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都·最氧三明:在家也能逛萬壽巖!竟然還這麼好看!

2021-01-16 融媒福建

根據新冠病毒肺炎防疫工作要求,為保障遊客生命安全,儘早打贏防疫阻擊戰,萬壽巖遺址公園叫停了系列活動,遺址博物館也暫時閉館了,現在的萬壽巖增添了些許冷清,不過沒關係,待到春暖花開日,戰勝疫情時,我們再一起共赴萬壽之約,欣賞盛世美巖!

現在,請拿起你的手機,抓緊補習一波萬壽巖的功課吧~

萬壽巖遺址

「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巖」,萬壽巖遺址,位於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距三明市區31公裡,它是國內罕見的史前遺存,是海峽兩岸的遠古家園,是人類繁衍的生命綠洲,是生態文明的深入實踐。

它的發現,把人類在福建活動的歷史提前了18.5萬年,是迄今為止我國華南地區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遺址,其中船帆洞內發現的距今4萬年前的人工石鋪地面為國內首次發現,舉世罕見,填補了福建省舊石器時代考古多項空白,對閩臺史前文化淵源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對萬壽巖遺址作出重要保護批示:三明萬壽巖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1月25日,再次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視三明萬壽巖遺址保護,已於去年底專題協調,做過進一步保護安排,請省文化廳進一步提出全面保護規劃和意見。

2001年3月,萬壽巖遺址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重大的新發現;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我省唯一一處以考古和古人類遺址展示為主題的國家級公園,2019年8月萬壽巖文旅小鎮景區成功創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萬壽巖遺址博物館

萬壽巖遺址博物館是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專題博物館,2006年建成並對外開放,2014年對遺址博物館進行了提升改造後再次開放。提升改造後的遺址博物館運用多種手段,充分展現萬壽巖遺址遠古先民的生存環境、生活風貌,著重體現其深遠的文化內涵和閩臺一脈相承的史前文化淵源關係。

第一單元 重大發現

萬壽巖遺址,是我國史前考古的重要發現。本單元製作了讓觀眾可以直觀感受的「世界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洞穴遺址分布圖」和「中國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等,還展示了有關萬壽巖遺址的重要批示、測年數據、相關照片等,文圖並茂,直觀易懂。

第二單元 滄桑巨變

通過考古發掘可知,20萬年的鬥轉星移,萬壽巖盆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發生過滄桑巨變。自舊石器時代中期起,萬壽巖地區的氣候經歷了乾冷、暖溼、溫和的幾度變化,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富饒的動植物資源,為古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宜居之所。

萬壽巖遺址靈峰洞、龍井洞、船帆洞、船帆洞3號支洞和船帆洞洞外巖棚地段都出土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本單元通過實物展示, 讓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到不同時代動物群的典型動物化石,大至東方劍齒象骨架復原模型, 小至放大鏡下的蝙蝠類牙齒化石,其展示手段無不體現以人為本、寓教於樂的理念。

除動物化石外,據遺址出土的植物孢粉分析, 當時還有木本植物松、櫟、栲;草木植物忍冬、菊、馬鞭草;蕨類植物金粉蕨、鳳尾蕨和水龍骨。所以, 在本單元最後,除燈箱展示萬壽巖遠古時期木本植物外,還因人高矮不同製作了兩個「遠古植物鑑賞」 的西洋鏡,從而讓觀眾了解幾萬年前萬壽巖地區的植物樣貌。

第三單元 洞天遺珍

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階段的近20萬年間,萬壽巖的洞穴群數次成為古人類的棲身場所,他們在這裡創建了人類的遠古家園, 創造了原始文化,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遺蹟和遺物, 為後來的社會文明奠定了基石。

本單元場景展示了距今4萬年前船帆洞下文化層揭露出的重要遺蹟, 包括人工石鋪地面、活動面和排水溝槽遺蹟等。 船帆洞內人工石鋪地面遺蹟和排水溝槽遺蹟的發現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研究早期人類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有著重要意義,這種改善環境的行為,充分顯示了早期人類的聰明才智。

