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軍事科普vlog,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軍事仿生技術。最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聞,蜻蜓的捕食或許會幫助升級飛彈防禦技術,快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據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蜻蜓在捕食過程中大腦如何快速作出反應,完成攔截抓捕。研究人員希望從中找到靈感,研發體積更小、更高效的飛彈防禦系統。
研究人員發現,蜻蜓的大腦能夠計算出自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獵物的前進方向和速度,並以毫秒級速度計算出最佳攔截軌跡。目前飛彈防禦系統採用的攔截技術基於大量的計算,耗時費力且效率低下。蜻蜓這種快速決策與飛行技巧的完美結合,正是飛彈防禦系統需要的。
此項成果能否應用於飛彈防禦技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如果成功,將大大提升飛彈防禦系統的機動性,創新攔截方法,並能用更少的傳感器實現追蹤目標。
一隻小小的蜻蜓,原來能為軍事技術升級帶來這麼大的啟發。除了蜻蜓,科學家們還在學習研究哪些動物呢?繼續來看。
提到鰻魚,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餐桌上的美味。實際上,鰻魚也成為了軍事仿生技術研究的對象。生活在漆黑海床的八目鰻魚,能夠從嘴巴和鰓部射出一種黏液以對抗捕食者。美國海軍研究人員研製出人工合成八目鰻魚粘液的方法,旨在提供一種可防火、防彈、防汙損的新型材料。
一旦研製成功,人工粘液可以替代人造纖維,用於製造作戰頭盔和防彈背心內部的防護裝置。未來,美國海軍甚至計劃將其用於艦艇應對飛彈攻擊。
相比於鰻魚的研究,雷達、聲吶等仿生技術更早被人們熟知。雷達通過模仿蝙蝠的超聲定位而來,將人類戰爭提升到超視距作戰新時代;借鑑海豚超聲波而來的聲吶,則助力人類踏足深海。
看來,軍事仿生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未來,在軍事仿生技術的影響下,戰爭會是什麼樣子呢?
人體外骨骼系統等仿生技術,正在加速融入單兵裝備體系。外骨骼可以讓士兵負重更多、走得更快、耐力更強。通過加裝防護模塊,還能讓戰士「刀槍不入」。更值得稱道的是,外骨骼不會限制戰術動作的發揮,戰士們能夠在完成各種複雜動作的同時,靈活操槍、長時間持槍。
一種觀點認為,活躍在未來戰場上的將是機器人,而不是人類士兵。韓國正在開發的仿生機器人,將模仿昆蟲、鳥類、海洋生物等,執行多種任務。已經取得的初步進展包括一款仿海洋生物機器人,外形很像螃蟹和龍蝦的結合體,能夠藉助多條機械足在湍急的水流中展開工作。
原來仿生的不只有人類,還有人類製造的機器人。自然界的各種生物,給了我們許多啟發,它們的智慧不僅為我們研發新武器新裝備提供了借鑑,也將改變未來戰爭。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下期再見。
出 品:科普中國
科學顧問:費伯禹
監 制:戰 釗
制 片:金 赫
導 演:趙清建 金 赫
主 持:趙宇豪
編 導:趙宇豪 趙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