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陽,中國恐龍之鄉,我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這裡發掘

2020-08-20 覺非行記

說起恐龍,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侏羅紀,但其實,白堊紀也與恐龍息息相關,恐龍的種類在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然而白堊紀之後,恐龍便遭到大規模滅絕。這是恐龍時代最後的繁榮,而山東萊陽,這座位於膠東半島的小城,便有一座神秘的「白堊紀公園」,忠實的印刻了這份遠古的記憶。

這份記憶,一直埋藏在時光中,直到上世紀20年代。1923年,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譚錫疇在山東萊陽將軍頂西南的紅色地層中採集到恐龍骨骼化石;1929年,瑞典古生物學家維曼對譚錫疇採集的標本進行研究,並命名為中國譚氏龍。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在萊陽金崗口村挖掘出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棘鼻青島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對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及報導。此後,一系列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逐漸被發現,萊陽成為我國科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化石的地方,同時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同時富含恐龍、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的地區。

然而,這些學術圈的大事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並沒有太多的知名度,萊陽的恐龍化石甚至比不上萊陽梨的名氣。近年,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建成,萊陽終於以「中國恐龍之鄉」的名號出圈,慢慢向世人揭開白堊紀遙遠的記憶。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座盛產萊陽梨的小城,在億年前曾經是恐龍的樂園。

▼地質博物館,遠古的記憶

來到萊陽這座神秘的「白堊紀恐龍公園」,第一站便是地質博物館。地質博物館館藏豐富,各式各樣的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讓人眼花繚亂。在博物館半日,雖是走馬觀花,卻對萊陽恐龍動物群、萊陽地質古生物、恐龍大家族、恐龍蛋世界有了最初的認識。放映廳裡的紀錄片,從白堊留痕到恐龍故鄉,則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深入的《遠古的印記》,也讓我們真正開始認識腳下的這片土地。


走進博物館,第一眼,像是回到了遠古,走進了白堊紀的恐龍世界。裝架完整的恐龍骨架佇立在博物館裡,雖然早已沒有了血肉,卻依舊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站在它們的眼前,仍然感覺遙不可及,然而,當聽著講解員細細講解這些恐龍化石的發現史,這份遙遠與陌生便開始悄悄散去。恐龍不同部位的化石,新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展出的化石數量只是萊陽地質公園裡的一小部分,卻為我們呈現了恐龍最後的盛世。

雖然早已沒有了小朋友們面對恐龍時的那種求知慾,在博物館裡漫步,依舊會想像它們擔當地球霸主時的世界,依舊會遺憾它們的突然滅絕。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去工作室探訪修復恐龍化石的修復師。進去時,老師正在低頭修復化石,我們只是默默的記錄老師修復的過程,不去打擾。當老師的工作告一段落,卻一改嚴肅認真的形象,用幽默的話語為我們介紹不同的恐龍化石,介紹他工作的日常。一排排恐龍骨骼,年復一年,經由老師的手,煥發新的生命。

▼化石遺址館,恐龍遺蹟群

從地質博物館出來,來到曾經的挖掘現場,2號恐龍化石遺址保護館,這裡曾搶救性發掘出大量恐龍骨骼化石層,目前,這些化石大部分都在發掘遺址原地保護。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推測,這些恐龍化石群的形成是泥石流等突發性的災難導致恐龍死亡,經過8000萬年的地質演化,形成的恐龍遺蹟群。

恐龍化石尚未進行大面積的發掘,已經發掘的兩處恐龍化石群遺址設了保護棚,雖然簡易,卻也保留了遺址館的自然狀態。如今的遺址館,像是暫停了工作的場所一般,一切都停留在發掘時的狀態。在這裡能夠明顯的看到裸露的恐龍化石,而更多的,依舊埋藏在地層中。博物館裡的恐龍化石造型精美,但始終會有一些距離感,可看見了依舊在沉睡在遺址館內的恐龍化石,雖然不成整體,一塊塊不同部位的化石卻密集排列,無不訴說著恐龍曾經的真實存在。

館內還保留有一堆形狀各異的石膏包,上面用黑色墨水標識了採取日期和部位名稱。這些石膏包其貌不揚,不曾想,裡面卻包裹著恐龍化石。據嚮導介紹,用石膏包將化石和包裹化石的土壤一同取出,雖然費時費力,但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化石的形成環境和完整性,與以前挖掘時採取的原址保護法相比更具科學性。

遺址館外的深坑,是曾經保護性挖掘過化石的區域。這裡的地表層曾經發現大量的化石埋藏點,地表層下還分布了五六層晚白堊紀早期的化石層,蘊含了豐富的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沒能親眼目睹發掘化石的過程,但我們卻依舊可以通過未經挖掘的部位,看見發育完整、層次分明的白堊系地層。這些地層看似平平無奇,沒有嚮導指點,很難想像裡面竟然還有恐龍化石。

