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叔大字不識幾個,因為他壓根就沒進過學校。
為此,三嬸還責問過奶奶「為什麼幾個孩子,就唯獨不讓他上學」,奶奶說,孩子多,到上學的年齡都會讓他們去,但三叔那時不願意去,就沒有強求。
不知當年幼小的三叔,因為何故不去上學?但如若那時,他能看到因為沒進過校門在社會上付出的代價,三叔無論如何也會走進校門,做出一個不同的選擇。
但人生沒有如果,他的一生因為沒有文化,比別人流過更多的汗水,吃過更多的苦頭。
年輕時,三叔曾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他沒有文化只能幹些出力氣的活兒。有一次,三叔和幾個工友一起往大貨車上裝方便麵,一種口味的方便麵裝一個車廂。三叔不識字,他藉助箱子的圖案來分辨每種方便麵的口味。
裝完之後,發現一個車廂的方便麵裝錯了一箱。沒辦法,三叔和工友們一起又把整個貨車卸下來,找到裝錯的那個箱子,重新裝滿。
那個裝錯的箱子是三叔不小心弄錯的,平時白天裝貨他藉助圖案和顏色分辨口味都沒有出過錯,但那次是夜晚,燈光下的圖案雖然不變,但顏色卻在燈光下有所變化,不如在陽光下清晰分明。
如果藉助文字,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它的意思不會隨著光線而變化。事後,三叔很內疚自責,感覺連累了工友們,深表歉意。
類似的因為沒有文化而吃的虧有很多,這些經驗讓三叔深刻地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別重視孩子們的學習。
時至今日,三叔家的兩個女兒也算是學有所成,大女兒大學畢業後,進入市裡一家學校成為一名教師,如今家庭幸福,工作順利。小女兒大學畢業後,考入國內的知名大學就讀研究生,因為刻苦肯專研,已發表了一些不錯的論文,頗得導師欣賞看重。
雖然農村重男輕女風氣嚴重,但沒有男孩的三叔還是讓村裡的很多人羨慕,都說他是有福氣的人,把兩個姑娘養得這麼好。
如果說三叔家今天的成功,證明了他的「福氣」,了解他們家的人會說,其實他的「福氣」早就有跡可循。
01
三叔很重視孩子的學習,但他不是打罵孩子,對孩子訓斥「如果不讀書,你是沒有前途的」。三叔用自身的經歷,實實在在讓對孩子們明白,沒有文化給他造成的不便,也間接詮釋了文化知識的用途。
作為父親用親身經歷的事情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比空洞的大道理更能促進孩子對知識的嚮往,激發她們內在對學習的熱情。
三叔重視孩子的學習,願意陪伴她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堂妹小學時的作業,三叔和三嬸都不怎麼會,但他們要求孩子們回家先寫作業,不會的題目先放下,等所有會的題目做完,帶著孩子去別人家請教學習。
我小學的時候,有好幾次,大晚上,三叔打著手電筒帶著堂妹,穿過半個村莊來我家,讓我給她講不會的題目,確認堂妹聽懂掌握了,再回家。
我從沒聽他說過,孩子怎麼這麼笨,上課是不是沒有認真聽,這些批評的話語。他很少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打擊孩子,只想讓孩子把不會的學會,注重孩子每一點一滴的收穫。
也可能就是這種態度,我的堂妹幾乎沒有因為學習挨過訓斥,更別說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挨打。對於學習,她們沒有陰影,更多的是感受到學到新知識的收穫喜悅,和來自父親的陪伴和支持。
02
三叔和三嬸都沒怎麼上過學,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勤勞樸實,用力把生活往更好的地方去過。他們夫妻和睦,不管是在田間勞作,還是在家忙碌,都有說不完的話,做事有商有量,家庭氣氛融洽愉悅。
農閒季節,三叔都會出去打工補貼家用,三嬸一直在家守著孩子,照顧牲畜和農田。雖然生活不富裕,但他們的勤勞也不至於生活過於窮苦,孩子們的上學之路從不曾因為缺錢而停滯。最主要的是一家人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孩子們永遠有家可回,有父母可依。
對於孩子,三叔和三嬸不僅僅是做好基本的職責,剩下的事情全靠孩子們自己,與他們無關,而是力所能及給孩子們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後盾。
大女兒大學畢業後,參加一次招教考試,當時僅以一分之差無緣面試,錯失了一次機會。同年,她與大學時期的戀人結婚,緊接著升級成了媽媽,兩年後,她想再次重拾自己的教師之夢,但幾個月的孩子嗷嗷待哺,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她有心而無力。
三叔三嬸把女兒接到家裡,他們兩個輪流照顧孩子,洗涮做飯,除非孩子吃奶去找媽媽,其他時間都不打擾女兒,讓她安心複習準備考試。也正是有這樣平和的氛圍和充足的時間,大女兒那年以高分考取到市裡的一所學校,得償所願成為了一名教師。
可以說,作為父母,他們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圍,這種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平和完善,踏實上進。在子女每一次脆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便如樹冠撐起所有的風雨。他們不會說多麼愛自己的孩子,但一直用行動把孩子捧在手心焐在胸口。
03
三叔在我們村裡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既不是村幹部裡的一員,也不屬於村裡的文化人,更不是村裡腦筋活絡發家致富的能人。他一直是那麼不起眼,甚至可以說「默默無聞」。
若不是他的兩個女兒成了村子裡的「佼佼者」,三叔會一如既往地不被注意,但普通不代表無知,他一直有自己的處世原則,從不曾浪費光陰,更不曾怠慢給予自己恩惠的人。
早些年,三叔曾去廣州打工,不記得因為何故沒有帶被褥,手裡剩下的錢也不多,就去親戚家借了一套。可能是老家去廣州打工的人常向親戚借被褥,親戚家專門備了一套,等三叔借到這套被褥的時候已經傳過不少老鄉的手,被褥已經黑到很不清原來的顏色了。
三叔用過一段時間後,臨走之前,他把被褥拆洗了一番,一個大男人又拿著針把被子重新縫好還了回去。用他的話說「乾乾淨淨地還回去,大家心裡都舒服」。
至少在三叔心裡認為,別人沒有義務幫我,別人借給了我被褥,我不能不知好歹,洗乾淨還回去主要是為了表示我的感謝。
也正是這種知恩圖報的個性,三叔明辨是非,不會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與我的另外兩個叔叔相比,心境更為平和,做事也很有分寸。
做事心存感恩,做人心存善意,去掉虛頭巴腦的心思,感受周圍的現實。因此,具有了融入現實的能力,也用行動教育孩子如何在社會上行走。
三叔是個平凡的父親,一直過著樸素的生活。他沒有用空洞的說教訓斥孩子,也沒有深刻的道理去說服孩子。但真正好的教育,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得到滋潤的幼苗一天天茁壯成長,終有一天自有一番天地。
我的三叔,雖沒有進過校門,卻是一個很會教育孩子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