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融媒記者 李雪 文/圖
這幾天,陽光溫暖,讓人感覺到夏天的腳步逼近。可每年4月,市民趙女士卻開始犯愁,因為她是個半路出家的養蠶愛好者。
市區桑樹屢被砍,春蠶寶寶的口糧太難覓
「前幾年,我聽人說家裡養了蠶,太多養不過來就想著帶回家幾十隻讓兒子養著玩玩,結果一下子給了我快200隻,別說,這些蠶寶寶在我家養的特別好。」家住龍湖龍泊聖地(資料 圖庫)小區的趙女士說,每年養蠶時節,不少人就開始頭疼,蠶寶寶孵出來了,可桑葉卻找不到,有桑樹的小區便物以稀為貴,成為「香餑餑」。
前不久他們小區一位業主家後院的大桑樹被砍掉了,這讓包括她在內的很多養蠶人十分惋惜。「被砍的原因是有其他業主提意見,說桑樹不吉利,影響小區風水。」
「桑樹基本上都是野生的,以我這幾年養蠶的經歷,基本上都是在中牟、黃河邊,有的小區裡好不容易有一些桑樹,過不久就會發現被砍掉了。」趙女士說,能在市區找到一顆桑樹真難。
為啥桑樹在城市越來越少?
趙女士說,以前鄭州的一些老房子、老小區內都有桑樹,如今周圍環境全都發生了變化,城裡桑樹越來越少。
「不光是鄭州,在其他城市也很少看見成規模的桑樹林。聽說是因為桑樹沒什麼觀賞價值,不屬於園林綠化樹種。環境重新改造後,園林部門一般不會選擇桑樹為行道樹,取而代之的是洋槐、法桐等樹種。而且像桑樹、泡桐、構樹這些樹,根系小,容易倒伏,也很容易生白蟻。」
趙女士說,還有一些人出於迷信,對桑樹很不待見,因為桑諧音「喪」,讓人覺得不吉利。
其實,我國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桑、蠶、絲、帛等字形。周代,採桑養蠶已是常見農活。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桑樹滿身都是寶,葉皮、果實、即使燒成灰都可以入藥。桑葉是蠶絲的原料,桑葚又很美味,枝葉和桑皮還是天然染料。
1000隻蠶寶寶免費送
趙女士這幾天在微信群裡不停「推銷」家裡的蠶寶寶。看著這上千隻密密麻麻的小生命,她很擔憂,可不能讓它們活活餓死啊。
「我們有一個群,一到這個季節大家就集思廣益,分享去哪裡找桑葉。」趙女士說,今年,她家裡的蠶寶寶孵出來了,因為數量太多,就免費送,只要別讓這些小生命餓死。
為了養蠶寶寶,去年她在自家院裡種了兩棵桑樹,「小時候在小學門口就能買到桑葉,有老奶奶專門坐在那裡賣桑葉,可現在城裡賣桑葉的人也沒了。」
鄭州現在哪些地方還有桑樹?
「我們現在已知的比如火車北站、石化路、黃河邊,還有幾棵規模比較大的桑樹,實在找不到桑葉,蠶寶寶也可以吃榆樹葉,只不過桑葉是蠶寶寶在自然條件下最好的口糧,桑蠶桑蠶嘛。」
趙女士說,身邊有愛好者也通過網上購買,記者搜索了淘寶,新鮮桑葉字樣,價位平均在10元一斤包郵。還有帶芽樹苗、紅桑果苗,價位也在10元左右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