本單元還對萬壽巖遺址出土的重要遺物進行了實物展示。在顯要位置重點展示了萬壽巖遺址出土 的和臺灣有史前淵源關係的幾件銳稜砸擊石製品。

為讓觀眾直觀了解石器的製作和使用,本單元還輔以打制石器雕塑和動漫演示。雕塑是展示古人類打制石器的場面。動漫演示的是石器製作、加工和使用過程。

第四單元 閩臺一脈

萬壽巖的考古發現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尤其為研究海峽兩岸的人文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三明地處閩西北山區,地形起伏,石灰巖分布廣泛,裂隙和洞穴發育,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和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埋藏豐富。目前已知的寧化老虎巖、明溪剪刀墘山、將樂巖仔洞、清流狐狸洞、永安黃衣壟等舊石器時代遺址10餘處,是海峽西岸史前考古遺址最集中的地區,可以說是海峽兩岸遠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本單元採用動漫形式演示了大陸史前文化傳播 臺灣的路線。為突出展覽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本單 元還設置了「考古知識互動體驗區」,並實物展示了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幾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的頭骨模型和人類演化過程中幾個階段的人類雕像。

第五單元 遺址保護

習近平同志於2000年1月1日對萬壽巖遺址的保護情況就做了重要批示,明確指出: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歷史文物,不僅屬於我們, 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他要求,「三明市政府立即採取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加強對洞穴遺址群的保護」。

正是根據習近平同志的批示精神,萬壽巖遺址科學規劃,有序保護,並取得重大進展。本單元採用圖版、影像、沙盤等手段,全面展示了遺址自發現起二十年來保護、開發、利用過程和今後一段時期的規劃藍圖。

萬壽巖發展藍圖

近年來,巖前鎮黨委、政府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萬壽巖遺址保護的重要批示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市委關於三元區巖前片區重大項目建設調研座談會精神,發揮萬壽巖遺址「名片獨、價值特、影響大」的國家級文化資源優勢,按照「小切口、開好局,小投入、大產 出」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主動作為,加快推進萬壽巖片區「集聚人氣、促進消費」文旅融合重大項目建設。

(萬壽巖文旅融合項目部分布局圖)

項目一 遠古文化廣場及遠古部落餐廳

項目位於巖前鎮本點翠雲書院西北側,與萬壽巖遺址隔溪相望,總佔地面積10325㎡。項目包含佔地8393㎡的景觀廣場及1932㎡的三層建築本體,建築面積4831㎡。該項目利用了面朝萬壽巖遺址,四周魚塘溪水環繞、景觀優美的天然地理優勢,並結合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元素,建設古人類石鋪地面廣場、古文化演繹舞臺、水霧噴泉、遠古部落餐廳、光影劇院、洞穴主題酒店、舊石器時代文創商街等豐富景觀節點,是集休閒觀光、親子互動、購物觀影、餐飲住宿、娛樂辦公、文創展示、研學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特色鮮明的主題文化廣場。

項目二 古人類起源與仿真遠古生物雕塑群

項目位於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總佔地面積21471㎡,劃分為生命花園、科普樂園、精神家園三個板塊。該項目以萬壽巖遺址考古挖掘出的動物骨骼化石為參考,結合地勢地貌特徵,通過情景化故事還原手段,採用仿生技術建設古脊椎仿生動物園、時光行走雕塑園、考古科普巖、仿古生活家園、「閩臺一脈」廣場、萌寵牧場等景觀節點,打造一個集考古科普、研學體驗、文化展示、愛國主義教育、網紅打卡等多功能的遠古文化主題活態展示公園。

項目三 古人類生產生活互動體驗園

項目位於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總佔地面積18710㎡,通過將遺留的8個水泥罐和3座舊廠房進行提升改造,實現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相互轉化。該項目以重建古人類一天的生產生活體驗為出發點,通過融入鑽木取火、打制石器、製作裘皮、捕食狩獵、叢林飛索等互動體驗項目,結合仿生造景,模擬出古人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內容,感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打造一個古文化原始樂園。

