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Dcard,聊聊臺灣最火的大學生匿名社交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社交不必激進,營造一個健康的氛圍也能有意外收穫。

最近公司來了兩個臺灣實習生,自然就和兩個妹子聊起了她們平常喜歡用哪些網際網路產品,除了Line、instagram、FB這些常見的應用外,特別提到的還有灣灣年輕人特別喜歡上的「Dcard」。

出於對這款年輕人喜愛的產品的興趣,這幾天我就翻牆體驗了Dcard。下面從產品的角度分析下這款臺灣年輕人中火爆的匿名論壇。

1.Dcard是什麼?

Dcard是臺灣大學生的匿名論壇,用戶需要大學生相關證件資料才能註冊。通過設置大學生的門檻來篩選用戶,將用戶群固定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中。

官方對Dcard的介紹如下:

Dcard是一個匿名社群,因為匿名,你可以無拘束地在這裡討論不敢和朋友說的心情與秘密,也可以討論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討論情感話題、美妝穿搭或是分享美食等各種時下議題。

在Dcard每天午夜一到,就會出現一位你從沒遇過的人,如果在24小時之內,你們對彼此發出好友邀請時,就會成為朋友,未能成為朋友的話,午夜一過他就會永遠消失,再也不會出現。

可以看出,發帖討論 + 抽卡 是Dcard主打的兩個核心功能。

發帖討論類似百度貼吧,用戶發帖(Po主),後面用戶可以回帖。唯一不同的是tag別人(@)時,在Dcard上面是「B4」(代表@4樓),可以通過「B7 B9 B11」這種方式tag多個用戶。可匿名、顯示學校(/校系)或另起暱稱。

抽卡就類似漂流瓶,不過每天只能抽一張,卡上寫的是對方的學校、愛好、個人介紹等詳細資料,可能是提倡真實社交,所有資料都會經過審核。當雙方都發出好友邀請後,才能成為好友,進行交流。

Dcard上有許多大學生聚集,可以從上面了解灣灣年輕人的關注點和觀點。很多帖子有趨於知乎類的理性分析,但是大多數的屬於貼吧類的灌水(廢文),內容也大多是男女感情、化妝健身等內容,時事版塊中很多都有大陸生的理性辯論((⊙﹏⊙)b)。雖然Dcard上的內容我覺得特別無趣,但是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逛逛,開放給大陸的一些學校註冊喔!

從產品的角度看,Dcard算是一款平庸的產品,現在還算活躍的原因主要限制了用戶群,在大學生群中通過口碑傳播逐步增加用戶群體。另外上面的內容也契合了現有年輕人的興趣。

2.Dcard的產品架構

上圖是Dcard的首頁截圖,內容很簡單,主要由主頁帖子、抽卡、通知、信箱、個人中心等五部分組成。

認真分析了Dcard產品,Dcard的產品結構如上圖所示,類似新聞資訊網站的結構,唯一不同點是增加了抽卡(隨機交友)。

Dcard的產品架構很簡單,最難的是對用戶內容的引導和管控。我們看到網站提供了近40個左右的話題來進行討論以及有專門的學校版,供用戶在相應的話題下進行討論。並且對版內帖子分為熱門和最新。這種方式也限制了話題的可擴展性和自定義性,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增加內容標籤。

3.Dcard的內容與用戶周期

在逛了幾天之後,總結上面的內容趨向年輕化、娛樂化、兩性化。這些內容註定很受年輕群體的歡迎,另外大學生門檻又決定了用戶之間幾乎沒有代溝,互相評論時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價值觀差距。這些都是很有利的用戶質量基礎。

匿名也是Dcard很有特色的亮點,可以選擇「淡江大學」這類的title來做社交,也可以增進相互之間的信任度,同時還能保護營私。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產品定位又決定了它發展空間有限。在大學生畢業之後,最多三年,上面的內容就會失去對這批用戶的吸引力,造成老用戶流失。用戶周期也就最多7年。用戶一批又一批更新,而且用戶基數就是臺灣50w左右大學生中,就算20%的大學生使用,也就只有10w穩定用戶。

