎的爐灶和原始的炊具。
歷史的快車駛入了上世紀90年代,電磁爐悄然進入了廚房,與液化氣爐平分秋色,它以其輕便、無汙染、經濟實惠、熱效率高諸多優點備受人們青睞。喬遷新居,廚房裡,除了電磁爐、微波爐等先進灶具,電飯煲、消毒櫃、攪拌機、電壓力鍋、抽油煙機等廚具一應齊全。每逢家中來客,半個小時工夫就可以烹製出好幾道菜,客人倘若想吃火鍋,舉手之勞就可以把電磁爐移上大餐桌,賓主圍坐在一起邊吃火鍋邊看電視節目,可謂精神、物質享受兩不誤。6年前,筆者廚房還添置了「格力」落地式空調機,愛人一邊幹活一邊享受「酷狗」音樂。
就在本文即將完稿時,「叮噹」一聲門鈴響了,快遞員送貨上門,拆開一看,是在廈門工作的兒子網購一臺掃地機器人。兒子發來微信說,這「傢伙」價錢不菲,但它每天能定時自動打掃家裡30平方米的廚房和近百平方米的大廳,然後自動回到原位充電。
親歷40年來我家廚房的幾次變化,印證了時代的變遷,也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來海島人生活的巨變。老伴感慨良多,禁不住學著寫了一首小詩讚頌:「改革開放四十年,『灶腳』進步趕西洋。廚娘勞動得解放,農家生活比蜜甜。」(林長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