項目四 綜合服務中心

項目位於巖前鎮巖前村路口官田坂,總佔地面積19123㎡,該項目作為萬壽巖旅遊景區的形象窗口和「第一站」,依託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豐富的研學資源,通過植入多媒體展廳、閩臺學社等功能,建設全市首個古人類文化研究中心,打造集健身觀景、研學體驗、文化展示、商品集散、遊客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相關焦點

  • 紅遍全網的抖音達人驚現三明,他們在幹嘛!
    (不看後悔系列)12月3日,8位抖音短視頻網紅達人齊聚我市,通過最氧三明口福三明文明三明紅色三明四個板塊的短視頻拍攝,為我市城市形象宣傳加「力」。,美妝達人徐小仙兒剛下車便和自己的攝製組忙活著拍攝,她說,自己雖然是美妝達人,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建寧人,能回到三明,為宣傳自己的家鄉貢獻一點力量,感覺非常自豪。
  • 讓18萬年前的萬壽巖遺址「活」起來
    古人類如何完成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幾天前,三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餘生富在「三明三元萬壽巖穴營暨三元民俗薈活動」現場,向小學生們講述「萬壽巖的故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巖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18.5萬年至3萬年,被視為「閩人之源」。
  • 這些三明故事久久流傳……
    20多年來,三明人一直牢記習近平同志的重要囑託,做好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各項工作,建設一個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三明。  1  一碗擂茶: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鏡頭】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的邱彩立家,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一張珍貴的照片,記錄的是習近平同志當年正在跟鄉親們一起喝擂茶的情景。
  • 三明三元萬壽巖穴營暨三元民俗薈活動圓滿落幕
    活動現場探尋遠古文明 感受民俗魅力——三元萬壽巖穴營暨三元民俗薈活動圓滿落幕東南網11月23日訊(通訊員 張毅 文/圖)11月22日,三明三元萬壽巖穴營暨三元民俗薈活動在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圓滿落幕活動圍繞「研學萬壽巖 對話古人類」這一主題,開展系列研學考古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古人類歷史,傳承優秀民俗文化,進一步提升三元區文旅品牌知名度。省文旅廳二級巡視員林湫、市文旅局長廖榮華,區委常委、統戰部長王秀文,市文旅局四級調研員李文敢、副區長範麗琴、萬壽巖遺址保護中心主任李順亮出席活動。
  •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 | 這種動物出現在三明,是家鴨的祖先
    近日,在明溪縣城關鄉上坊村一口池塘裡,明溪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首次發現一隻中國飼養科普連結綠頭鴨,屬遊禽,大型鴨類,是中國飼養家鴨的祖先。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嘴黃綠色,腳橙黃色,頭和頸輝綠色,頸部有一明顯的白色領環。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且向上捲曲成鉤狀;外側尾羽白色。胸慄色。翅、兩脅和腹灰白色,具紫藍色翼鏡,翼鏡上下緣具寬的白邊,飛行時極醒目。
  •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 | 身影忙碌!羅卜巖的這些小可愛集體登上央視啦
    來源:三明林業、央視《秘境之眼》新媒體編輯:羅雅慧收錄於話題 #個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來源:聚焦三明
  •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丨將樂龍棲山發現中國最大蜻蜓
    它們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蜻蜓品種,也是世界上最大種類之一,是我國的珍稀蜒類品種。稚蟲常被用於鑑別水質的指標,成蟲能大量捕食蚊、蠅,是重要的益蟲,憑藉巨大的身軀成了今天蜻蜓家族的霸主!分布於我國安徽、浙江、廣東、福建和雲南等省區。
  • 北京林業大學:立足風景園林一流學科,打造生態文明三明樣板