從Dcard官方公布的數據,目前已經發展成每月不重複訪客800w以上,註冊用戶百萬以上,用戶累計抽出超過1.5億張卡(6年)、每10s就有一篇新文章發布。對於註冊數才是存疑的,因為在Dcard上有帖子在2015年提到註冊號(UserID)才到5w+。不過對於人口只有2369w左右的臺灣,Dcard已經算是比較成功的社交應用了。

2016年底Dcard公布的產品數據

4.一些思考

Dcard的隱私與匿名特性,成為Dcard能一路成長的核心關鍵。立志成為「全臺灣最大的匿名社群」的Dcard,會被拿來與臺灣最大的論壇PTT來進行比較,通過匿名營造了與PTT完全不同的自由與正向的討論氛圍。」卡稱」(我們常見的暱稱)讓作者可以選擇匿名、或是顯示學校,還可以設定自己的獨特名稱,擁有自己的標記。這些特殊的功能都讓Dcard得以存活成長。

我注意到男女比例也從2012年的6:4,變成了2016年的4:6,發文和參與交流的女生比例也逐步增多,美妝、穿搭等類別成為了熱門類別。這點與大陸的社群恰好相反,我們的社交應用幾乎都是男多女少,而且失調比例會持續擴大,這也是很值得深思的一點。

臺灣和大陸年輕人在許多愛好上差別並不大,娛樂至上。很難說Dcard對我們做社交產品有多大的參考性,也就是貼吧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內容與功能的純淨確實是國內缺乏的。我們現在都追求做大而全的產品。

用Dcard的時候,我想到了2013年想做的一個產品,但是想著在大學生群體中做一個同城換物 + 二手線下交易 + 論壇,把用戶限制在大學生群體中,起因是因為當時在58同城上交易被騙。那怎麼降低被騙機率呢?就是用戶實名,圈定在大學生群體中。論壇主要是解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易可提供交友空間。 現在有閒魚已經可以滿足這個需求了,裡面的魚塘問答也和我當初的論壇異曲同工之妙。現在回頭看,這可能是個bad idea,沒有聚焦。

從Dcard的成長經歷看到,做社交不一定要那麼直接、激進,營造一個理性健康的氛圍也許能有意外的效果。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我的思考,希望能夠給朋友們做社交產品提供一些幫助。