▼紅層恐龍谷,白堊紀留痕

地質公園裡有10餘條深切割的「V」或「U」形峽谷,谷的兩側為王氏群紅土崖組紫紅色砂巖、灰白色礫巖互層。紅層峽谷蜿蜒曲折,最長的達17千米,谷底和兩側小型地質構造等地質現象發育,並富含恐龍類化石,被形象的稱為「恐龍谷」。現實中的「恐龍谷」並沒有它的名字那般令人神往,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這是白堊紀時期的留存,裡面曾經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蛋化石,是恐龍曾經的繁衍地,很容易就會錯過。

公園內的地質遺蹟保存完好,很少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和影響,大都處於自然狀態。恐龍谷內雖然被科考隊員們開闢出過小路,遊人卻無法抵達,依舊保留著原始的風貌。或許是因為沒能穿越這一條條平原上的峽谷,只能遠望的緣故,沒能發現它的別有洞天,沒有在視覺上感到震撼。只是,在木棧道上望著前方的恐龍谷,望著前方彎道處曾經發掘出很多恐龍蛋化石的白色區域,想像著白堊紀時代恐龍在這裡繁衍生息的情景,依舊感慨萬千。

峽谷裡依舊留存著許多恐龍蛋化石,或許會一直封存,或許,會在某一天被科考人員發掘,然而,白堊紀留下的痕跡不會被磨滅,會一直長存。而這個中國首個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也早已成為傳奇。

