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先天性失聰的女孩西宮硝子,被同窗少年石田將也帶頭欺負,一個男孩和女孩在校園裡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他們向彼此越走越近,互相幫助完成了自我救贖。這是一個來自日本動漫《聲之形》故事,以校園欺凌為題材,講的是一個愛和成長。《聲之形》上映後不但好票房,更是一舉斬獲了"東京動畫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這部動畫表面上是在講校園欺凌,但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認同"。《聲之形》用女主西宮硝子的經歷解釋了"自我認同"對個體的意義。
從育兒的角度來看,父母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十分重要,孩子能夠清晰地認識自我,才能避免扭曲認知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 《聲之形》:自我認同缺乏壓抑情感,導致硝子自卑
從小失聰的少女西宮硝子轉學到了一所普通小學,因為聽覺障礙,她只能依靠筆和其他同學交流,或者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本子上。由於身體的特殊性,西宮硝子很難融入其他同學的圈子,甚至成為了校園小混混們欺凌的目標。
在合唱中,硝子因為聽不到所以帶給班級很大的困難,她在人群中顯得極度不協調。而同學們也不理解她,所以硝子受到了同伴的針對。硝子的記事本被故意扔掉,昂貴的助聽器也被弄壞。當她聽到同學們在背後小聲的議論,硝子沒能站出來為自己辯護,反而是因為自信心缺乏而做出更加謙卑退讓的行為。
硝子屢屢被拒,無法在學校獲得認同,儘管自己已經盡力地融入其他孩子群眾,但是也不得不接受失敗和拒絕的現實。漸漸地,硝子低下了頭,再難以在悲傷中走出來,甚至想在自家陽臺一躍而下。
硝子的經歷其實並不少見,很多孩子都會因為小時候的不合群、不自信地導致自卑,這其實映射的就是"自我認同"感缺失。無論是在家裡、學校還是在社會上,硝子都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從來都沒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沒有獲得"自我認同"感的環境基礎,甚至是在一直被打擊的家庭環境下成長。
莉莉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她的爸爸一直就重男輕女,覺得男孩才能在村裡拿得分紅並繼承香火,而女孩除了嫁人沒有什麼價值。爸爸總是把弟弟放在第一位,無論是食物還是衣服,他總要讓弟弟先選。媽媽從外地帶回來一包糖果,爸爸直接拿給弟弟,讓弟弟先吃夠本,才把剩下的給莉莉。當她考到全班第一,爸爸只是象徵性地點點頭,而弟弟只是進步了一點,爸爸就高興得帶著他去遊樂園。
類似糟糕的記憶還有很多,從來沒有人教育莉莉學會"自我認同",爸爸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和忽視,更是通過"投射性認同"的方式,把負面標籤深深地烙印在莉莉的心裡。
莉莉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比不上別人,這種自卑心理在於她的"自我認同"出現了偏差。
二、 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途中最重要的心理基礎
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認同"又名"自我的同一性",簡單的解釋是: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自己有一種持續且穩定的認同感。
硝子的自我認同感很低,她的體內就像是有兩個小人在一起打架:一個高呼著"我可以做到",一個自卑地想:"我比不上別人"。當某一個小人主宰心理的時候,他的外在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狀態。無論是《聲之形》中的硝子,還是故事中的莉莉,他們都無法產生一種穩定的認同感,想法總是被他人左右。一個矛盾的、不穩定的、時好時壞的思想,會讓孩子持續沉浸在對自己和外界的不理解中,迷茫不知歸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自我認同,就是教育孩子不會一味屈服於他人的評價,能夠在挫折中依舊保持自信和自尊。
1、強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更具有自信
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能夠清晰的認識自己的價值,比如一個很會畫畫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美術功底好,並且以此為優勢;就只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好,認為自己很聰明,不害怕學業上的難題;雖然在成績上比不上其他人,但是孩子多才多藝並感覺很自豪。他們不容易受外界對自己的影響,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就算處於劣勢之中,還是也能夠挖掘出自己身上的優點,利於增強某一方面的能力,讓孩子在人群中更加自信。
2、孩子能從自我認同感中學會接納自己
《聲之形》中的硝子因為無法與同學們交流順暢,所以極力掩蓋自己身上的缺點,把自己的聽覺障礙當做是阻礙自己前進的坎。硝子是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缺點,而非真正的接納自己。
自我接納能力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孩子不能接納自我,增強自我的認同感,那麼那就很可能受到外界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的評價影響,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三、 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給予孩子信任和尊重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說:"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主題就是獲得自我認同。"一個能夠真正直視自己內心的孩子,才會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定位。
讓孩子無法進行自我認同,那麼他對於自己存在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就很模糊。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身處這個環境。孩子無法在校園中獲得自我認同,那麼他就不會注重學業,人際關係變差,甚至走向錯誤的道路。更多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會習慣性的去模仿一些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來獲得安慰和短暫的滿足。但是,這一切只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價值定位,孩子的自尊自信就無從談起。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認同感的成熟是個漫長的過程,且是要通過後天的培養。發展心理學指出,孩子的某一行為是由父母的認同和肯定累積而成的。所以,父母必須要承擔起引導孩子發現自我價值的角色,幫助孩子正確地定位自身,直至孩子形成理性客觀的自我評價體系。
首先,父母應該信任和尊重孩子。無論是通過話語還是行為,父母都應該時常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外界的信任可以轉化為孩子內心對自己的信任,以此作為推動力引領孩子學會自我認同。而且,懂得培養孩子自我認同感的父母,都會找到表揚和鼓勵的平衡點。不會溺愛孩子,不是用誇張的話語表達讚賞,所以不會令孩子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此外,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獨立探索,對孩子說:"失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標。"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教育模式應是鼓勵先行,先從表揚性語言出發,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打下強化自身認同的根基。
我是馬海霞的育兒經驗,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