#專欄作家#

Bouny_Yuan,公眾號:碎碎戀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電商產品經理。專注於電商產品設計、商業分析以及後臺挖坑。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微信小程序匿名聊聊在哪裡進 微信匿名聊聊二維碼入口
    從5月18日下午開始,一款名為「匿名聊聊」的小程序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這個小程序主要功能是通過輸入暗號來給朋友匿名留言或者匿名群聊,有人用來表白,還有的CEO用其匿名聽取員工意見。  但在5月19日早晨,「匿名聊聊」已暫停服務。
  • 匿名社交應用大起底,誰是最後贏家?
    這無疑給國內的匿名社交產品一劑強心劑。迄今為止,從上半年爆火的無秘開始,國內匿名社交領域已經風起雲湧,目前市場上的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或大或小的應用:最早的陌生人匿名社交秘密(王堅始創,後剝離單獨運營,現在是億諾無限旗下產品,張昊擔任CEO,以下稱張昊版),熟人間的匿名社交應用包括林承仁創立的秘密(後改名無秘、友秘,以下統稱無秘)、Secret中文版秘密、烏鴉、呵呵、吐司、BiBi、嘰嘰等。
  • 匿名社交:向左是樹洞,向右是陌陌
    匿名社交軟體在2014年大火。甚至算的上是上半年國內移動網際網路創業領域最大的亮點。目前國內市場上已經出現包括Stcret中文版、無秘、烏鴉、吐司等數十種匿名社交軟體,這其中還不包括其他正在醞釀推出匿名社交軟體的一些網際網路大公司。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五款社交APP,你用過幾個?
    據知名社交平臺發布的《大學生社交報告》顯示,大學生使用最多的三種APP是社交、視頻和遊戲。45.2%的大學生每天使用社交App的時間超過5小時;其中女同學這類人群佔54.0%,高於男同學的40.7%。交友、戀愛、學習是大學生在上學期間最想做的三件事。
  • 看看美國90後大學生是怎樣評價美國最流行的13個社交軟體的
    看看美國90後大學生是怎樣評價美國最流行的13個社交軟體的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在中國網際網路圈,90後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關於95後甚至00後網際網路使用習慣的討論也已經很多。在美國,關於這一特定人群的討論並不多。隨著新一代人開始使用網際網路,社交網絡受到的衝擊最大。
  • 臺媒:大陸匿名社交軟體「秘密」註定是短命鬼
    參考消息網4月21日報導 臺媒稱,大陸最近有一款名為「秘密」的匿名社交軟體突然走紅,但21日有評論認為,這款軟體註定是「曇花一現的短命鬼」。據臺灣「中央社」4月21日報導,一款匿名朋友圈的社交軟體「秘密」,在手機線上軟體商店App Store上架僅一天,就名列下載總排行榜13名、社交軟體榜第一名。報導稱,用這款名叫「秘密」的社交軟體,用戶可以看到來自其手機通訊內聯繫人發表的各類匿名消息,但只知道是熟人發送,卻不知道具體是哪一人發送。
  • 匿名社交平臺Popi回歸
    popi全稱Popi提問箱,2018年底以公眾號的形式首現,用戶將連結分享至社交平臺後即可接收來自好友的定向匿名提問。今年年初,popi正式推出APP版本,成為了疫情期間炙手可熱的匿名社交平臺。8月3日,popi官博宣布提問箱停止運營,重新上架時間待定。
  • 哪個社交軟體女大學生比較多?
    身邊有不少剛畢業的朋友總是說,真後悔沒有在大學裡面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多交一些朋友,學生時代是最單純的,友情也是最真摯的,這時候談的戀愛是甜甜的。現在畢業以後,找對象真的是太難了,但圈子太小,接觸不到什麼做理想的朋友,只能通過社交軟體來實現,那麼哪個社交軟體女大學生比較多呢,下面小編就一一給大家介紹下。1、高顏高顏是一個高顏值高效率高品質社交平臺,讓你在都市繁忙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中快速邂逅那個TA。一切的美好都將成為現實,只要心中有夢,就有實現的可能。願每一位成功男士都能找到喜歡的她。
  • 最火的幾個匿名聊天app,你知道幾個
    今日與大家分享5款可供 Android和蘋果使用的匿名類社交 APP。所有的功能都非常的純淨簡潔,你可以傾述心聲,可以純聊,可以結識陌生人。當別人不了解你的時候,做真實的自己。一:玫瑰友約「玫瑰友約」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匿名類社交 APP,平臺會自動為你匹配10個人,你可以在群裡聊天,也可以選擇私聊,群將在晚上11點解散,開始下一個旅程。