作者簡介:覺非行記,自由攝影師,旅遊自媒體。

新浪微博:@覺非行記

相關焦點

  • 揭秘"恐龍之鄉"萊陽:真正的白堊紀公園(圖)
    」,這都出自於中國「恐龍之鄉」———萊陽。    出土我國首具完整棘鼻恐龍化石    1951年,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組織了普查隊,由楊鍾健、劉東生、王存義在山東大學地質礦物系的協助下,對萊陽金崗口及周邊地區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萊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品種較多、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裡是學術界認可的16個「恐龍之鄉」之一……中生代從早到晚依次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而煙臺萊陽則被眾多學者稱作「白堊紀公園」。    6500萬年以前的萊陽一帶擁有著最適宜恐龍生存的環境,被命名為「棘鼻青島龍」的大型恐龍就在這裡發掘,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所挖掘的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 時隔七十年,萊陽恐龍研究再出新成果
    這是時隔七十年後,科學家再次嘗試對從萊陽發掘出的棘鼻青島龍頭飾進行結構研究,並推斷出新的發現。棘鼻青島龍出土於山東省萊陽市呂格莊鎮金崗口村,是新中國成立後中科院楊鍾健院士帶領的考察團隊在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骨架(1951年),被稱為新中國第一龍,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鴨嘴龍類恐龍之一,正型標本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
  • 中國有哪些地方發掘出了恐龍化石?哪些地方被稱為恐龍之鄉?
    中國地域廣袤,而且地形多樣,有利於各種化石保存,目前,已在中國境內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比較著名的有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內蒙古二連浩特、新疆準噶爾、山東諸城、遼西熱河等地區。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有機會你也可以去探索發掘恐龍化石哦。
  • 都知道嘉蔭是中國恐龍之鄉,但你知道中國十大最著名的恐龍都是啥嗎?
    超過142萬人正在關注9月8日 哈爾濱多雲轉晴 8℃~20℃3-4級轉微風編者按:被譽為「中國第一龍鄉」的黑龍江嘉蔭是我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在這裡曾發現以「滿洲龍」為代表的大型鴨嘴龍類恐龍化石,從此名揚世界。到今年,已經是中國發現恐龍115周年了。那麼,對於中國已發現的恐龍,您了解多少呢?
  • 中國百年十大恐龍——青島龍
    中國百年十大恐龍——青島龍2012年,在中國常州舉辦了首屆國際恐龍節。在這次恐龍節上,由著名古生物學家董枝明等12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恐龍科普科研專家團公布了「中國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龍」。小盜龍就將為大家介紹這十種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恐龍,第一種介紹青島龍。
  • 回到恐龍時代,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發生地黑龍江嘉蔭
    我國是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從西南邊陲到新疆戈壁,從內蒙草原到膠東平原,都有恐龍化石產出,而自上世紀90年論文範文始在遼寧西部發現的一系列長毛恐龍,不僅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轟動,更吸引了全球公眾的廣泛關注。
  • 這條恐龍的皮膚化石都還在
    滄海桑田,當年稱霸地球的恐龍,如今早已滅絕,人們唯有通過化石可一窺其當年風採。  在自貢恐龍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楊氏馬門溪龍化石。馬門溪龍是目前世界發現的個體最大的恐龍之一,而自貢這件馬門溪龍化石,不僅保存有完整頭骨,還是中國首次發現有皮膚(印痕)化石的蜥腳類恐龍。
  • 中國十大最著名的恐龍,一起過來了解下在中國地區的恐龍
    現有標本陳列在自貢恐龍博物館以及重慶博物館中,這具標本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完整劍龍骨架。5、巨型山東龍巨型山東龍屬於恐龍類中的鳥臀目恐龍,是1964年8月在山東諸城呂標鄉的龍骨澗發現,從頭到尾有15m長,站起來有8m高,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體形最高大的鴨嘴龍。特點是嘴寬而扁,很象鴨喙。
  • 中國第一個恐龍之鄉,116年前挖出「神州第一龍」
    與俄羅斯僅有一江之隔的嘉蔭,全縣只有15萬人口,其中城鎮人口不足10萬。雖然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卻十分乾淨整潔,而且街頭巷尾的城市建築具有濃鬱的俄羅斯風格,仿佛置身異國他鄉一般。歷史上的嘉蔭,曾經一直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滿族、回族、朝鮮族、鄂倫春族、蒙古族……等等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世代而居,和平共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漁獵文化和遊牧文化。
  • 中國是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巨型汝陽龍」竟是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鄉有座「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發現的生活於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年至8500萬年間)的汝陽恐龍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晚白堊紀早期的一個重要恐龍物證,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研究上的空白,對研究大型蜥腳類和結節類恐龍的分布、遷徙、演化以及揭示恐龍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和最終的突然滅絕等具有重大價值
  • 恐龍從哪裡來?
    雲南——恐龍之鄉尋根  雲南,位於彩雲之南,四季如春,歷來有鳳凰的故鄉之說。但是,在上世紀1938年這個抗戰硝煙瀰漫的年代,一個偶然的發現更給雲南增加了幾分神幻的色彩。1915年美國的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就曾在四川榮縣發現過巨齒龍的部分化石,1936年,楊鍾健等在榮縣西瓜山上找到了第一具峨眉龍的骨架,之後由著名的地質學家嶽希新在威遠發現了亞洲侏羅紀紅層中的第一具鳥腳類恐龍嶽氏三巴龍,更為震驚的是1957年在今天的重慶合川縣找到了聞名遐邇的身長22米,11米長脖子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合川馬門溪龍近乎完整的骨架,這具骨架的分量至今也是舉足輕重的。
  • 中國恐龍之鄉——伊春
    在我國的小興安嶺上,有這麼一座城市,這裡有松林陣陣,被稱為「紅松故鄉」;這裡和俄羅斯接壤,邊境的嘉蔭縣是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出土地,被稱為「中國恐龍之鄉」。這裡居住著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族。整個伊春都在林海群山的包圍中,入眼所見,皆是綠意,也無愧乎「林都」之稱。
  • 山東一地發現兩種恐龍,意外證明恐龍時代我國跟美洲是緊密相連的
    在我國的山東省諸城市,有一個以恐龍化石為主題的國家地質公園,名字就叫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又稱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是因為這裡曾經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諸城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總面積2183平方公裡,有110萬常住人口,在6500萬年前,這裡曾是多種恐龍的生活區域,古生物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諸城化石分布面積達1600平方公裡,出土化石的地方有30多處。
  • 新恐龍動物群!世界級規模侏羅紀「恐龍化石牆」有了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重慶,素有「建在恐龍脊背上的城市」之稱,在這片約8.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半以上的區縣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而現在又有了新發現。雲陽恐龍一區化石牆發掘。整個區域恐龍化石分布範圍廣,組合類別豐富。「豐富的動物組合種類,體現了生物的多樣性。」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館員、副院長魏光飈介紹,這裡發現含有蜥腳型類、獸腳類、基幹新鳥臀類、蛇頸龍類、龜類、鱷型類和魚類化石等。多種恐龍及其伴生動物在一個獨立的區域內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鏈、生態鏈。而且具有獨特的動物組合種類,如陸相動物和湖相動物群的特殊組合埋藏。
  •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的發現和研究也是名列前茅。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現了上百種恐龍,到底誰才是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呢?01諸城的石破天驚諸城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在整個山東省的中部偏東南。
  • 蜥腳類食草恐龍頭骨化石現身恐龍溝(組圖)
    核心提示  近日,奇臺縣恐龍溝發掘現場取得重大進展,技術人員在一號坑西北角發現一件較完整的蜥腳類食草恐龍頭骨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昨日介紹,之前,在新疆發掘出4塊較完整的恐龍頭骨化石,不過都是食肉類恐龍化石。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1.6億年前恐龍化石,網友:不愧是恐龍之鄉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我國發現北極圈恐龍化石第一人,被美媒評為改變世界的天才
    與恐龍結緣董枝明是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13歲與恐龍結緣。那一年中國恐龍研究的創始人楊鍾健在青島搞了一次恐龍展,當時還是初中生的董枝明看到後感到很新鮮,那時才知道地球上曾經還有這樣一種龐大生物的存在。後來,機緣巧合,董枝明從復旦大學生物學系畢業那年正好楊鍾健需要一個助手,於是他報了名,最終如願以償進入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正式開啟了他的恐龍研究生涯。
  • 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發掘確定系蜥腳類恐龍股骨
    化石整體形狀逐漸顯露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12月22日,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15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