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吃肉的鄰居」

2020-08-06 封面新聞

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的大型食肉動物

四川臥龍保護區為唯一仍保留有全部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地

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吃肉的鄰居」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8月3日晚上11點,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野生動物生態與保護實驗室李晟研究員與合作作者題為《大熊貓分布區大型食肉動物的「撤退」》(「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in the giant panda distribution range」)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發表。

該研究通過對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布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檢測數據,評估了該區域內搭行食肉動物在當前的分布現狀,同時,與上個世紀中期以來各研究物種在保護地的歷史分布數據相比較,系統評估了這些物種在這期間的分布範圍變化。結論是,大熊貓分布範圍內的大型食肉都購物分布區,相比歷史分布區大幅縮減。

以「傘護種」大熊貓為中心

用7380個紅外相機尋找「豺狼虎豹」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我們團隊就在做推進各個保護區安裝紅外相機的工作。」李晟在回溯開始這項研究的初衷時說,正是在建立這個廣泛的各保護地物種分布大資料庫的過程中,自己開始意識到大型食肉動物分布越來越收縮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大量的保護投入有效扭轉了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下降的趨勢,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中裡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吃肉的鄰居」

大熊貓的保護同時對許多與其同域分布的野生動植物物種有傘護作用,有效保護大熊貓棲息地也將促進這些同域分布物種的種群恢復。本次研究針對同域分布物種中棲息地需求較為特殊的一個類群,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回答針對大熊貓的保護行動是否能夠滿足同域分布的大型食肉動物種群的保護需求。

研究系統收集了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布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包括68個自然保護區、3個林場、2個社區保護地)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評估了該區域內大型食肉動物在當前的分布現狀。同時,與上個世紀中期以來各研究物種在保護地的歷史分布數據相比較,系統評估了這些物種在這期間的分布範圍變化。紅外相機監測數據覆蓋了大熊貓分布區5大山系(秦嶺、岷山、邛崍山、相嶺、涼山),包括7830個紅外相機監測位點,總監測工作量達169萬相機日。其中,大約5600個紅外相機監測位點分布於四川境內。

「食肉鄰居」僅剩4種,虎已消失不見

四川臥龍保護區系唯一「四種皆有」保護地

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分布區內目前分布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 uncia)、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

豹、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共同棲息於森林類型的生境中;狼和雪豹主要棲息於大熊貓保護地內的亞高山和高山地區。另一種曾經有分布的大型食肉動物,即虎(Panthera tigris),已於20世紀60年代在大熊貓分布區內滅絕。

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吃肉的鄰居」

4種現生的大型食肉動物的分布區範圍自上個世紀中期以來均出現明顯下降,其中豺最為嚴重,已從95%的歷史分布的保護地內消失,其次是豹(81%)和狼(77%),雪豹(38%)種群保存相對完好。豺與狼在過去10年間均只有零星記錄(豺僅被記錄到4次,狼11次),在部分山系可能正處在瀕於消失的邊緣。

現有的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大部分記錄來自於2個區域性保護地網絡,即由11個相鄰保護區構成的秦嶺中部自然保護區群(總面積2378 km2),與由7個保護區構成的邛崍山自然保護區群(總面積5658 km2)。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其境內約500個紅外相機監測點位的分析,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000 km2)是目前唯一一個仍保留有全部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地。

大熊貓種群提高,「吃肉的鄰居們」仍在撤退

一個推測:「傘面」太小,不足以覆蓋

通過對保護區職工和當地村民進行訪談,李晟團隊發現,豹與豺直至20世紀80年後期和90年代初期仍較為常見,但其種群在90年代中後期出現急劇下降。雖然對具體的下降原因缺少研究和記錄,但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經由家養動物傳播的烈性傳染病等都可能是其種群下降的重要原因,偶然發生的對食肉動物的報復性捕殺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政府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並實施了一系列自然保護工程,包括大熊貓保護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這些保護政策與措施的實行顯著提高了大熊貓種群與棲息地面積。然而,該研究結果顯示,大型食肉動物在這個期間的分布區退縮,其種群並沒有得到有效維持。

