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金髮碧眼」是我們對西方人的習慣想像,但事實上,天生金髮碧眼的人在歐洲佔比並不大。因此,西方人對於人群中罕見的金髮,有著狂熱的迷戀與推崇。金髮被與神聖、光明的元素聯繫在一起。古希臘神話裡,有不少神祗擁有金髮,或者以金色作為形象的主基調。從農業女神、豐饒女神得墨忒耳,狩獵女神與荒野的領主阿爾忒彌斯,月亮女神塞勒涅,到愛與美的女神阿弗洛狄特,金色的捲髮從她們肩上披散開來,將她們的臉龐映照得光芒萬丈。其實北歐人因為太陽光照不足,多是淺膚色與金髮色,而南歐人有充足的日照,他們是深膚色和深發色。希臘人大多發色較深,但他們的神卻常有著一頭金髮。或許是金髮的光澤容易給人以光明之感,所以被頻繁地同神祗聯繫在一起。希臘人對於神祗的審美深刻影響了後世文藝,復刻對於金髮碧眼的希臘神明的想像,成為一代代文學家、藝術家的審美衝動。
20世紀美國好萊塢有著一個經久不息的金髮女郎熱潮,瑪麗蓮夢露就是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金髮女郎的經典形象。她一襲白色的華麗衣飾,一頭白金色捲髮,面貌有如孩童,卻有著盈潤紅唇,豐乳肥臀,顯現出一種純真與性感並存的魅力。金髮則代表了甜心式的美國主流審美。記得美國詩人鮑勃迪倫創作過一部叫《無數金髮女郎》的歌集。沒有讀過原書,卻深深記住了這個驚世駭俗的標題:無數金髮女郎——作為世界的象徵,在前後左右來回走動著,簡直無法猜測她們究竟是幻影還是實體。她們既像是淋漓盡致地展覽女性美的群體,又像是同一個人的化身,或者說在無數面鏡子中的反映。只有無數金髮女郎,才能描述這個千變萬化、活色生香的夢幻世界。
金髮女郎嬌豔有餘,通常會被貼上無腦的標籤,美劇《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律政俏佳人》中都曾出現「dumb blonde(愚蠢的金髮妞)」的說法。認為金髮美女無腦也許是個過於呆板、刻薄的印象,但背後其實是有根可循的。金髮與其他發色的最大區別就是金色頭髮的顏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加深。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擁有金髮的年輕女性的頭髮顏色一般會逐漸變成棕色。因此,男性青睞於金髮女郎,其實他們的潛意識裡是在尋找擁有較高生育價值的年輕女性作為配偶。在染髮劑問世之前的古代,擁有淺金色頭髮的女性平均年齡為15歲左右,而擁有棕色頭髮的女性平均年齡約為35歲。15歲的年輕女性當然比35歲的女性天真,缺乏經驗、理性和智慧。這並不是說擁有金髮的女性比擁有棕發的女性愚笨;而是年輕的女性比年長的女性要「愚笨」(缺乏知識經驗)。男人們之所以更喜歡金髮尤物,是他們的進化心理機制所驅使,發色金黃的女性通常比較年輕天真,擁有這種外表的女性,擁有更高的繁衍生育價值,也更容易駕馭與控制。這是經過了數百萬年進化及性選擇的結果。那些喜歡金髮尤物的男性祖先的基因得到了傳播綿延,而那些不喜歡與金髮尤物的男性祖先,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後代,在死後其基因已隨風飄散。
雪白的肌膚,湛藍的眼眸,襯著閃亮的金髮,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不過,在我們東方,一襲如流蘇般亮滑的黑髮,最搭配我們微深膚色上的眸黑如墨。對不少西方人來說,一頭濃密的黑髮象徵神秘、異域與不可知,金髮固然嬌豔高貴,但想像力不足。
在這個世界上就是這樣,人們對於遠方總是充滿了奇幻想像。遠方,始終是一個充滿魅力和誘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湧流出詩意和美。黑髮想像著一縷金髮的美,一頭波浪的捲曲散成璀璨光環。棕發想像著一襲黑髮的美,想用手掌託住一根烏黑粗大的辮子,輕輕撫摸那倔強的、富有彈性的黑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