    近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等各大央媒連續推出關於「三明實踐」的系列報導,重磅展示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規劃堅持生態優先,做到規劃先行,防止大拆大建,注重三明森林資源的優勢彰顯。通過科學的「三明康養九度」的評價體系構建,創新地建立了多學科融合的森林康養規劃體系,積極探索具有三明特色、可示範推廣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模式和路徑。
  •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 | 嬌小又可愛!這些「小明星」你不一定見過!
    斑姬啄木鳥:  體長9.6~11釐米,如麻雀大小,是最小的啄木鳥。  常單獨活動,有時也喜歡追隨小型鳥群活動。褐頂雀鶥華南亞種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天寶巖偶爾能聽到其鳴聲,但想拍到不容易。屬於高光難拍鳥種。
  •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丨永安這裡發現三明市蝴蝶新紀錄種
    褐鉤鳳蝶,主要分布在中國
  • 【中國綠都·最氧三明】物種新記錄!將樂龍棲山發現瀕危動物北草蜥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LC。主要生活於海拔700-750米的山地草叢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00至1200米。
  • 江蘇第三宜居的城市:被譽為「綠都」,還曾是全球最大城市
    關於適合居住的條件,這裡幾乎沒有被批判,在今年6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中國城市適合居住的競爭力排行榜中,這裡成為了排名城市最多的地方, 從排行榜上可以看出,南京成為江蘇省第三大宜居城市, 關於這個城市我們不知道, 那被稱為「綠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是生態名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稱號,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而且這裡的綠化覆蓋率很高
  •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 | 永安「燕」鳥又添新成員!一起認識一下它
    其餘13種「燕」鳥中,體型最大的為普通燕鴴和白額燕尾,它們體長約為27~28釐米,最小者應當是淡色沙燕和小白腰雨燕,它們的體長在11~14釐米。繁殖於歐洲、非洲西北部、俄羅斯等,越冬於日本、印度、寮國、緬甸等地,在中國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棲息於接近林地的開闊原野。捕食小鳥和大型昆蟲。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綠都地產雲和湖 杭州人理想的寄居之地
    杭州這座魅力城市,總是能給人無限遐想,不少年輕人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付出,在杭州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細數杭州宜居之地,綠都地產雲和湖可以說是最為理想的。綠都地產雲和湖作為杭州西湖區區域內唯一低密住區,在日漸稀缺的西湖區,和高速發展的浙大科技城裡,無疑成為眾多精英們眼中的「香餑餑」。
  • 名人帶你文遊山海閩西南,還送大禮
    引言 福建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八閩大地,海天無限其中大廈之門、花樣漳州、海絲泉州、綠都三明養生龍巖地處閩西南與臺灣隔海相望形成了「全福遊有全福·山海閩西南
  • 「中國綠都·最氧三明」「仙鳥」也食人間煙火,小村莊白鷳與母雞共食
    在明溪縣楓溪鄉小珩村的松齡寺,來了這麼一隻白鷳,它和母雞共處共食,一待就是兩三個月。
  • 綠都雁鳴敘 | 舍下往高處走的欲望,歸真的不與眾同
    這世界上,有這麼一面湖,經得住時間的沉澱,耐得住世俗的禮讚,這,綠都雁鳴敘是建築的低調,也是捨得下往高處走的欲望後,歸真的不與眾同。綠都雁鳴敘效果圖在湖邊,卸下邊界探索低處的高明湖畔的生活,有人將湖藏進腳下,有人則躺在湖上沐浴星光。不再探求生活的高度,而是俯身自然裡找到另一種生活。
  • 相會風雅,共敘雁鳴 綠都雁鳴敘讓空間與自然相融相生
    從圃澤大地到水潤中原,從大禹治水到綠都雁鳴敘,當空間與自然相融相生,一場人居盛宴在綠都雁鳴敘正在上演。主持人開場之後,綠都雁鳴敘項目總經理劉智勇先生為綠都雁鳴敘風雅示範區開放致辭,並向賓客展現了「雁鳴敘」的由來和自然天地間的生活之美。「敘」是中原文明的溯源之敘,也是綠都中原墅級作品的開山之敘,還是回歸自然的生活之敘,從圃澤大地到水潤中原,千年之水由此煥發新聲。
  •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花落誰家?將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手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