「這種保護成效的差別,可能主要是由於大型食肉動物有著與大熊貓顯著不同的生態學特徵和棲息地需求所致。」李晟推測,大型食肉動物家域範圍大,如豹的個體家域面積可達100 km2以上,顯著高於大熊貓(個體家域5-13 km2),「針對大熊貓建立的單個自然保護區(平均面積約400 km2)尚不足以完整保護大型食肉動物的種群。」這也是研究發現現有大型食肉動物記錄大部分來自於2個區域性保護地網絡的原因。

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吃肉的鄰居」

此外,大型食肉動物必須依賴於充足的獵物種群,而且容易因為捕食家畜、意外傷人等原因引發人獸衝突而被報復性獵殺。這些因素都使得大型食肉動物在面臨人類壓力時更為脆弱,因而難以從針對大熊貓實施的保護策略和保護措施中得到全面保護。

機遇: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契機

給「豺狼虎豹」更多生存空間

「吃肉的鄰居們」消失不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大型食肉動物消失,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深遠影響。食物鏈是一層一層的,最後一定是個連鎖反應。如果我們現在沒有看到什麼後果,只能說時間還不夠長。」李晟說,現在,在全球其他地方,類似的惡果已經出現過,「等到真到了那一步,要再挽回就很難了。」

大型食肉動物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對棲息地面積和質量的要求遠比其他動物苛刻,它們的數量不斷下降,是近數十年來全球範圍的普遍現象。這與其他大熊貓伴生的植食性動物(如中華鬣羚、中華斑羚、扭角羚)或雜食性動物(如亞洲黑熊)不同,這些物種均充分得益於大熊貓保護區的設立,種群相對穩定或有所增加。

7380個紅外相機,探索大熊貓身邊「吃肉的鄰居」

自2013年起,我國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擬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達2.7萬平方公裡,覆蓋了大熊貓分布區內北部4個山系的大面積棲息地與潛在棲息地,為大熊貓分布區內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該項研究建議,大熊貓國家公園應考慮將大型食肉動物的恢復作為未來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在更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保護措施,比如擴建保護區群、建立廊道加強現有保護地之間的聯通性、恢復和重建適宜棲息地、促進有蹄類物種種群恢復、加強社區放養家畜的管理等措施,在大熊貓棲息地內逐步恢復大型食肉動物種群,重建營養級複雜度(trophic complexity)。這些措施將大大增強區域內生態系統對外部幹擾的抵抗力,從而惠及大熊貓及其同域分布的更多的野生動植物物種。

「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歷史機遇,有機會可以改變現狀。希望在出現這樣極端的後果前,我們就能意識到問題,並且及時做出應對,這也是這項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李晟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焦點

