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花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被提及,由於其在盛開時體態輕柔嬌妍,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又由於其具有嫣然動人之資,更是常出現與畫家的畫作之中。
可見,芍藥在中國古代作為一種「意象」的符號,在創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不同的文化意蘊。
在《詩經》中,芍藥作為文學意象進入世人眼中,後又經歷不同的朝代、詩人、畫家的重新執筆,芍藥被賦予更多的涵義,在文化意蘊上,芍藥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有「綽約」「富貴」之意,又有「離別」「傷春」之意。
各種不同的內涵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畫作的作者感物喻志的象徵符號,可以說芍藥的文化意蘊在中華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累積,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了。
芍藥在文學中最早出現於《詩經》《詩經·鄭風·潦消》中提及芍藥,是將其作為互贈的禮物,起先芍藥被意為結恩情,後由於男女在交往中互贈芍藥,又被引申為男女結情的物品,或者表示惜別之意。芍藥「多情」「離別」的內涵便在這時被廣泛應用,在古代詩人的筆下,芍藥作為臨別的禮物,可以用來留念友情。
這是中華文化賦予芍藥的文化內涵,也是芍藥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累積的文化意蘊。
同時,芍藥還具有地域象徵,在歷史上,芍藥與揚州有很深的淵源,在文人墨客筆下,芍藥常作為揚州的象徵。
在宋朝時,芍藥作為揚州的象徵被傳頌於各類詩詞之中,在文人描寫揚州的詩詞中,吟詠芍藥的佔據很大比例。
另外,清代文學家劉開在亳期間,與友人到郊外遊玩欣賞芍藥後所詩《城東觀芍藥歌》,該詩共70餘句,用極大的熱情讚美亳州芍藥的豔美和自己對芍藥的愛戀。
可以說,芍藥作為亳州名花的代表之一,在文化意蘊的體現上無不展示著亳州的歷史文化風貌。
在歷史的發展中,芍藥被賦予這段文化的意義,作為地域象徵,芍藥具備了亳州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