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說起源,不在八三年。
早在五六年,電影大聯歡。
很少有人知道:
咱們國人第一臺留下影像的春節晚會,不是1983年的電視春晚;
而是早了它27年,出現在電影裡,
它就是1956年的《春節大聯歡》。
沒假唱、沒領掌、沒廣告,
有驚喜、有創意、有歡笑……
要不是在紀錄片倉庫裡邊溜達,我還真不知道:
這臺古董級春節晚會裡面,有那麼多寶藏。
一、1956年《春節大聯歡》,演員、嘉賓、主創都有誰?
先來說演員陣容。
那可真是「群英薈萃」,拒絕「蘿蔔開會」:
越劇大師:徐玉蘭、王文娟
評劇大師:新鳳霞
京劇大師:周信芳、梅蘭芳
相聲大師:侯寶林
歌唱家:周小燕、郭蘭英
……
個頂個都是響噹噹的大腕兒,可惜如今在世的已經不多。
再來看嘉賓:
文聯主席:郭沫若
作家:老舍、巴金、周立波
科學家:錢學森(剛回國三個月)
數學家:華羅庚
電影演員:白楊、趙丹
再看主創人員名單:
總導演:張駿祥。
這個名字我不熟,只好通過百科來了解他,原來是一位新中國電影的奠基者: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美國耶魯大學戲劇研究院。
2年前,他是電影《雞毛信》的編劇;
3年前,他跟花腔女高音周小燕結婚,也就是壓軸節目大合唱的領唱。
4年前,他導演的電影《翠崗紅旗》上映。
8年後,他執導了傳記電影《白求恩大夫》。
1995年,他主編的《中國電影大辭典》出版。
執行導演有四位:林農、謝晉、岑範、王映東。
第二位大家熟悉:謝晉,1986年電影《芙蓉鎮》的導演。
謝添的角色是舞臺監督,1979年的電影《甜蜜的事業》是他導演的。
兩位當時還很年輕,離成名成腕還有很多年。
晚會當然少不了主持人,那時候叫「報告員」。
是誰呢?
男主持可是濃眉大眼,一表人才。
不是《牧馬人》裡面的朱時茂(老許,你要老婆不要?),這年他還是一歲多的吃奶娃娃。
那是誰呢?
《平原遊擊隊》裡面,李向陽隊長的扮演者:郭振清。
聽,這聲音,多麼有年代感;
看,這長相,完全是那個時代英雄人物該有的模樣。
女主持叫安琪。
晚會結束兩年後,他的兒子葉大鷹出生,長大後執導了電影《紅櫻桃》《紅色戀人》。
都是文藝圈裡人啊。
那麼,這臺寶藏春晚都有啥節目呢?
二、1956年電影《春節大聯歡》裡,都有哪些寶藏節目?
節目僅十個,演藝行當全;
串場侯寶林,觀眾笑開顏。
這是1956《春節大聯歡》的節目單:
1、兒童合唱《我們為你們歌唱》表演者:北京市少年之家友誼合唱隊2、歌劇《劉胡蘭》插曲《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表演者:郭蘭英3、評劇《劉巧兒》選段表演者:新鳳霞4、越劇《春香傳》選段表演者:徐玉蘭、王文娟5、京劇《四進士》選段表演者:周信芳6、京劇《宇宙鋒》選段表演者:梅蘭芳7、《戲法》表演者:楊小亭8、相聲《夜行記》表演者:侯寶林、郭啟儒9、歌劇《草原之歌》選段表演者:中央實驗歌劇院10、大合唱《向社會主義前進》領唱:周小燕
10個節目融合了大合唱、獨唱、戲曲、戲法、相聲等不同藝術形式,還穿插有當年的新聞簡報。
歲月如飛刀,大合唱裡的小演員們,如今已經是古稀老人了。
有些節目現在看,也是很有創意。
比如,侯寶林的串場節目,不正是在實景裡演出的喜劇小品嗎?
晚會已經開始,他還在急急忙忙趕公交車,一路出盡洋相。
眼看就該他登場,千鈞一髮之際,他在前一個變戲法的節目裡走上舞臺。
當他在道具柜子裡一亮相,讓人猝不及防開口大笑。
有人把1984年陳佩斯、朱時茂的《吃麵條》當成小品開山之作,偏頗了啊。
這場聯歡會的確是在春節期間錄製的,影片開頭介紹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了現場直播。
這樣推算起來,觀眾在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至少得在陽春三月以後了。
網上有人說,這部電影當時只有高層才有條件看到。
如果情況屬實,也就不奇怪:知道這部電影的人,為什麼那麼少了。
現在來看,這部電影應該是成功的。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它沒有像央視春晚那樣形成慣例,每年和觀眾見面呢?
是因為電影的製作周期長?
我覺得時間差可以解決,比如提前到國慶期間拍攝,春節上映來得及。
那時候電話很少有,觀眾也沒有打電話點歌的需求。
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我一直沒有查到。
我這樣猜測:總導演張駿祥在話劇和電影上做過很多探索,也許這次也只是他的一次嘗試,最初就沒有持續做下去的打算。
你覺得這個猜測合理嗎?
【下期預告】
1956年《春節大聯歡》過去兩年後,央視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成立,六十年代出現了「迎新春文藝晚會」,後來演化成1983年開始的「春節聯歡晚會」。
電影和電視春晚,有什麼樣的聯繫呢?
或者說,後來者——電視春晚跟電影春晚學到了什麼?
隨新說春晚,回望舊時年;
評論加關注,下期接著談。
【視頻推薦】
人文紀錄片《中國》:用歷史文化名人群像,串聯中華思想文化簡史
從教師教授到院士,豐子愷7個兒女全部成才,成功父親怎樣煉成?
《好了歌》對人生的啟示和現實意義,曹雪芹的真正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