  • 四川土地嶺大熊貓國家公園首次通過紅外相機拍到大熊貓身影
    央視新聞8月10日消息,近日,位於四川阿壩茂縣土地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通過紅外相機兩次拍攝到大熊貓身影,時間間隔僅兩天,這也是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後,首次通過紅外線設備拍攝到大熊貓身影。第一臺拍到大熊貓活動影像的紅外相機,是位於公園內茅香坪小山梁子的37號相機,8月6日下午18:40左右,大熊貓的身影首次出現在畫面中。8月8日凌晨3:20左右,在公園內青草坡的22號紅外相機再次拍到大熊貓,這隻熊貓似乎對相機很感興趣,不時湊近嗅聞相機。據工作人員初步判斷,兩隻大熊貓個體健康,均屬於土地嶺大熊貓AB走廊建設帶的岷山山系A種群。
  • 四川土地嶺大熊貓國家公園首次通過紅外相機拍到大熊貓身影
    近日,位於四川阿壩茂縣土地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通過紅外相機兩次拍攝到大熊貓身影,時間間隔僅兩天,這也是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後,首次通過紅外線設備拍攝到大熊貓身影。第一臺拍到大熊貓活動影像的紅外相機,是位於公園內茅香坪小山梁子的37號相機,8月6日下午18:40左右,大熊貓的身影首次出現在畫面中。
  • 黃龍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拍攝到雌性大熊貓帶崽活動
    去年底,根據四川黃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監測工作安排,資源保護與科研處工作人員在小溝一處獸道上安裝了3臺紅外相機。近日,在對回收的紅外相機數據整理時,發現拍攝到一對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照片和視頻。另一組照片記錄了幼崽損壞其中一臺紅外相機的經過。它跟隨母親走了一段距離後,又轉身跑回去,用爪子和牙齒與一臺紅外相機「親密接觸」,使這臺紅外相機徹底失去功能。第三組照片記錄了幼崽跟隨母親穿過箭竹裡。它跟在母親身後,步法尚顯稚嫩,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還有一段大熊貓幼崽跟隨母親活動的視頻,時長10秒。拍攝時間為2019年1月10日。
  • 四川茂縣土地嶺首次通過紅外相機拍到野生大熊貓
    8月10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對外發布,位於四川茂縣境內的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紅外監測相機連續兩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蹤跡,拍攝時間分別為8月6日和8日。據悉,這也是茂縣土地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後,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實體。
  • 四川唐家河:紅外相機意外拍下大熊貓可能「走婚」經過
    四川在線消息(陶濤 楊邦富 記者 寇敏芳)日前,記者從大熊貓國家公園廣元分局獲悉,該局唐家河片區在開展今年第二季度紅外線相機監測工作時,在摩天嶺保護站老虎溝區域海拔2206米處的一臺紅外相機再次捕捉到大熊貓身影。
  • 甘肅白水江:紅外相機捕捉到野生大熊貓母子活動畫面
    新華社蘭州8月18日電(記者馬莎)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近日在整理今年第一季度的紅外相機資料時,發現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珍貴畫面。視頻顯示拍攝時間為3月26日,時長14秒。畫面中,大熊貓幼崽跟隨母親漫步在樹林中,跟在母親身後,步法稚嫩,憨態可掬。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熊貓管理辦公室主任何禮文介紹,根據視頻初步判斷,這隻大熊貓幼崽年齡在1歲左右。
  • 四川:紅外相機再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母子同框畫面
    新華社成都10月26日電(記者餘裡)記者26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資料時,發現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同框活動的珍貴畫面。視頻顯示拍攝時長15秒,畫面中,大熊貓母子漫步在竹林中,幼崽跟在母親身後,步伐稚嫩,憨態可掬。根據視頻資料初步判斷分析,該大熊貓幼崽年齡在1歲左右。
  • 溫馨一幕丨紅外相機捕捉到白水江野生大熊貓母子活動畫面
    新華社蘭州8月18日電(記者馬莎)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近日在整理今年第一季度的紅外相機資料時,發現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珍貴畫面。視頻顯示拍攝時間為3月26日,時長14秒。畫面中,大熊貓幼崽跟隨母親漫步在樹林中,跟在母親身後,步法稚嫩,憨態可掬。
  • 陝西漢中:紅外相機再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影像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在陝西漢中留壩縣,桑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回收布設的紅外相機時,發現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羚牛、 金絲猴、 林麝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畫面。這一段野生大熊貓的影像,是布設在陝西桑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紅外相機拍到的。
  • 上海出動300個紅外相機!只為了……
    在昨天舉行的上海「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啟動儀式上,海岸君獲悉,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已與上海市林業總站合作,在上海設置了300個紅外相機點位,並為個別貉戴上有GPS定位的項圈,首次對「動物市民」進行全程調查,力爭通過一兩年的跟蹤觀測,得到城市野生動物的管理方案。
  • 四川綿陽紅外相機下的「熊貓小兩口」……