  • 課程格子發布新版,匿名樹洞變實名論壇——由工具轉型社交後,課表...
    這是寫這篇報導前想到的一個問題:隨著「課程格子」和「超級課程表」的社交氛圍越來越重,不知還有多少用戶把這兩款主要作為工具來使用?從工具切入,然後轉型「輕」社交——到這一步為止他們的路徑都很清晰,但是下一步將何去何從?
  • 大學生社交報告:社交視頻遊戲是最常用三類App
    國內領先的開放式移動社交平臺陌陌近日發布了《大學生社交報告》。這份報告對數萬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今年的大一新生中,71.4%在入學前就已經通過社交App結識了新同學;45.2%的大學生每天使用社交App的時間超過5小時;來自海南、北京、上海三地的大學生每月社交花費超過2000元的比例居全國前三;交友、戀愛、學習是大學生在上學期間最想做的三件事。
  • 馬桶MT遭封殺 馬桶被堵塞 王欣的匿名聊天夢醒了
    原標題:王欣的馬桶MT被騰訊「堵住了」,上線當晚被多渠道「封殺」今日頭條、子彈簡訊、王欣旗下雲歌智能先後宣布將於今日發布社交新品,其中雲歌智能旗下馬桶MT在「我們換個方式聊」社交新品發布會前夜先火了一把,不少用戶提前至官網下載產品、體驗功能。
  • 又一款匿名社交應用誕生:「烏鴉」來了
    6月17日消息,伴隨Secret及其「衍生者」的持續火爆,匿名社交應用迅速發展,成移動社交領域新紅海。近日,啪啪創始人許朝軍推出匿名社交應用產品「烏鴉」,旗下產品啪啪已在全站顯著入口推廣烏鴉下載。
  • 匿名聊天小程序上線一天即遭微信封禁,這家公司還是騰訊投的
    匿名聊天小程序上線一天即遭微信封禁,這家公司還是騰訊投的 澎湃新聞記者 楊鑫倢 2017-05-19 16:39 來源:澎湃新聞
  • 每日投融資速遞:匿名社交軟體Paktor完成A輪數百萬美元融資
    每日投融資速遞:匿名社交軟體Paktor完成A輪數百萬美元融資 2014-11-19 17:14
  • 女大學生最常用的社交軟體?你用過哪個呢?
    周圍有不少剛畢業的朋友都總說,後悔沒有好好在大學裡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多交幾個朋友,學生時代是最單純的,友情也是最真誠的,此時談戀愛是甜蜜的。如今畢業後,找工作真的很難,圈子也太小,所以只能通過社交軟體才能實現交朋友的目的,那么女大學生哪一個社交軟體更多呢,最常用的用是哪個?
  • 騰訊版「探探」上線,聊聊陌生人社交背後的需求
    並不否認的是:性是陌生人社交產品背後真實的需求,可沒有受到道德約束的網際網路產品只是盡情釋放人性中的貪婪和惡,終究是會被人類所唾棄。這也就是網際網路產品,在需求分析的時候,「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最好例子:滿足了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丟棄了高段位的精神需求和安全需求。
  • 米其林評審員:通過社交網絡找餐廳 單人行動便於匿名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米其林評審員:通過社交網絡找餐廳,單人行動便於匿名 圖/米其林指南官方微博11月28日,《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正式發布。其實,匿名的米其林評審員堪稱「神秘」的代名詞,他們像每一個普通的食客或旅行者一樣,「悄咪咪」地出現在全世界的餐廳和酒店中。他們如何成為米其林評審員?他們吃每頓飯都「帶星」嗎?他們就餐或旅行時,能不能「帶家屬」?他們在路途中,會不會也忍不住「買買買」?這些你想問評審員的問題,米其林在官方資料中公布了答案。Q:你是如何成為米其林評審員的?
  • 火的一塌糊塗的視頻直播社交,國外有Meerkat,國內有「趣播」
    這個連續創業的團隊在 2011 年的時候,曾推出基於騰訊開放平臺的 PC 端的社交應用「求交往」,當時這一產品的用戶量接近千萬,日活躍用戶過百萬。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後,團隊開始進行移動社交產品的探索,推出了類似 Whisper 匿名社交應用「蜜友圈」。「蜜友圈」的兩大功能分別是蜜友說和直播,前者支持用戶發布圖片+文字的信息,後者則支持用戶進行視頻直播社交。而直播功能的反饋之好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 匿名提問箱是如何捕獲年輕人的?
    …… 裝著千奇百怪問題的匿名提問箱正在刷屏年輕人的朋友圈。 年輕人有多愛匿名提問? 兩年前,匿名提問箱Popi小程序上線,創立之初就吸引了超過10萬用戶,之後app上架,直到今年7月,共累計了近200萬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