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的大型食肉動物
四川臥龍保護區為唯一仍保留有全部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地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8月3日晚上11點,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野生動物生態與保護實驗室李晟研究員與合作作者題為《大熊貓分布區大型食肉動物的「撤退」》(「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in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發表。
該研究通過對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布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檢測數據,評估了該區域內搭行食肉動物在當前的分布現狀,同時,與上個世紀中期以來各研究物種在保護地的歷史分布數據相比較,系統評估了這些物種在這期間的分布範圍變化。結論是,大熊貓分布範圍內的大型食肉都購物分布區,相比歷史分布區大幅縮減。
以「傘護種」大熊貓為中心
用7380個紅外相機尋找「豺狼虎豹」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我們團隊就在做推進各個保護區安裝紅外相機的工作。」李晟在回溯開始這項研究的初衷時說,正是在建立這個廣泛的各保護地物種分布大資料庫的過程中,自己開始意識到大型食肉動物分布越來越收縮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大量的保護投入有效扭轉了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下降的趨勢,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中裡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大熊貓的保護同時對許多與其同域分布的野生動植物物種有傘護作用,有效保護大熊貓棲息地也將促進這些同域分布物種的種群恢復。本次研究針對同域分布物種中棲息地需求較為特殊的一個類群,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回答針對大熊貓的保護行動是否能夠滿足同域分布的大型食肉動物種群的保護需求。
研究系統收集了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布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包括68個自然保護區、3個林場、2個社區保護地)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評估了該區域內大型食肉動物在當前的分布現狀。同時,與上個世紀中期以來各研究物種在保護地的歷史分布數據相比較,系統評估了這些物種在這期間的分布範圍變化。紅外相機監測數據覆蓋了大熊貓分布區5大山系(秦嶺、岷山、邛崍山、相嶺、涼山),包括7830個紅外相機監測位點,總監測工作量達169萬相機日。其中,大約5600個紅外相機監測位點分布於四川境內。
「食肉鄰居」僅剩4種,虎已消失不見
四川臥龍保護區系唯一「四種皆有」保護地
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分布區內目前分布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 uncia)、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
豹、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共同棲息於森林類型的生境中;狼和雪豹主要棲息於大熊貓保護地內的亞高山和高山地區。另一種曾經有分布的大型食肉動物,即虎(Panthera tigris),已於20世紀60年代在大熊貓分布區內滅絕。
4種現生的大型食肉動物的分布區範圍自上個世紀中期以來均出現明顯下降,其中豺最為嚴重,已從95%的歷史分布的保護地內消失,其次是豹(81%)和狼(77%),雪豹(38%)種群保存相對完好。豺與狼在過去10年間均只有零星記錄(豺僅被記錄到4次,狼11次),在部分山系可能正處在瀕於消失的邊緣。
現有的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大部分記錄來自於2個區域性保護地網絡,即由11個相鄰保護區構成的秦嶺中部自然保護區群(總面積2378 km2),與由7個保護區構成的邛崍山自然保護區群(總面積5658 km2)。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其境內約500個紅外相機監測點位的分析,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000 km2)是目前唯一一個仍保留有全部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地。
大熊貓種群提高,「吃肉的鄰居們」仍在撤退
一個推測:「傘面」太小,不足以覆蓋
通過對保護區職工和當地村民進行訪談,李晟團隊發現,豹與豺直至20世紀80年後期和90年代初期仍較為常見,但其種群在90年代中後期出現急劇下降。雖然對具體的下降原因缺少研究和記錄,但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經由家養動物傳播的烈性傳染病等都可能是其種群下降的重要原因,偶然發生的對食肉動物的報復性捕殺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政府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並實施了一系列自然保護工程,包括大熊貓保護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這些保護政策與措施的實行顯著提高了大熊貓種群與棲息地面積。然而,該研究結果顯示,大型食肉動物在這個期間的分布區退縮,其種群並沒有得到有效維持。
「這種保護成效的差別,可能主要是由於大型食肉動物有著與大熊貓顯著不同的生態學特徵和棲息地需求所致。」李晟推測,大型食肉動物家域範圍大,如豹的個體家域面積可達100 km2以上,顯著高於大熊貓(個體家域5-13 km2),「針對大熊貓建立的單個自然保護區(平均面積約400 km2)尚不足以完整保護大型食肉動物的種群。」這也是研究發現現有大型食肉動物記錄大部分來自於2個區域性保護地網絡的原因。
此外,大型食肉動物必須依賴於充足的獵物種群,而且容易因為捕食家畜、意外傷人等原因引發人獸衝突而被報復性獵殺。這些因素都使得大型食肉動物在面臨人類壓力時更為脆弱,因而難以從針對大熊貓實施的保護策略和保護措施中得到全面保護。
機遇: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契機
給「豺狼虎豹」更多生存空間
「吃肉的鄰居們」消失不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大型食肉動物消失,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深遠影響。食物鏈是一層一層的,最後一定是個連鎖反應。如果我們現在沒有看到什麼後果,只能說時間還不夠長。」李晟說,現在,在全球其他地方,類似的惡果已經出現過,「等到真到了那一步,要再挽回就很難了。」
大型食肉動物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對棲息地面積和質量的要求遠比其他動物苛刻,它們的數量不斷下降,是近數十年來全球範圍的普遍現象。這與其他大熊貓伴生的植食性動物(如中華鬣羚、中華斑羚、扭角羚)或雜食性動物(如亞洲黑熊)不同,這些物種均充分得益於大熊貓保護區的設立,種群相對穩定或有所增加。
自2013年起,我國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擬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達2.7萬平方公裡,覆蓋了大熊貓分布區內北部4個山系的大面積棲息地與潛在棲息地,為大熊貓分布區內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該項研究建議,大熊貓國家公園應考慮將大型食肉動物的恢復作為未來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在更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保護措施,比如擴建保護區群、建立廊道加強現有保護地之間的聯通性、恢復和重建適宜棲息地、促進有蹄類物種種群恢復、加強社區放養家畜的管理等措施,在大熊貓棲息地內逐步恢復大型食肉動物種群,重建營養級複雜度(trophic complexity)。這些措施將大大增強區域內生態系統對外部幹擾的抵抗力,從而惠及大熊貓及其同域分布的更多的野生動植物物種。
「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歷史機遇,有機會可以改變現狀。希望在出現這樣極端的後果前,我們就能意識到問題,並且及時做出應對,這也是這項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李晟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