    近日,記者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管理分局、四川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收集最新的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有多個相機點位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據工作人員介紹,該相機點位的選取是根據野外調查過程中發現該區域野生大熊貓活動痕跡較多而安放的。
  • 亞洲黑熊仔進村偷吃蜂蜜被紅外相機「拍個正著」
    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中新網成都7月30日電 (安源 龍婷婷)記者30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該局於今日對外公布亞洲黑熊仔進村偷吃蜂蜜完整影像,該段影像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綿陽分局關壩保護小區集體蜂場內布設的紅外相機捕捉到的亞洲黑熊偷盜蜂蜜的完整畫面,拍攝時間為7月28日凌晨,一隻3歲左右的亞成體黑熊闖入蜂場,整個過程持續近20分鐘。
  •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再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母子同框畫面
    近日,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資料時,發現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同框活動的珍貴畫面。 該點位位於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壩管護站一碗水區域,生態完好,野生大熊貓密度較大,該區域另外一臺紅外相機也捕捉到大熊貓倒立撒尿留下標記行為的珍貴畫面。
  • 亞洲黑熊仔進村偷吃蜂蜜被紅外相機「拍個正著」
    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中新網成都7月30日電 (安源 龍婷婷)記者30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該局於今日對外公布亞洲黑熊仔進村偷吃蜂蜜完整影像,該段影像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綿陽分局關壩保護小區集體蜂場內布設的紅外相機捕捉到的亞洲黑熊偷盜蜂蜜的完整畫面,拍攝時間為7月28日凌晨,一隻3歲左右的亞成體黑熊闖入蜂場,整個過程持續近20分鐘。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
  • [甘肅新聞]隴南:紅外相機成大熊貓黃喉貂等珍稀野生動物「新玩具」
    [甘肅新聞]隴南:紅外相機成大熊貓黃喉貂等珍稀野生動物「新玩具」 隴南:紅外相機成大熊貓黃喉貂等珍稀野生動物「新玩具」。
  • 7830臺相機證明,大熊貓撐起的傘還不夠大
    但大熊貓的這把保護傘,是否能夠罩住所有的鄰居呢?大熊貓 課題組紅外相機拍攝大熊貓沒護好大貓大狗根據本次發表的文章描述,為研究分布區內4種大型食肉動物(金錢豹、雪豹、狼和豺)的生存狀態,李晟團隊收集了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布區中73個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並對包含7830個紅外相機位點、總工作量達169萬相機日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 四川平武:紅外相機拍下野生雌雄大熊貓同框 四肢舞動像在逗樂同伴
    四川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13日發布消息稱,在最新收取的紅外相機數據中,再次在多個相機點位上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尤其在虎牙片區的一個相機點位上拍攝到2隻大熊貓同框的畫面。據工作人員介紹,該相機點位於2019年12日23日安放,位點的選取是根據野外調查過程中發現該區域野生大熊貓活動痕跡較多,包括明顯的足跡,採食痕跡以及在嗅味樹上發現野生大熊貓毛髮等。該位點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畫面包括白天2隻同行以及夜晚單獨1隻活動畫面。
  • 平武泗耳紅外相機拍到羚牛家群 .init「background: url(); width...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從平武縣委宣傳部獲悉,四川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整理最新收集到的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平武泗耳片區的一臺相機點位上拍攝到了羚牛家群的清晰畫面。據悉,在以往的監測過程中,工作人員也通過紅外相機收集到過四川羚牛的活動影像資料,但像這次在泗耳片區多次拍攝到的四川羚牛家群高清精美活動畫面還是第一次。據工作人員介紹,四川羚牛的日間活動主要是進行取食和覓食,另外還有休息、警戒和移動等行為。
  • 四川綿陽紅外相機拍到羚牛家群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記者11月25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近日,工作人員在整理最新收集到的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綿陽平武泗耳片區的一臺相機點位上拍攝到了羚牛家群的精美畫面。該點位相機於2019年12月份安放。工作人員介紹,選取這個位置不僅是因為之前就拍攝到了四川羚牛的活動蹤跡,還因為之前在野外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該區域有大量四川羚牛的活動痕跡,包括糞便和足跡等。四川羚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喜集群生活。圖片中有一隻帶仔的成年羚牛,畫面裡家庭溫馨,小羚牛憨態可掬。
  • 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攝影作品揭秘
    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攝影作品揭秘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18-07-25 11:35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